书城历史荣耀大唐
8229600000117

第117章 小年(2)

据朱友伦所说,三百万石军粮,乃是宣武节度府私下里挪用了。为了摆平这笔烂账,他们便找了两个替罪羊,一个是汴州司仓史张启志,另一个便是许错。

如此一来,不仅宣武节度府可以置身事外,连战事失利的责任也能一并推给许错,甚至还可以借此来打敬翔。可谓一石三鸟。

许错把这些事告诉了卢导,卢导虽早有所料,但听许错确认,仍免不了大惊失色,道:“没想到临近年关,大梁却出了这么大的事。子恒,祸起萧墙啦。”

许错苦笑道:“是啊,连朱友伦都不敢留在大梁了,年也不过,便急急忙忙地离开,看来大梁的局势,比我们想的更加严峻。”

卢导道:“宣武节度府的人,胆子要包天了,不仅冲着你来,更是想扳倒敬掌事,然后把手伸进王府。子恒,你有什么打算?”

许错道:“我还能怎么办?节度府是盯死我了,我想退也退不出来。就算退一步讲,我能一走了之,但敬掌事怎么办?我一退,节度府必得寸进尺,敬掌事便不能自处。王府的人,十有八九是敬掌事提携起来的,节度府一旦把手伸进去,谁能置身事外?”

卢导欣然道:“幸好你能稳住方寸,不然咱们必是一败涂地了。”

许错转过头望着门外风雪,怅然道:“大王权柄日重,渐有枭雄气象,座下官僚便也不太安分,其中尤以宣武节度府为甚。这些年,大王扩军征讨周边,他们是一个劲儿地叫好,尤其是大王提出的迁都之议,各个衙门本也是争论不休,惟有宣武节度府极力赞成。他们是惟恐天下不乱啊。熙化兄,和宣武节度府一战,已是箭在弦上,咱们得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谁也后退不得了。”

卢导微微一笑,道:“同舟共济,共渡艰难吧。”

*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这一天起,百姓们便要开始辞旧迎新了。许错一行离开郭桥驿后,紧赶慢赶,总算在天刚抹黑的时候看到了大梁的城郭。

城中传来阵阵鞭炮声,响彻天际,风雪难掩。

墙垣中间高高耸起一座郭台,下方的门道已经关闭,墙角用木架支起几盆炭火,火星跳跃,炭木噼啪作响。

守城的士卒三三两两围在火盆前,兵刃架在一旁,一边取暖一边小声交谈,大多是抱怨自己走了霉运,小年夜还要当值办差。

见有兵伍行来,守城士卒便纷纷拿起了兵刃。

当值的小头目大步上前,右手当胸平推出去,掌心朝前,喝道:“止步!”

一连串喝令后,队伍停在了城门外,寇彦卿上前道:“宣武牙兵押送罪员,还不放行。”

那小头目认出寇彦卿,连忙赔笑道:“卑职该死,这就放行,这就放行。”边说边示意手下开门。

寇彦卿转过身来,对罗羽邪道:“罗队正,许掾佐已经抵达大梁,你的差办完了,便不需进城,直接回高平吧。”

罗羽邪道:“卑职还不能走。”让他押送许错,乃是葛从周和贺德伦安排,其用意,就是为了关照许错。在郭桥时,许错已经把事情跟他说了,他知道自己不能甩手走人。因道:“卑职接到的令,乃是押送许掾佐回大梁,交给王府。这令是王府下发的,若寇将军就这样带走许掾佐,卑职不能交差。”

本来许错愿意回大梁,寇彦卿还以为不会有什么事了,哪想到到了城门口,这罗羽邪一个小小的队正,竟敢忽然跳出来给他出难题,一时间气得说不出话来。

卢导趁机道:“罗队正所言在理,这样吧,罗队正一起进城,跟我去王府,咱们把交接的文书办清楚了,罗队正再走不迟。”

寇彦卿猛然警醒,说白了,他们是想把许错带到王府,到时候,节度府再想要人可就难了。因道:“卢掾佐,宣武节度府的缉令,你也看过了,许掾佐是一定得跟我走的。”

卢导作为难状,道:“这倒也是,寇将军有节度府的令,罗队正有王府的令,这两道令互有抵触,到底该遵照哪一道,的确教人弄不清楚。不如这样,咱们先去王府,把罗队正这道令完成了,届时寇将军若要带走许掾佐,可向王府交涉,就别让罗队正夹在中间难做了。”

寇彦卿见他拐弯抹角,还是一个意思,微怒道:“卢掾佐,这里的事似乎与你无关,你还是回避为好。”

卢导针锋相对地道:“卢某在王府兵曹用事,缺失了三百万石军粮,卢某不能不过问,怎可说与我无关?寇将军,你这样执意带走许掾佐,究竟有何用意?”

寇彦卿道:“末将奉令办差而已,还能有什么用意?”

借着这几句话,许错便看明白了,寇彦卿死活让他去节度府,可见王府内部还没出乱子,节度府仍需忌惮。因道:“两位暂且不要争执,不如这样,请寇将军先进城,去节度府和王府问问,到底该遵哪一道令。问清楚了,许某再进城就是。”

这一招,倒有几分市井无赖的味道。不过许错和卢导也是被逼无奈,毕竟现在他们是处在下风,丝毫松懈不得,便只能抓住这个文书上的破绽不放。逼寇彦卿,其实是要逼出他背后的人,能逼出一个算一个,无论谁来了,他们都能对局势更清楚一些,总好过让许错乖乖去蹲大牢。

寇彦卿也是心明眼亮,知道他们的用意。不过,许错、卢导、罗羽邪三人串通好了,他一个人顶不过三个人。无法可想,寇彦卿只好让兵卒留下来,自己进城去了。

正是万家灯火时,大梁城中张灯结彩,家家户户设香案,摆供品,放鞭炮,燃烧灶书,送灶王爷上天禀报一家人今年的善行恶举,企盼来年能有一个好光景。城中四处,鞭炮声此起彼伏,大唐光化二年的腊月二十三,不知是谁家欢喜,谁家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