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8251800000013

第13章 你会学习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

运用逆向学习法的关键就是强调独立思考,一开始就能使大脑思维有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做书本的奴隶,不盲目相信作者。当然,这种思考和学习也不是完全摆脱学习内容,而是争取和学习对象进行探讨。要探讨就要有准备,先得对结论提出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和求证。然后还要与书本对照,而对照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过程。

逆向学习法常用以下形式:

1.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打破常规,反转过来,由果到因,从结论中去分析形成的原因和依据。这是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习中,如能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互变,可以相互检验、相互补充,则更有益于知识的掌握与创新。

逆向思维的具体做法根据着重点不同可分三类:一是反其意,即对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或传统评价进行逆向思考;二是反其事,对文章的论据、事件、材料等内容进行逆向思考;三是反其法,就是对文章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提出不同见解。通过这种从相反的方向、目标或立场来思考问题的做法,可以使人从固有观念或习惯性思考中摆脱出来,从另一角度去观察事物,捕捉新的思考线索。

2.逆转阅读。

逆转阅读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不仅看到知识的正面,还要看到它的反面。这样做,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逆转阅读法可分论点的逆转和论证的逆转两种。

论点的逆转一般是对原论点根本否定的逆转。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的“天体运行论”,就是针对传统的地心学说理论进行论点逆转学习与研究的结果。

运用论点逆转要注意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含糊其辞。特别是对被逆转的原论点有清醒的认识,实事求是,不走极端。

论证逆转一般涉及整个论证过程的逆转。如倒叙手法,就是对顺叙手法的逆转;间接描写,就是对直接描写的逆转。此外,实写与虚写,直率与婉转,正语与反语等都是正逆关系。学习时,如采用论证逆转法,则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论证的逆转在自然科学领域更是一种有效方法。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论证逆转。一个命题可以从正面论证,也可以从反面论证,特别是当正面论证有困难的时候,反证法就更有效。

3.逆向推理。

逆推法又称还原法、倒推法。其基本含义是指学习者把事物和问题的形成、发展顺序颠倒过来,由末到头,逐步还原,最终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逆推是与顺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学习中的推理是由头至尾地展开的。逆推法打破了这一常规,学习者首先加以考察的是事件的结局和问题的结果,然后再逐层向前推进,一直追溯到事件的发生和问题的开端为止。如果说顺推注重的是“怎么样”,那么逆推则是要解决“为什么”,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逆推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刻地去领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更有针对性地去捕捉重要信息。学生解平面几何题时,从求证的问题出发,寻找需要的条件,就是运用逆向推理法。

特性学习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了解自己心理特征基础上,根据不同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个性特长进行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1.根据不同心理类型,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据说具有外倾型性格的学生又可分为五类:(1)社交型。他们性格爽朗,能言善辩。(2)行动型。他们面对现实,说干就干。(3)过于自信型。往往瞧不起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4)乐天型。他们宽宏大量,不拘小节。(5)感情型。他们敏感,喜怒哀乐变化无常。外倾型性格的学生在学习上能互帮互学,能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遇到问题善于向别人请教。不过,由于自信“领会得快”,所以遇到问题不求甚解。学习缺乏计划性,无论干什么,大都从兴趣和感情出发。即使制订了学习计划也难以切实执行。这类学生应该加强学习计划性,克服情绪的不稳定性,养成深思好学的好习惯。

具有内倾型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可以分为五类:(1)孤独型。他们沉默寡言、谨慎、消极、孤独。(2)思考型。他们善于思考,深入钻研,提纲挈领。(3)丧失自信型。他们有强烈的自卑自责感。(4)不安型。他们规矩、清高、小心。(5)冷静型。他们小心谨慎、沉着、稳重。这类同学遇事沉着,善于思考,能按计划进行学习,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他们的思想狭隘,当学习未达到预期目的,或者遇到考试成绩很糟时,思想容易波动。内倾性的人特别要注意克服自卑感,争取得到好成绩,以增强学习的信心。

2.巧妙利用个性特点,发挥个性特长。

—般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人清晨头脑特别清醒,吸收力特强,但晚上感到筋疲力尽,反应迟钝;也有的人恰恰相反,早上学习情况并不满意,而到夜晚思维状态达到了一天的顶峰。

学习中常见的个性特点还表现在:

操作型:在学习过程中乐于从事一些动手性的活动,如制作模具、演出等等。

视觉型:这些学生对由眼睛接受的信息能记得很牢。看电影,看教学电视节目,参观博物馆,对他们掌握知识会有很大帮助。

非正统型:这些学生不习惯按常规的方式学习。例如,他们在安乐椅中躺着看书的效率比正正规规地坐在书桌前更高。

轻松型:这些学生希望房间里有一定的噪音作为陪衬,以便使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收音机中的摇滚乐不仅不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反而会使他们学习效率更高。

陪伴型:他们希望和一个同伴一起学习,这比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起时效果更佳。

运动型:他们在看书时喜欢走动并做短暂休息。喝口水或看一看窗外景象,能使他们思路更为开阔,注意力更集中。

学习者只有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空白”学习法

“空白”学习法也叫“文外理解法”,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它是指在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作品的内涵。在一些学习材料中,作者的思想不仅有显现的,也有潜在的,对于潜在的思想不能只借助对文字表面的、直接的、简单的理解,还应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内容的特点入手,在“空白”处求取。

书中的“空白”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置疑不答、象征、反语、借代、分段换行、遣词造句,都可以制造空白。这些“空白”,或者是对字面材料的补充,或者是对字面材料的特殊强调,或者是言此而意彼,或者是迂回的反衬,或者是委婉的曲笔,等等。之所以有“空白”,正是作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出于表达某种思想的需要。在学习时,应该品味出这些“空白”的言外之意,理解它的弦外之音。

采用“空白”法,是一种最科学、收效最大的读书方法,它可促使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填上“空白”。

在运用“空白”法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理解文章的可见内容和显现含义是理解“空白”的基础。

善于发现文章的“空白”,并联系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是理解“空白”的关键。

2.文章作者在选择材料,确定文体,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都是煞费苦心的。

将作者的手稿与定稿、原版本与修订本,同一课题的不同文章汇聚参读,同中辨异,异中求同,前后互证,文章“空白”的含义就会明朗起来,就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在运用“空白”法时,要有动态学习的观念。

作者面对的是一个社会的动态系统,应将作者文章中的“空白”同必要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思考。用这种方式学习,文章“空白”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将变得更为丰富。

“金字塔”学习法

所谓“金字塔”学习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阐述。这有点与艾滨浩斯学习法相似,但不同的是“金字塔”学习法的每一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与“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与“直线突进”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这种“金字塔”学习法,可以说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通俗地说,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

“金字塔”学习法,以学习的人所感兴趣、所研究的内容为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现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实验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同时,为了解决起点所提出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钻研、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去查找书籍、寻求解答根据或说明材料,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扎实钻研作风的过程,同时还是训练快速查阅书刊文献,有效利用资料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说“金字塔”学习法是“一箭三雕”。

“螺旋上升”式学习,对于那些具有系统学习条件和充裕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直线突进”式的学习,对于那些聪明颖悟、理解力强的人,也是可行的。那么,对于那些既无良好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广大的成人来说,用勤奋和毅力,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金字塔”式方法学习,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学习要大胆质疑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在学习中,经过认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

古今中外一些科学领域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往往是从假设提问开始的。善于运用假设提问这种方法进行读书学习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因斯坦就是通过质疑经典物理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才创造出相对论的。

1.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引导人类学习和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而霍华德·加德纳曾将智能界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必然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人。也就是说,他总能发现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然后经过聚精会神、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也总能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