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善于向每个有专长的人学习,向含有真知灼见的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见解学习。那种“我比我周围的人都聪明,因此我完全不用理会别人说什么”的想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综合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弱点,你可以向每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林肯是美国人心目中最有威望的总统。说起林肯,谁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平庸的家庭主妇。那么林肯怎么会有那么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呢?人们一定会认为林肯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美国人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极不完整和正规的,他一生中只上过几天的学校而已。在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自己也曾对众人承认过这一点。那么谁是林肯的教师呢?答案就是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是他们在无意中帮助了林肯。
林肯的教师还包括伊里诺州第八司法区的许多人。他曾每天和许多农夫、律师、商人商讨着国家大事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他们身上学习许多知识和道理。林肯成功的秘诀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自己的教师。
犹太父母教育孩子说,老师和同学,乃至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请教的对象。对青年人而言,其实没有哪一个环境是所谓的好环境,也没有哪一个人是唯一的所谓好老师。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才是你最好的环境,也只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学习才是你最好的老师。
朋友的经验不能照单全收
移植别人的经验必须有所选择。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为己所用的,而非照单全收。老是拿别人的经验,有时会徒增自己的困扰,终致走上失败之途。
另一个要点是,别人有利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反而有时会成为一种累赘。所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仍要分析他的经验对自己的适合度,这样才不会导致失败。
人在不安的时候,总想找个可商量的对象。例如,考期接近时,便想向前辈请教应如何做考试的复习工作。
向前辈们请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切记不可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尤其是对有失败记录的前辈,若照单全收,难免重蹈覆辙。
现在考研很热,准备考研的人千方百计想找到自己的前辈去讨取“真经”。一位考心理学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参加考试前,向一位有过三次“考试经验”的前辈请教考题趋势,以及应采用哪一本参考书较好等等。那位前辈也是不吝赐教,给予热诚的指导。那位考生感铭前辈的赐教,照单全收。结果是——惨败!
这位考生是“咎由自取”。他不应该毫无选择地照单全收。
这是因为,如果那位前辈的指导是正确的,那他自己早就应该考上了。那么,往坏的方面想,我们是否应该把那位前辈的指教当作反面教材呢?
把他们的经验当作反面教材利用。也就是说,当前辈告诉我们:“当初我是这样做的,你只要照着做即可,”这时,我们应反过来想:这的确是个好方法。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前辈没有考上?如果前辈这么说:“我也用过这本书,它最适合考试了!”我们就应该想一想:“这位前辈虽然用过这本书,但是,它适合我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动大家把前辈们的经验谈当成耳边风。而是建议大家在接受别人的经验时,不妨带上一副有色眼镜,把经验过滤一番,把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消化接受,毫无益处的不论什么样的建议,都应先做自我选择!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可把它当成反面教材。
还有,在请教时,千万不能被对方的考试经验给震慑住了。比方说,若对方是久经考场的老兵,也不必就因此认定他的知识远较自己丰富。因为,这样很容易使我们慑于其知识丰富,不知不觉中便认为只要照他所说的去做便能过关。
事实上,只要看看他的重考记录,便能知道他并没有好好地发挥其知识和经验。总而言之,切勿慑于对方的知识和经验。
朋友的经验不能照单全收,这一原则不单在考试时获取经验起作用,在其他生活方面诸如朋友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你提供经验时,你也要在头脑里划个问号:“他的经验适用于我吗?”经验只是那时那地的总结,用在此时此刻,一定要三思后决定才可。
在工作中学习
信息时代,特定的知识通常仅仅只有几年的有效寿命。那些北大、清华的学生,毕业几年后也会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与常识。人们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只占其终生所学知识的10%左右,其余的知识都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干边学的。
工作中的学习将持续一生,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代人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原因在于古人的人生环境仅仅需要很少的知识与技能。21世纪,如果你不“朝闻道”,大概就是“明炒鱿鱼也”。
个人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在不断地升迁,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变换工作环境,不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可能的。
上海人才市场在“2002上海市信息产业人才招聘会”上,对5500位应聘者中的1000人所作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63.7%的人表达了对于知识更新过快的担忧。他们肯定自己的工作压力既不是竞争对手所致,也与“工作时间无规律,加班加点”无关,而是“专业知识更新快,知识结构不完整”造成的。这其中又有两成多的人认为“公司无法给予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更加剧了自己在知识更新速率过快的情景下的焦灼感。
据悉,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员中,上海与外地籍人士各占一半,67%为男性。大专以上学历占到97%,其中硕士占21%,博士占6%,工程师占92%。
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得以缓解和解决。
1.申请培训。
公司每年都有很多相关培训,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员工都可以提出申请。
2.开辟学习的渠道。
社会变化快速,科技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才能调整工作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最好的是在工作之外,抽出一些时间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例如阅读、画画或学习陶艺等。这不仅能使心灵与精神有所寄托,更让你拥有另一个成长的空间。
学习和工作并不是相冲突的。好在工作和学习有直接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大大缩小了学习的内容,增强了学习的明确性,学习起来更容易。牢记一点,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
“自我学习”永远不可少。学习,永不休止。在工作中同样适用。
从自己的过去中学习
古人曰:“三省吾身”。人需时时自省。急躁时,因小失大;懒惰时,时光飞逝;愤怒时,心性失衡。如无自省,则常常迷失于自我的空间中,一味责怪这世界,这环境,这社会的不公,一味陶醉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一味伤感于他人的指责中。可何时又想过自身的不足呢?人若能时时自省,急躁时,想想母亲和善的面容;懒惰时,想想亲人期待的眼神;愤怒时,想想爱人善意的批评。一切的焦躁不安,一切的无所事事,一切的愤世嫉俗,是不是都可以随风而逝?
人生在世,每个行为,每句言语,都会对他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自私的人则不考虑这一切,自我的人也不考虑这一切。我或许自私,或许太过自我。因为我的爱人,亲人,朋友常常因我而伤感、烦恼。我怎么以为都是他们的不是呢?我想,我缺乏自省的生活态度。
自省,如同将一面清晰的镜子放在面前,照出自身最为丑陋的部分。因为怕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往往不愿自省。要面对缺陷,欣然接受别人的意见,对自尊心过强的人不太容易。可现在我至少有了要自省的想法,这算是个进步。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能给你幸福的,其实只有你自己。可以理解为:只有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得到别人给的幸福。自省虽然会让人很痛,但是会很清楚,很彻底。
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完善自己。自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反省,还应该包括自我完善和发展。人们每天要做许多事情,做出许多选择、付诸许多行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得有失。但是我们对待的态度却不同,善于自省的人却不多。犯了错、出了问题,许多人会归咎于客观原因,甚至上升到“天意”的高度。还有许多人喜欢拿别人说事。唯独忘了拷问自己。我们为何不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呢?有些人没有这样的勇气,有些人要面子,有些人根本就觉得自己不会错……客观地说这样的辩解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是我们不自省的借口。不自省就不能够真正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自己,那么我们的亏就白吃了,错也白犯了。
通过模仿学习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这是人类头脑的运作方式。在你的婴儿时代,你努力模仿听到的话,然后自己使用,你的大脑一直都在拷贝或模仿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待你逐渐长大,你会说“请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进行模仿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大脑喜欢模仿,广泛地应用这一重要的工具是至关重要的。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能力便显得越发重要。
要成功,就要有意识地寻求模仿的机会,使模仿成为学习生涯中的一部分。
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牛奶是装在没有盖子的瓶子里送出的。这个国家有两种最受爱戴的鸟:知更鸟和蓝山雀。蓝山雀很快学会了如何用喙戳破铝盖,喝到牛奶。可是知更鸟没有学会。研究者提出这样的观点:知更鸟是一种喜欢占据领地的鸟类,一对鸟在一段时间内要哺育幼鸟,但其余的时间则用来把敌人控制在它们的区域之外。它们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互相模仿。而蓝山雀在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一起群居。它们在各个花园穿梭,有机会模仿得知牛奶瓶盖秘密的同类。
这就是一种模仿学习。当然,要使模仿习得产生效用,需要你不但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还要准备好随时与他人分享知识。
从模仿他人中受益的5个方法。
1.抓住你与公司最钦佩的人在一起的机会,多跟他们接触,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他们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多观察这些人的行为,如果能向优秀的人看齐,那么你也会变得优秀的。
2.阅读偶像的传记。传记中往往包含着可供模仿的成功行为。
3.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有意识地寻找你想模仿的人,与他们培养友谊,当你和持不同想法的人在一起时,往往能意外地得到有用的见解。
4.如果你是个极易受影响的人,就要避免跟悲观的人过多接触,否则会不自觉地沾染上他们的消极思想。
5.当一个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时,就赶紧把处理方法整理记录下来。这样的话及时储备,随时捕捉有效的解决办法。
学习并不是一件完全独立的事情,有很多是需要合作去完成的,模仿学习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种能力。
借用他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不足
在知识形成立体网络的今天,我们需要高速、快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无疑,群体外向学习法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之一。
维纳·罗森勃吕特教授和一些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界专家每月举行一次科学方法讨论会,由于这种讨论会对罗森勃吕特教授后来创立控制论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称这种学习方法为罗森勃吕特学习法,也称之为“群体外向学习法”。在知识形成立体网络的今天,这种方法不但可用于发明创造,还可用于学习基础文化知识。
罗森勃吕特学习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群体成员的学识结构不尽相同,知识水平也各有高低,因此有一系列优点:
首先,由于兴趣相近,学习群体自愿组成,各成员不存在被迫感,故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
其次,当前进行一项研究,往往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而几个知识结构不同的人在一起学习研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门学科有所了解。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经人讲解又通过答疑讨论的知识印象较深,这是因为经过强化了的信息知识有助于记忆、消化,更易于运用。
再次,有时,由旧知识的联想优势而造成新知识的联想抑制。人们以往所获得的经验会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产生消极影响,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负迁移”现象。罗森勃吕特学习法运用了大家的不同鉴别能力、不同见解,互相激发,易于使个人的思维保持积极主动状态,便于排除个人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从而保证每个成员调整思路,少走弯路。
最后,学习中的自卑感往往是由知识不足、技能不高所引起的。自卑往往使人精神上过多责备自己,并导致自我埋没。现在一般责备“社会埋没”的较多,而注意自我埋没的却少。在学习群体中,接触多种知识结构的人,接触到多种学习方法,可以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同时,群体各成员是由于兴趣而自由组合的,使每个成员有机会享受自己给人讲解知识的喜悦,有助于建立自信。
另外,群体研究往往是在空闲的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既可充分利用时间,又可使生活更有规律。现在的生活节奏虽然加快了,但很多时间仍是在无谓的聊天中不知不觉地消逝的。研究表明,有规律的生活以及生活中适度的紧迫感与约束感可使人乐观、精神振奋,有益于生理、心理健康,延迟大脑老化。
学习群体的组成可以以自愿为原则,即自由组合,自愿进退。自愿进退不仅不会使群体难以组成和存在,相反会增加群体的活跃程度,使热心的参加者受益更大。在组成学习群体的初期,以3至7人为宜,最好不超过10人,因为在初期参加群体自由式讨论的经验不多,人大多会使讨论离题。再则,应有3、5个知识面较宽,有组织才能的骨干分子把住大方向,创造自由愉快的气氛,综合各成员意见,定出学习讨论的主题。
具体的讨论形式可以是:各成员介绍自己近来所学知识,指出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成熟与不成熟想法等,其他人就这些问题补充、评议并归纳。麻省理工学院MBA的学习小组,分属5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他们自动组成一个学习群体,就相近的课目每天进行2次讨论,每次半小时;每次由1人出8个题目,给其他4人解答,然后以出题人为主,大家评议。尽管他们每天最少有2门课完全靠自学(因所学专业不同),他们毕业时的知识面明显比其他院校的MBA要广,这也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学生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