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习改变命运全集
8251800000040

第40章 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1)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喜悦。一个人在追求成功中若能享受学习,从学习中继而享受到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才是能持久的,快乐学习才能让人爱上获得知识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把学习、获得知识变成一种习惯,并受用终身。

注意与学习

注意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注意分三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习惯注意。

1.有意注意。

也被称作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人乐意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做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即使遇上困难或不感兴趣的东西,也都要坚持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有意注意。显然,有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

2.无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它表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些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这是一种定探究反射。它有助于机体查清刺激物的性质和作用,以利于在环境中更好地确定活动方向。

3.习惯注意。

这是有意注意发展到极致时,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往往需要作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技术上,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这种技术熟悉,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这种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注意是对刺激作预期的选择,使重要的刺激透过感官输入,并加以知觉,同时将无关的刺激加以抑制的历程。刺激基于当事者的兴趣、需要或动机,兴趣愈浓,动机愈强,注意力也就愈强,印象也就愈深,再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信息经由感觉器官的接收,进入短期记忆;再经复习缓冲才能进入长期记忆。注意是记忆历程的第一道关口。

人在注意某一事物时,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所有的神经细胞都要为它“服务”。这种“全力以赴”的结果,使留下的痕迹明显;相反的,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两个以上兴奋中心,就必然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这时对事物的记忆就会受到干扰,破坏大脑的记忆规律,记忆效果肯定不好。

注意也是认识和智力活动的门户。有的专家说:“哪里有注意,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因此记忆跟人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注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即注意与辨别、记忆的关系。

没有注意就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没有对刺激信息的辨别与选择,也就不会有对相关信息的学习与记忆。另外,外来的刺激信息只有经过感觉登记后,才能被存储。那些未经注意的刺激信息,则会很快消失,根本谈不上对刺激信息的保持。

第二个层次,对刺激信息的注意,必须在选择后把信息保持一定的时间以用于加工与处理。

心理学家西蒙通过实验表明,对感觉登记并选择的刺激信息,必须要给予大约8秒钟左右的持续注意,才有可能把这些经初步加工的刺激信息输入到短时记忆的相关部位作进一步的处理,然后再把它们存储在常时记忆系统中。

第三个层次,要对刺激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唯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家在对专家与新手的注意特征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发现,专家和新手在对刺激信息或问题的注意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专家常常以原理、规则等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是以刺激信息或对问题的表面特征的分类为基础来理解问题。因此,能否注意刺激信息或问题的关键部分,是学习与记忆是否有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个层次,提高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的注意动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学习与记忆效率。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活动有的目的性很强,而且成年人的自控力也比较强,所以注意力的动机很明确。

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吧,天才也不过是持久的注意力。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的气氛和习惯的培养。应该尽量避免分心的主要情境。

学习时姿态宜端正,端正的身心容易唤起注意、记忆、思想等各种心理历程。

环境宜安静,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充足的光线、清新的空气、正常的气温和相对的安静。另外,最好有一把舒适的椅子和一个高度合适的桌子,然后尽快习惯这种环境,以致形成集中注意力的反射。早晨、黄昏可以到森林、公园、草地等处活动或学习。

保证身心健康,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休息。忙了一天的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牺牲必要的睡眠时间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全身放松注意力便能高度集中;如果记忆的时间过长,不但累得精疲力竭,而且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排除令人分心的因素,排除无关的思想干扰。在学习的时候最好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人的大脑、思想在与知识交流。如果边看书边想别的东西,只能是一无所获。

要把握好材料的难度,过难、过易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最好是由简到繁,既是力所能及的,又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这样不会因为太难而产生想退却、放弃的想法,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不由自主地思想放松,进而走神的现象。

要相信,只要集中注意力就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可能都看过茨威格写的关于大雕塑家罗丹为修改一件雕塑作品竟把身边的朋友忘掉的事,它让我们懂得,做什么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全神贯注。

兴趣与学习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为实现一种目的或从事一种活动,那种心理朝向目的感情状态,便是兴趣。兴趣的感觉,是由于接触到人、事或参与活动而产生的感情经验。更吸引他去接触、去参与。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一般说来,有趣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且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有限;所有,我们应当引导学习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然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生,故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于学习中兴趣的效应,学者经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西方的一些研究者分别研究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兴趣和成就之间的相关,接近30%。然而这一关系也与性别、学科、年级因素有关,兴趣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高年级更强。这一结果与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研究结果(1989,1990)相吻合。我国小学生数学能力协作组的研究表明: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和抱负水平与他们在相应的数学能力测验上取得的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三种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作用也有所增大,其中学习数学兴趣的作用,从四年级时的居第3位跃居到六年级时的第1位。关于情境兴趣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提出,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就有很大的影响。

2.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

对兴趣与学习的关系,研究得比较充分的课题是兴趣对文本理解作用,这是兴趣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采取不同途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兴趣对文本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因被试的年龄、文本类型(叙事的、说明的)、文本呈现方式(书面的、口头的)和理解测验类型(自由地、有提示地回忆、完形填空、多项选择和问题回答)的不同而有质的变化。

总之,兴趣一方面改善了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学习的结果,导致了质与量上更优越的学习。这正像杜威所说的那样,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兴趣就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学习者认清学习目标,制订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具体,这样才容易使得学习者认为需要。

学习者要不时地用成功的体验去奖赏、满足自己。因为,兴趣之所以发生,实质上是学习成功经验的自然结果。

另外,营造一个富有变化、新奇、刺激的学习情境。因为,对比是维持注意的必要因素,也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

还要积极去启发学习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习的结果。

动机与学习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者进行学习,参加资格考试,也总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也称作是内驱力。

动机对学习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和动机。用公式表示即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影响。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

1.动机引发学习行为。

众所周知,求知欲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当求知需要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还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只有当求知需要活跃起来,成为动机时,才能引发学习行为。正像一个饥饿的人,虽有补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没有觅食的动机,则仍不会有觅食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让猿猴解决用竹竿取食物的问题。当猿猴挨饿不到6小时时,猿猴用竹竿取食物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常常因为其他干扰而中断动作,不能获得成功,而当猿猴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由于内驱力的推动作用,它在用竹竿获取食物时注意力集中,行为灵活,从而迅速获得成功。

这个动物实验启示我们,任何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直接引发的。

2.学习动机可调节学习的强度。

动机对学习强度的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动机强烈时,学习强度大,热情高、干劲足。动机不强时,学习强度就小,情绪低落,自暴自弃。第二,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学习动机便成为支配学习行为的力量。只要目标不改变,动机始终都维护着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第三,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失去意义时,其学习动机便消失,这时,其学习行为也将立即终止。

3.学习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朝着一定方向进行。

学习动机不仅引发学习行为,它还指导行为的方向。譬如,某人继续追逐儿时就有的当作家的理想,那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方向进行。他将大量阅读中外著作,研究其写作方法与技巧;一般人看电影、电视只作娱乐,而他却在研究其题材布局、语言运用以及形象塑造等;他还经常练笔、投稿,等等。总之,他的一切活动都沿着作家之路进行。

学习行为对动机也有它的反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是说持续的学习可以强化动机。也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关。比如,上例中立志当作家的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练笔的小作发表,受到好评,那就会加强他继续他的作家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但如果屡遭退稿,那么他可能就会觉得当作家只能是个白日梦,从而放弃。

一般的说,动机较强时,有机体的活动就勤快,便于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当动机过分强烈、超过一定限度时,有机体就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进而使注意力和知觉范围过分狭窄,降低了思维效率,限制了正常活动。譬如,有的人在律考前做了充分准备,自觉把握很大,然而却由于动机过分强烈,在答卷时,机体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窒息了正常思维,结果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成人有自己学习的需要,也就是学习动机已经培养起来了,下一步就是把学习需要调动起来,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了。下面谈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树立崇高的目标。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但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会为追随理想和目标而学习和生活,也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确信:学习随着志向走,成功伴着行动走。反之,如果不立志,人则如无舵之舟,终无可成之事。

2.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的一种内心尺度。有的人尽管已大学毕业,却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而一个人怀有正确的价值观后,他就知道了需要什么,选择什么,应该做什么,并尽力设计自己,为确立的目标去自觉地奋斗。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习者可熟知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又可以看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激起上进心,及时改正。实验证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每天及时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率更高;不知自己的学习结果,缺乏学习的激励,则很少进步。

上述几点是学习者自己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其他如教材的生动有趣性,或者跟朋友比赛等也对激发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因此也值得注意。

情绪与学习

人的情绪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