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825800000073

第73章 (七十一) 郑和下西洋

(七十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年),回族,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人,别名三保,所以世人又称他为三保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赐其姓名为郑和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7次奉诏出使远洋,他率领的船队最远曾到达

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次数之频繁,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绝无

仅有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达和航行技术的高超,而且还有

力地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的祖先,是西域普化力国国王所菲尔。普化力国,唐时称布豁或捕喝,元代称卜哈

儿或蒲毕,明朝译作布哈拉,其地在今独联体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现仍名布哈拉。宋神宗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普化力国遭受邻国的侵略,普化力国王所菲尔率众来到中国,归

附宋朝,世袭王爵,到郑和的父亲马哈只时,袭封滇阳侯。郑和出生之时,朱元璋已

南京建立明朝,但云南滇池地区的元梁王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

二年春,云南最后平定。7月,郑和之父马哈只去世,享年仅38岁。也就在这里,郑和被阉

入伍。1385年(洪武十八年),

郑和也随大军到了北平,不久就被分到燕王藩邸中服役。

郑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丰躯伟貌,博辨机敏。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

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袁忠彻《

古今识鉴》卷八),不但有文才,能言善辩,而且还知兵习战,有智有略。深受燕王朱棣的

器重和赏识。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帝,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

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冲,郑和以内臣随从起兵,冲锋陷阵,屡建奇功。由于他靖难之

功,远在诸宦者之上,所以明成祖赐姓名为郑和,并授予内官监太监之职,时年,郑和年方

33岁。

燕王朱棣通过军事政变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根基很不稳固。为巩固自己的皇位,扩

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彻底查清建文帝的下落,清除隐患所在,明成祖决意选派郑和为正使

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近30年的恢复和发展,明

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一方面为郑和远驶

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和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求。

“西洋”一词始于元朝大旅行家汪大渊的著作《夷岛志略》,他以马六甲海峡为界以西

,即今天的在印度洋一带称西洋,而以东的地区包括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加坡、菲

律宾等称为东洋。明初承袭了这一地理概念。因此,郑和下西洋所指的就是在印度洋沿岸及

非洲东海岸的广大地区。

1405年(永乐三年)冬,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出海,访问了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渤里

、满剌加、旧港、锡兰、古里等国。经过近两年的远航,于1407年回京复命,圆满完成了诸

项使命。

1406年(永乐四年)夏,当郑和的船队到达爪哇时,正赶上爪哇内战,郑成功成功地解决

了西王的问题,最后西王遣使者携黄金万两到南京谢罪,并表示从此后要向中国一年一贡

或一年数贡,永不间断。

郑和的船队到苏门答剌后,对宰奴里阿必丁正式

举行了封王仪式,复有赏赐,进一步加强了明王朝同苏门答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的庞大使者船队到这里后,郑和向古里国王宣读了

明成祖的敕书,并举行了正式封王仪式,授予沙米诰命银印,

郑和

最后在古里建立了一个碑亭,并立石刻文,成为以后中印友好关系的象征。古里成为郑和下

西洋的交通和贸易中转站。

郑和还成功解决了广东人陈祖义亡命海外,占据旧港(今印尼巨港)行海盗之事。在陈部下施

进卿的帮助下,一举歼灭了陈部。1407年9月,明朝设旧港宣慰使司,命施进卿为宣慰使。

1407军(永乐五年)9月至1409年(永乐七年)夏季,郑和完成了第二次远航出海的使

命。这次他主要出访了占城、暹罗、爪哇、满剌加、南巫里、锡兰、加异勒(今印度南部东

岸的卡异尔镇)、甘巴里(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西部的科因巴托尔)、阿拨巴丹、小葛

兰(今印度南部西岸的奎隆)、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古里等国。

1407年,暹罗与占城、苏门答剌和满剌加诸国之间发生严重冲突。

1408年,郑和率船队到暹罗。郑和

面会暹罗王,严厉谴责了他的霸权行为,昭禄群齐哆罗谛自知理亏,一一照敕改过,并遣使

再次到北京,表示服罪。郑和对暹罗与邻国之间纠纷的圆满解决,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

安宁。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第一站是占城。当郑和宣读永乐皇帝的诏书时,占城国王及臣下下

象、膝行,匍匐感恩。但当他的船队路经锡兰山时,国王亚列苦奈儿傲慢不恭、勒索钱财,

遭到郑和坚决拒绝,并举兵攻入王城,激战6天,生擒亚烈苦奈儿王,并

押回南京后,明成祖接见了他,并赦免了他的罪行

,但明

朝另立耶巴乃为锡兰山王。自郑和俘虏亚烈苦奈儿后,锡兰山周围的国家得到安宁,他们都

争先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中西海道于是畅通无阻。

1410年(永乐七年),郑和途径满剌加,奉命对拜里迷苏剌举行了正式封王仪式。从此

,在明王朝的支持下,满剌加获得独立发展达117年之久。此外,郑和在满加里还建仓造房

,使其成了以后他出使西洋的贸易转运站和航海候风之地。

1413年(永乐十一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路经苏门答剌时,遭到原苏门答剌国王弟弟

苏干剌的进攻。郑和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最后擒获苏干剌,押送到南京后被处决。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最辉煌之处是成功地访问了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卜刺哇、麻林

等国。1415年(永乐十三年),麻林国遣使回访明朝,并进贡“麒麟”(即长颈鹿),这是

明朝在其外交史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进展的一个标志。

1416年底(永乐十四年)到1419年(永乐十七年),郑和奉命第五次下西洋,主要出访

了占城、爪哇、彭亨、满剌加、苏门答剌、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溜山等。这次

出使除护送各国使节回国,照例对各国进行直诏封赏外,主要任务是征集诸国珍宝。

如1417年就有下列各国使者访明

:忽鲁谟斯国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贡长颈鹿、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贡狮子、花福

鹿;卜剌哇国贡千里骆驼、驼鸡;爪哇国和古里国贡縻里羔兽等。

1417年8月(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妻率领亲属及随从头目组成340多人

的使团访明,并进贡珍珠、宝石、玳瑁等物。

阿丹国正当红海海口,是古代西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1421年,郑和率船队路经这里

时,与阿丹国进行了大宗的贸易。

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奉命准备第七次也就是他最后一次远洋时,首先主持了对太仓和

长乐等地天妃庙宇的修建。刘家港天妃宫修成后,郑和撰《通番事迹记》,刻碑刊立于天妃

宫内以示纪念。长乐太平港天妃庙竣工后,郑和撰《天妃之神灵应记》一文,同样刻碑

立于天妃宫内以示纪念。

1432

年(宣德七年)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到满剌加,为了调节与暹罗之间的纠纷,使之和睦相

处,郑和在两国之间奔波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使他们握手言和。由于呕心沥血、劳累过度

,加之年龄已大,约1433年(宣德八年)春,一代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病逝于古里。

郑和七下西洋都组织了庞大的外交使团,随行人员不尽相同,但每次都不少于27 000

。据史籍可查,第一次下西洋有27 800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有27 000余人,第四次

下西洋

有28 568人,第七次下西洋有27 550人。除使节及随行人员外,还拥有各种航海技

术人员、军事保卫人员及其他杂务人员。为了在长时间的远洋航行中,

为保障全体人员的健康,船队还配有医官、医士180名,平均每150人就有一名医务人员。这

种完备的海上医疗保健措施,在当时的世界航海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郑和舰队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型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

有100余艘船只。其中第一次下西洋乘海船208艘,是历次远洋中船只最多的一次。按尺度、

容量、所用橹的数目、用途以及产地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所领船舶大致可分为宝船、战座船

、粮船和水船等。在庞大的船队中,数目最多的是战座船,每船可载将士二三百人。

郑和每次奉诏出使西洋,往返时间一般都是2至3年,他和他的船队浩浩荡荡,不畏艰险

,在南到爪哇、西到非洲东海岸的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28年的时

间里,郑和船队共经历了30余国。每到一个国家和地区,郑和都要颁读大明皇帝的诏书,赏

赐礼物,并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大批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因而受到各国

的热情欢迎和款待。亚非各地的土特产如药材、香料、西洋布等也由郑和的船队带回到中国

,从而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人,回来后根据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撰写了一大批著作。如马欢

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槎胜览》和巩珍著的《西洋藩国志》等,详细记载了沿途

亚非各

国的山川地理、风俗人情、物产资源及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这些著作丰富了中国人的世界

知识,打开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窗口,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这

些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