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825800000077

第77章 (七十五) 东林党

(七十五)东林党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

宪成在常州

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

、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

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

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

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针对明代中叶以后的思想学术界,流行空谈心性,不务实学的王守仁学说。东林学派的兴

,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并在讲学之中经常触及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

败,民不聊生的状况。正是因为东林学派,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

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著名对联所

榜的那样,并以此为座右铭。东林书院既讲学又议政,“以静为主,操履笃实,一出为正,

为一时儒学者所宗”。吸引着许多能人志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遭贬斥的官吏,许多人

闻风响附,不顾道路远近,纷至沓来,人数之多,竟使东林书院的学舍至不能容。另外一部

分在朝任职的正直官员,也同东林讲学者遥相应合,导致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

,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

”。

起初的东林党人,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政治见解大

相同,在政治活动中经常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东林党的政

治主张,主要是通过个人活动来表现的。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

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反对派遣矿监税使到

各地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重视农业和工商,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

修水利。反对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主张

加强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人的攻掠。

东林党的精神领袖是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顾宪成是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人。字

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八月初七,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五月二十三日。顾宪成的讲学活动是他一生事业的辉

煌时期。

顾宪成既不拘守于一家一说,也不厚古薄今,视野开阔,博览群书,涉猎百家,还读了大

宋代人的近作,如周敦颐的《太极图书》、程颢的《识仁篇》、张载的《西铭》以及朱熹、

陆九渊、邵雍、王阳明的著作。他善于掌握全书的主旨大意,不沉溺于训诂章句之类,所以

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思想。顾宪成在读书中,非常仰慕前贤先哲的为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

望重的人的思想举动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

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当时社会风气不正,一些人品德很不端

正,没有是非观念,注重私利,见风使舵。顾宪成对这种状况愤愤不平,时时想找出矫正的

办法,做到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顾宪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社会政治,关心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

这种救世精神本是儒学祖师孔子、孟子的传统,但在汉以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儒生,不但多

数沉溺为科举功名之士和从事考据、词章之士背离了这种精神,只是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猎

取名利的手段,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只是脱离社会实际地空谈玄理。顾宪成

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各家的学术观点,从现实和封建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沉溺功

名或空谈心性都是有害的,因为这两种学术思潮都将导致人们对现实社会和具体学问的漠不

关心。他认为如今的政治形势已危机四伏,如同把干柴放到烈火之上那么危险,因此顾宪成

强调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必须是为社会国家民生所用,他认为如果眼光短浅,营营于一己之私

,即使功名很高、学问很深、修养很好也不足挂齿,提倡士人不管是做官为民,身处何境,

都要明辨是非,注重气节,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在东林书院的讲堂里,就挂上了顾宪成在青

年时代写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读书、

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东林讲学博采诸家合理之言,去短集长、不执门户之见,讲学内容也较为广泛、丰富、适

,主要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但也兼及并包括一些必要适用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具体实际的

用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与评论政事得失、乡井是非连在一起,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

一起,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由于东林讲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

注。一些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学人云集,每年一次的大会有时多至千人,不大的书院

竟成了当时国内人文荟萃的重要会区和江南讲学者遥相应合。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一个舆论

中心,这里的人们便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从而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

东林党”。东林党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天启中,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

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

、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

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

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

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使党

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

网打尽。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人的迫害

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和手工业有了显著地发展。东林党人,把讲学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把

关心国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身体而力行之,代表了江南中小地主、商人和市民的利益。东

林党人的主张,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尤其是早期的东林党人,不顾个

人安危,同以宦官代表的阉党进行生死搏斗。甚至在坐牢砍头的险境之中,仍然念念不忘国

事,令人肃然起敬。后来的许多东林党和复社人士,相继参与了抗清斗争,他们坚持民族气

节,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的行为同样令人景仰。然而东林党和复社人士,毕竟是封建士大夫

,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难以弥补的弱点。他们反对农民起义,所谓的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交

织在一起,无法挣脱时代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