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26000000150

第150章 开灯睡眠的心理成因

第15章第7节开灯睡眠的心理成因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部分婴儿在夜晚时,他们可能因害怕而啼哭,只有当开灯的时候,他们才会甜甜地睡去。其实这种害怕黑暗的情形不仅仅发生在婴儿身上,许多成年人也有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夜间将房间布置得灯火通明,然后才安心地睡去。这种病症被称之为“开灯睡眠癖”。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好奇心很强,喜欢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其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噩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有位21岁的男大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走进屋内的地下室。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眠,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他就吓得哇哇大叫,闹得同屋的人莫名其妙。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昏倒在石阶上。看过心理医生才知道,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10岁以下男孩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是有一条荒僻山道,正在这时,他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是一个农民,由城内归来,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踉跄,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并未惊动这位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现抱回家。从此他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后来,他又听说某家住宅的地下室,一对男女因做了丑事,被人发现,结果女的羞愤自杀。不道德的行为和罪恶的感觉以及黑暗、地下室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对黑暗的恐惧。

那么,如何矫治开灯睡眠癖这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解决问题。

一方面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对患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鬼怪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使患者从认识上减轻对黑暗的恐惧。如上例,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他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某位活生生的农民,并在说明教育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另一方面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患者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例如,对上例患者,先由数人一起关灯谈话,到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两人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从而根治这种心理障碍。

〖BT2〗抑制不住的恐慌

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神经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惧对象的时候患者立即产生强烈紧张的内心体验。这种恐惧的强烈程度与引发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令人难以理解。如果对下列七条问题中的两条以上持肯定回答,那么就可能患有恐惧症:乘坐公共汽车或者地铁时,会有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有孤立无援的感觉;乘坐飞机时,会担心飞机掉下来自己被摔死;对商店、广场、摩天大楼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害怕的感觉;小时候看到别人被刺伤,从此以后就对剪刀有恐惧心理;极度害怕自己的皮肤和动物接触,怕被染上疾病;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的时候感到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时,有谨慎紧张、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感觉。

恐惧症患者神志清醒,常常明知自己的恐惧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自己往往并无威胁或伤害,也知道其他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但是一旦患者遇到类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惧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就会逐渐缓和消失。

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胆小,所以恐惧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恐惧症多发生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而且发病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虑和恐惧发作以后,该事物或情境就可能成为恐惧的对象。

很多患者的恐惧症是因为潜意识里的自卑所致,尤其是患社交恐惧症的人。根据国外调查,恐惧症患者的父母或同胞患神经症的较多,所以遗传因素是恐惧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恐惧症患者的性格特点常偏于高度内向,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依赖性强。强烈的精神刺激会诱发恐惧症,如夫妻分离,亲人死亡,意外事件,恐吓事件等。

赵婷今年14岁,某校初二学生。当醉人的春天百花盛开时,她的情绪就会非常低落。还是在赵婷七个月时,她母亲抱着她去亲戚家参加婚礼,刚进新房,院里响起了鞭炮声,一只小花猫蹿上桌子,把插着花的花瓶碰倒并摔在地上。赵婷见此情景非常害怕,大哭起来。十个月时,奶奶抱她在院子里玩,一走近院里种的牡丹花她就大哭起来,怎么哄也不行,抱她离开花,就不哭了。一岁时,又带她去串门,发现她一看见别人家床单上的花卉图案和花瓶里插的花就放声大哭。家里人这才意识到赵婷怕花,但并未引起家人的重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花的惧怕程度不但没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四岁时,她和村里的一群孩子跟在出殡的队伍后面看热闹,当她发现棺材上的大白花和人们佩戴的小白花时,立刻转身没命地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已经面无血色了。奶奶焦急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惊恐异常地答道:“花追我来了!花张着嘴追我来了!”逗得全家人哄然大笑。六岁时,她上了学前班,刚一去就赶上欢度国庆节,排演文艺节目。她们班女同学的节目是手持纸花跳舞,这下可触犯了她的忌讳,说什么也不肯参加排演。以后渐渐发展到只要是花她就害怕,无论是布上、纸上的花卉图案,还是纸花、塑料花、鲜花,她都怕得不得了。近几年,城市绿化有了进展,很多街旁绿地上栽种了各种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这对赵婷来说却是件可怕的事,在她上学的路上,为了躲开那些“可怕”的鲜花,竟不得不绕道走未种花的僻路。时间一长,同学们都知道她怕花,常跟她开玩笑,故意往她身上扔花,吓得她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上课时她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总是东张西望,唯恐窗外有人把花扔进来掉在她身上。在她的心里,花是那么可怕,使得她生活不宁,成绩下降。

案例中赵婷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典型的恐惧症。对付这种病,企图用“这些害怕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类话去克服害怕的情绪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治疗恐惧症有许多种方法,常用的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强迫疗法。认知疗法对患者的刺激强度最弱,强迫疗法最强。

认知疗法是通过解释、疏导,告诉患者他之所以对某种物体、情境或人恐惧,是因为他自己主观意念所致。所以,要消除恐惧症,就要勇敢地面对引起恐惧的事物,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每次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患者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恐惧感就会削弱,最终切断刺激物同焦虑反应间的联系。

强迫疗法实际上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又称为满灌法。医生会让患者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或者让患者站在自己很惧怕的异性面前,总之是直接面对患者恐惧的对象,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对患者进行强迫治疗。这种方法必须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在对患者做出谨慎的评估后进行。因为强迫疗法对患者的心理刺激非常强烈,容易使患者产生其他心理疾病,但是疗效非常显著。

此外,催眠疗法和药物疗法也经常用于治疗恐惧症。精神分析师将患者催眠,挖掘患者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研究患者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患者发病的根源。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药物疗法是比较常用的,但是不如心理疗法能够根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