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26000000024

第24章 中止讲解有助学生记忆

第2章第11节中止讲解有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连续不断地讲授教学内容,虽然这种教学精神让人敬佩,但其效果也令人惊讶不已:他讲到哪里,学生就忘到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他无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微妙的因素,即他不知道“蔡加尼克效应”的功能。

什么是蔡加尼克效应呢?蔡加尼克效应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的弟子蔡加尼克于1927年发现的一种记忆现象。在一次实验中,他让被试连续去做22种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让被试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令被试中途停止,接着去做别的工作。就全部实验来说,每种工作被完成或被中止的次数完全相等;就每个被试来说,完成的工作和被中止的工作各占一半。当每一被试完成一次实验后,他就立刻让被试去回忆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首先回忆到的却是那些被中止而未完成的工作名称,对此,被试不仅回忆得快,而且也回忆得又多又准确。这种记忆现象被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蔡加尼克效应呢?这是因为:

一是与中止完成的工作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工作难度越大,思维越活跃,短时间强化的强度就越高,而强化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因此,被中止的工作往往容易被首先回忆。此外,工作难度大时,人们的情绪变化也大,而情绪对回忆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

二是中止工作名称的回忆只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影响。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换言之就是先做的事对后做的事的干扰影响。在中止工作中,就没有发生倒摄抑制的影响,而只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做的事对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扰作用。而完成的工作任务,这两种抑制都是存在的,因此,记忆效果就要差一些。

三是中止工作的期待作用。完成工作任务后,人们往往认为此事已了结,可以告一段落,因此,就不再有强烈的记忆动机。这如完型心理学派所认为的,做完的事就心理而言已经是完型,它就不再有未完型时的那种强烈要求达到完型的心理动机,因此不易回忆。而未完成的中止工作,人们总想有一个美好的完型出现,即期待工作的圆满完成。因此,在大脑中常常占有一席活跃的位子,便于回忆时快速地搜索与接通,从而产生蔡加尼克效应。

教师如果谙熟这种效应的特性,就不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也不会“满堂灌”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应用到教学上来,帮助学生克服记忆难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这种半途而止的讲解要比滔滔不绝地讲解易于被学生记忆呢?它是由于后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业已松弛,而前者所引起的张力系统则仍在继续。

这种心理效应的发现,可以帮助学生解释平素里许多古怪的记忆现象。例如,有时把约定的日期或预定的事情写进杂记本时,往往容易忘记掉。这是因为,在杂记本上写的行动,代替了践约或预定要做的事。也就是说,写到杂记本也就意味着把这件事做好了。一般说来,不用的东西,我们就容易忘掉。像考试前开夜车,考完试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也是大家都经历过的,这样的事情也是蔡加尼克效应的一种表现。这种效应被人用来解释遗忘的原因,认为“刀子不用就生锈”。因此,在记忆中这种“不使用法则”也可能是遗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蔡加尼克效应在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积极加以开发与应用。

按照蔡加尼克原理,教师在讲到关键处不妨稍作停顿或者让学生讲一下,这样这个关键点就易于被学生记忆。事实上,突出关键点的方法很多,可以重复强化,可以详细阐述等,但这些方法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关注,关键点就无法突出,而戛然停止不再讲解,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注意听讲的学生就会认真思考起来,当时未注意听讲的学生也会问旁边同学刚才老师讲什么,为什么停下来,从而引起重视。可见,教师讲课时宜多采用蔡加尼克效应,以提高讲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