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商是怎样赚钱的
826100000011

第11章 生意不嫌小

第一篇第11章生意不嫌小

温商的商业哲学之一就是:生意不嫌小,大钱小钱都是钱,能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

做生意,勿以小而不为,这是温商发财的经验之谈。这是因为,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钱赚,不分多和少。俗话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也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例如,美国的亿万富翁沃尔顿,是经营零售业起家的;鼎鼎有名的麦克唐纳公司,是经营小小的汉堡包发财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小小的塑胶花的生意。

但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发财虽是不少人最真实的愿望,可是他们想着自己一下子投资大生意、赚大钱,一下子成为大款。但为什么大老板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终其一生也难以做到,这是为何呢?可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人赚钱的心愿太迫切了,导致了致富心态的错误,他们只想发大财、赚大钱,能赚小钱的机会看不上眼。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温商首先将这道理履行在了商业实践中。

温州人经商的秘诀之一就是:大钱小钱都赚,能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他们的商业价值观非常独特,响亮地喊出了“赚一厘钱也光荣”的口号。比如纽扣生意,一粒纽扣的利润真的不足一厘,他们也做得兢兢业业、高高兴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温商就靠这一分一厘的集腋成裘,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积累,为其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温商能够把不起眼的纽扣做成大生意,正是温商赚小钱、算大账的集中体现。

1979年,居无定所,靠打零工为生的叶氏兄弟,在外地一家小纽扣厂门口买了一堆纽扣,可惜这些纽扣在厂家来看都是不合格的产品,因而将其整袋打入“回炉”的次品。叶氏兄弟二人仅仅象征性地付了一点零钱,便将这些纽扣带回了温州永嘉县桥头镇,摆了个小摊,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就销售一空,算一算,居然赚了400元钱。叶氏兄弟没想到一袋纽扣竟为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利润,于是就不断地往返于两地之间,专门做起纽扣生意来。后来聚积起了资本,懂得了并不复杂的技术,他们就索性自家开起了作坊,前店后厂地做起纽扣生意来。当时国内商品奇缺,市场供不应求,就连纽扣这样的小商品也只能在供销合作社买,而且价格是不能还的。叶氏兄弟创业后情况便不同了,桥头镇当时已是国内纽扣的大发散地,只要是他们制作出来的纽扣,任人挑选,价格也可以商量。这样做生意当然是新鲜事,于是生意一天天地好起来。来批发纽扣的客户多了,于是邻里们也跟着改批销为制作,使得桥头镇一条破落的老街很快繁荣起来,辐射力逐渐加大,不几年便响遍了全国,不仅各省的小商小贩竞相而来,批发纽扣到各地城乡摆摊兜售,连国营服装厂和国营商店也成了他们的客户。到了1981年下半年,桥头镇前店后厂式的纽扣摊位已超过百家。该镇的纽扣市场1983年2月正式开放,成为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纽扣批发中心,带起了本地三千多人组成的供销队伍,主动出击将桥头镇的纽扣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包括西北、东北、西南,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随着一袋袋小小的纽扣往外销出去,一张张钞票又沿着原路,从五湖四海源源不断地返回桥头镇,为纽扣的生产制作和销售注入新的活力。

来这里的参观考察者听了无不赞叹,有人曾做了测算:每粒纽扣获利微乎其微,甚至只能按厘计算,但万枚纽扣的利润加起来就显出来了——若按纽扣的平均值计,约50万粒的每袋纽扣,其利润可达到数千元。真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小有小的魅力。

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温商也不会嫌弃。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

在全国很多地方,街头路边的许多小鞋店和美容店,大都是务实而又勤恳的温商经营。温商敢闯,但不乱闯。温商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项业务,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

走在每一个城市的街道,到处都有小书报摊,它们大都只处于微利状态。但在太原的迎泽大街有一家名为“强子书报”的书报摊却一枝独秀,月平均盈利额达到8,000元左右。

温州青年强子来到山西太原打工,由于很久没找到工作,就把他姐姐的书报摊接了过来。其实卖书报的毛利极小,一本杂志只能赚将近1块钱,一份报纸能赚一两毛,可一天也卖不上几本杂志。

有一天,强子的书报摊里进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他们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杂志。强子问女孩:“你爱看这么多种杂志吗?”她说:“不是,一个人哪能看那么多!我只要一本,其他的都是为别人带的。”

原来,他们工厂附近没有书店和书摊,且离城里又远,进一次城不容易,所以谁来了都会帮别人带些新出的杂志回去。他们厂区周围又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每天下了班就只能看电视,电视看多了就腻,所以很多人喜欢看杂志。

那两个人走后,精明的强子就开始琢磨:他们那里愁买不到杂志,我这里却愁卖不出去,如果试着把杂志直接送到那里去卖,不是皆大欢喜?

过了几天,强子用自行车驮了一大捆新出的杂志到那家工厂去卖。回来一清点,那半个小时的营业额比他在城里一天卖的还多。

强子决定去开拓这片市场。他把城里书报摊的营业时间改变了一下,上午在城里守摊,午后4点关门,轮流去各地工厂摆流动书摊卖书。这一改变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书报摊的杂志销售量由最初的每月不足1,000册,一下子猛增到了将近3,000册。

为了方便读者买杂志,强子还开展了电话送书业务。他印制了名片、广告宣传单,随销出的杂志分发,只要读者打他的电话,很快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读物。这项服务很受打工者的欢迎,强子的销售额又大幅攀升,而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送书的成本很快就降了下来。

不少打工者喜爱的杂志在书报摊上找不到,去邮局订阅又不方便。

强子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把这项业务揽了下来。他把他们需要的杂志记录下来,专门从图书市场进货,每月负责送到客户的手中。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强子的书报摊纯赚了30万元!生意不在大小,只要用心,小书报摊也能做红火!这就是温州人典型的生意经。

“小商品、大市场”,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孝通给温州题的六个字。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温州现代经济,就是从经营一颗纽扣、一枚徽章、一只开关开始的。实际上,温商志在登泰山,但不放弃“小土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滚滚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