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826200000056

第56章 《三国演义》

第3章第22节《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大约创作于元代末年,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

史书、平话、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

本传世,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色,才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太原人

。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曾共同从事过创作。从《三国演义》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推

想,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在创作上,他的才能是

多方面的,曾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他的主要成

就还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他名字的小说,还有《隋唐志传》、《残

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的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起义,止

于西晋统一。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为中心人物,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

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

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

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国演义》

共120回,其中104回,写的是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51年间所发生的事

件,以后46年只用16回就草草结束了。书中的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浚

平吴,包括了整个三国时代。

〖KG(2x〗

全书自始至终包含着“拥刘反曹”的倾向性。《三国演义》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

人民大众的愿望。书中虽然存在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论思想,然而,反对

分裂,拥护统一的倾向,则是显而易见的。而究竟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或政治集团来统一天下

,这却是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三国演义

》赋予曹操的却是奸诈、残忍、骄横、多疑的品格,不仅写他“托名汉相 滴涸簟钡恼?

治品格,而且还通过残杀吕伯奢一家等情节写出了他的道德品格,从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以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使天下人负我”为信条的奸雄形象,使他集中了封建统治者种种

恶劣的品格。与曹操相对立的另一个军阀刘备,在作者笔下,则具备了一切美好的品格,成

为一个“宁死不为负义之事”的贤明君主,正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中的刘备,爱民

如子,忠厚仁义,礼贤下士,终生为复兴汉室而奋斗,整个蜀汉集团中,君臣如同手足,将

领皆为忠义之士。故在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实力皆不及孙、曹的形势下,而终于能占有西蜀

,与孙曹鼎足而立。对这一切,作品中充满了赞誊。很明显,刘备及整个蜀汉集团,实际上

正寄托着作者及人民大众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像刘备那样的明君,像孔明那样的贤相,并

由他们统一天下。这也正是“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当然,这样的理想和愿望并没有实现

,刘备、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全书又具有某种悲剧性色彩。作者生当元明易

代之际,表达这样的理想和愿望,也是一种深沉的寄托。

《三国演义》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和智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上

的杰出人物。关羽,作为蜀汉名将,除了勇武,更重要的是他的忠义。他身陷曹营,不为金

钱美色所动。为寻找刘备,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是对刘备的忠义。为了表现关

羽的义,作品甚至写他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义而不分敌我。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又是智慧的化身,在复杂纷繁的斗争中,表现了超人的预见

性。对于这些,作品无不给予热情的歌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造诣很深,影响深远,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佼佼者。它由汉末各个

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直写到晋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事多人众,头绪纷繁,但由于作者匠

心独运,以曹、刘双方矛盾斗争为主线,或实写或虚写,或详写或略述,或插叙或倒叙,精

心编结,主次分明,有条不紊,构成一个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三国演义》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

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作品中的人物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作者紧紧抓住曹刘

两个集团的矛盾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描写,写得脉络分明。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大都

栩栩如生,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都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成为某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三国演义》往往将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来展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在赤壁之战中,同时表现了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黄

盖的赤胆忠心,鲁肃的正直敦厚,蒋干的自作聪明。

在描写人物时,《三国演义》所运用的夸张、烘托、对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

术造诣。如“关公温酒斩华雄”一节,作者并不详述关羽的武艺如何高强,胆识如何过人,

而是通过预先描写华雄非凡的勇猛,交战时震天动地的鼓声,那碗尚有余温的酒来表现关羽

的神勇。

《三国演义》的结构以蜀汉矛盾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既保证了前后

发展的一贯性,又富于曲折和变化,于清晰明朗的脉络间,构成了一个古典小说中少见的,

既宏伟又严密的结构。《三国演义》的中心内容是演绎各集团间的种种矛盾斗争乃至战争,

这一切都是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完成的,而在讲述这一个个曲折的故事时,作者又总是以

人物为中心。例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细致、周到地一步步推动情

节:游说江东、孙吴内部的矛盾、孙刘联盟的形成、双方的备战等,全都一一道来,而这些

情节的描写,又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作用,显示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三国演

义》是就其成书的渊源而言,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并因此书而导致了历史演义是中国

长篇小说的最大宗这一事实。这部书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地位,不仅在于它是中国长篇小说

的开山以及它是历史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

种社会精神现象。它凝聚着晋唐以来社会广大群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反映着社会

各阶层意识的折中,这就使这部小说获得了远超过其自身艺术成就的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卓越的艺术成就,为后代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学习的楷模和借鉴。同时随着

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于海外,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几十

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法国学者

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

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

为“史诗般的作品”。在日本,“《三国演义》不仅为人们所喜爱,拥有最广泛的读者,”

而且 鞯纳倘嗣腔勾又姓已熬坛晒Φ拿鼐鳎衔晒Φ钠笠涤ο瘛疤以敖嵋濉蹦茄?

结,像“三顾茅庐”那样求贤,像“挥泪斩马谡”那样纪律严明;成功的企业家应像诸葛亮

那样高瞻远瞩,应像曹操那样老谋深算,应如周瑜那样机敏聪明。在中国,人们越来越多地

广泛学习借鉴《三国演义》中的谋略,从中汲取有益的教益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

国演义》以其无以伦比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