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3节《水浒传》
《水浒传》,长篇章回小说,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
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二十九岁时中举人,
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
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
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张士诚占据苏州以后,
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
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随居在常
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
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只得为避祸而回到苏州,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
传》的创作。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
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
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水浒传》的内容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
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南宋人龚
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
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
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它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
艺术谱写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
削和 锌岬难蛊燃せ准睹埽炊持蔚暮诎蹈嘣斐晒愦笕嗣竦姆纯苟氛赋銎鹨宸?
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
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
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
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
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
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
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
、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
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
结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
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
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
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这样领袖人物,也被
赐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
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
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
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虽然依托于史实,但人物情节几乎完全出于创作,用的是纯粹的白话。《水
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此前的文言小说虽然也能写得精美雅致,但终究
是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言,要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八字,总是困难的。《水浒传》的
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显得极
其生动活泼。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时,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效果是文言所不可能达到的。
有了《水浒传》,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完全的确立,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
上的意义极为深远。
《水浒传》主要是在民间说话和戏剧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许多原来分别独立的故
事经过改造组织在一起,既有一个完整 某て蚣埽ㄌ乇鹗堑搅荷酱缶垡逦耍直4媪?
若干仍具有独立意味的单元,可以说是一种“板块”串联的结构。
《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疑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
了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活跃的艺术想像,加上前面所说的语言和结构的长处,在这方
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水浒传》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众多而人物各自的身份、经历
又各异,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金圣叹说书中“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
状,人有其声口”(《〈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对众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的
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在表现相近人物的个性时,小说常用同中见异的表现手法,来区别他们的不同。鲁达与李逵
的个性都豪爽粗犷,又粗中有细,但细比较起来,却相差甚远。李逵的“细”中显得天真、
可爱,如他初次见宋江迟迟不肯下拜,原因是怕受戏弄;而鲁达的“细”中则见江湖的老道
和经验,如打死镇关西后说其装死,借机逃走就是很好的说明。
《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手法源于话本。因为话
本形式特殊,它不允许对人物外貌、内心活动做游离情节外的过多交代,而要求通过语言、
行为、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水浒传》不仅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手法,使得
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林冲抓住高衙内欲打又不敢下拳的瞬间,就包含了他微妙复杂
的心理斗争过程。
《水浒传》中的女人
《水浒传》中的女人大多不是好东西。典型的莫过于偷汉
杀夫的淫妇潘金莲。其他如淫荡的潘巧云、贪财的阎婆惜、李鬼老婆、卢俊义老婆、刘高老
婆等在作者笔下都没有好下场:潘金莲被武松杀死、潘巧云被杨雄挖心、阎婆惜被宋江宰杀
、卢俊义老婆自杀……即使像孙二娘、扈三娘那样的梁山女侠也有看来不太光彩的历史:
孙二娘与张青在十字坡卖过人肉包子,作者称其“母夜叉”,可见是个又凶又丑的女人;
扈三娘与祝家庄有说不清的关系,还与梁山英雄打过仗,施先生小说中把她安排与那个又矮
又好色的王英配对;另一个叫做“母大虫”的顾大嫂,从名字上看,无疑也不是作者喜欢的
女人。
《水浒传》中的女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孙二娘、顾大嫂等人,而是潘金莲。小说作
者用了整整三回,描写了她与武松、西门庆、武大郎之间的情仇瓜葛。作者把
她描写成一个搔首弄姿的荡妇、毒杀亲夫的恶妇,她被武松杀死 撬烙杏喙迹髡呙挥幸凰?
同情。但是,潘金莲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局?她是怎样堕落
到灭亡地步的?她本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婢女,因抗拒大户纠缠遭报复,被强迫嫁给了武
大郎。大户把她赏给了“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武大郎,从而虐杀了一个青春美丽的生命
。性刚气傲、年轻貌美的潘金莲,不甘于封建祭坛牺牲品的命运,于是在王婆、西门庆等人
的引诱下,发生了她对婚外情爱的追求。可以说,这种追求是人性复苏的结果,是对当时程
朱理学所宣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伦理观及“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教条的一种冲撞。
因此,酿成潘金莲悲剧的罪魁,应是万恶的封建制度。
《水浒传》影响深广久远,对后世的农民起义提供了斗争经验。有的作家续书,如陈忱的《
水浒后传》;有不少人评点《水浒传》,版本多而复杂,流传中也有的内容有所增删。今存
主要有: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残)、百二十四本《水浒全传》、七十回本《水浒传》(
金圣叹删改)和百十五回、百二十四回等本。通行有新中国成立后由开明书店、作家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的七十回、百回、百二十回等本。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
社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在保存金圣叹评语原貌同时,汇集了国内今存其他评本的批语
,为研究者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