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826300000024

第24章

第二篇第23章美丽的杀手——碧海赤潮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近海突然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好端端的海面经常变成一片红色,像

是谁把红色染料倒进了海水里一样,使得大海成了红色的世界,异常美丽动人。从未见过如

此海上景色的人们,纷纷前来观赏,心想,这是哪位神仙把天上的红地毯铺到了海里。可是

,好景不长,红色海水出现不久,死鱼死虾的臭味也随风飘过来。人们这才发现这种

美妙的奇景其实是一场灾难,渔民们恍然大悟:呀,我们的生计完蛋了!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经过科学家长时间调查,才找到这背后的凶手,发现这是水体富养化的一种表现,也就是

水中营养物质太多了,其中主要是磷和氮的含量过高,才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把

这种灾害现象称为“赤潮”。当每立方米水中含磷量超过20毫克、无机氮超过300毫克时,

水体就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了。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

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如夜光藻、中缢虫等形成的赤潮是红色的,裸甲藻赤潮则多

呈深褐色、红褐色,角毛藻赤潮一般为棕黄色,绿藻赤潮是绿色的,一些硅藻赤潮一般为棕

黄色。1937年厦门西港所发生的浮动弯角藻和尖刺菱形藻赤潮,水体黄褐而略带绿。因此,

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赤潮由于发生地点的不同,有外海型和内湾型之分,有外来型和原发型之别,还有因出

现的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单相型、双相型和多相型之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赤潮现象。中国古籍和西方《圣经》都有记载。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航

海记录(1831~1863)中

记述了巴西、智利海面由角毛藻引起的赤潮。中国在1933年记录了发生在浙江镇海、定海和

台州一带的夜光藻赤潮,这次赤潮造成当地贝类大量死亡。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

现象与日俱增。我国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

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

赤潮的发生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

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

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

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

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1海水富营养化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

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

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

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

赤潮

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

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

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

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

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

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

和盐跃层。温跃层、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

涌升

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

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

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

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3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

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

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大

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他形式的含氮

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

,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

小心“赤潮海鲜”

在发生“赤潮”的地区,吃海鲜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广东省

已专门为因“赤潮”引发的食物中毒制定了相关预防控制预案。

1“赤潮海鲜”可能引发传染病

据悉,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爆发性繁殖引起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区域内,某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污染鱼、贝类等生物,生物毒素可在这些生物体

内蓄积,当毒素的蓄积量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时,人一旦食用了这些生物,就会导致疾病

发生,甚至会爆发传染病。

2“赤潮海鲜”中毒可致命

专家介绍,“赤潮海鲜”中毒有好几种,目前我国以麻痹性贝类中毒(PSP)和腹泻性贝

类中毒(DSP)最为常见,而引起这两类中毒的海鲜则以扇贝、紫贻贝、巨石房蛤、巨蛎等为

主。目前,对这两类中毒病人均无特效解毒药物,出现中毒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以采用催

吐、洗胃、人工呼吸等应急措施。

3赤潮发生时期,食海鲜要小心

专家提醒沿海地区群众,在赤潮发生时期,如果有明确的海产品进食史及以上中毒的临

床表现,就应该特别小心“赤潮海鲜”中毒。在赤潮发生期间,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赤潮发生

海域内以及市场流通海产品的监测,万一发生这类食物中毒事件,

应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