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826300000070

第70章

第八篇文明足迹篇

第69章消失的楼兰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

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

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

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在其旅行记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

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

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依山傍水,作为亚洲腹

地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

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却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

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要城镇,为什么在公元3

世纪后迅速地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个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开的谜。

楼兰的发现

100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助手罗布人奥尔德克发现了楼兰。

1900年4月1日,探险者的骆驼队在罗布泊西岸向南挺进,下午扎营时发现惟一的一把铁锹丢

,斯文赫定派奥尔德克去寻找,奥尔德克找到铁锹后回来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奥尔德克

躲过了风沙的袭击。第二天,当风沙过后,他在附近发现了许多铜钱、房屋建筑的碎片。奥

尔德克在此做了标记,并拣了一些碎片带回营地给斯文?赫定。

奥尔德克带回了铁锹,也带回了楼兰古城最早的信息。他的发现不仅使斯文?赫定名扬世界

,也使得从历史上消失一千多年的楼兰古城再次走入世人的视野中。斯文?赫定大为兴奋,

立即

率领探险队前往发掘,他们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色彩的木雕

建筑

构件、五铢钱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续到罗

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1900年至1901年斯氏罗布泊探险离去之后,奥尔德克对探险上了瘾,他常骑着骆驼独自在

无人的荒漠中漫游,无意中在雅尔当布拉克的库姆河故道以南的沙丘间,发现了一个有一千

口棺材的墓地和一些城堡、居民、烽燧……随后,

大批的考古学家,地理、地质学者接踵而至。他们是:

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

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

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第二次探险队。

我国科学家到楼兰考察,开始于1927年。当年随中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楼兰的著

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和地理学家陈宗器,曾先后数次到达罗布泊北岸考察,发掘遗址,出土了

20世纪70多枚写有明确的西汉纪年的汉文木简,发掘了汉代烽燧遗址,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

铜器

、铁器、漆器、木器和骨、石、陶器,以及丝、麻织品残片。楼兰地区的古代文明在中国学

者的手中揭开了新的一页。黄文弼是我国解放前惟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

古学家。

新中国的楼兰探险热潮,再次轰动了国际。响应最积极的是日本。

70年代末,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片《丝绸之路》三次深入罗布泊地区

,再次获得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文书(包括少量的?卢文)及大量的古钱、毛

织物、丝

织品、皮革制品、漆器等珍贵文物。经精确测量,判定古楼兰城位于东经89度55分12秒,北

纬40度30分57秒。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

相间修筑的城墙至今仍依稀可辨。一条大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城中,城内

现残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除房顶不翼而飞外,别的部位,如门、窗历历可辨。古城

内,盖房用的木梁、檩条、椽子,比比皆是,满目狼藉。这些胡杨木的建筑材料,有的还凿

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的工艺水平,格外引人注目。此外,这里还有古烽火台

、粮仓等建筑遗迹。至于陶片、毡片、古铜钱、丝绸碎片等文物,只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寻

找和挖掘,就能让“古董”重见天日。

日本人将1988年称作“楼兰年”,发起了以楼兰探察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活动:如组织百

人考察团、举办《斯文?赫定与楼兰王国》大型展览、举办报告会、举办楼兰摄影展览,可

见楼兰的研究早已进入世界。

楼兰文物其中有珍贵的晋代手抄《战国策》。考古工作者还在

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 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

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钱币、唐

代钱币、汉文和NB053卢文残简等。

楼兰古城四周的墙垣,多处已经坍塌,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垣孤零零地站立着。

俯瞰楼兰古城,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但依然从它身上可

以看出最早是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约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块高台上,三间房正

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20世纪初,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

木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

继续向西,是一处大宅院。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

建筑也是比较有排场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

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城的官署遗迹。

楼兰究竟是怎么消失的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渺的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

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

《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

煌的索勒率兵1 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 000人,不分昼夜横断

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

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楼兰曾是个

河网遍布、生机勃勃的绿洲。然而规模浩大的“太阳墓”葬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

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

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太阳墓”的盛行,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

,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

,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太阳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

。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

的汉文简牍中,人们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境恶化

后的困顿。

另外,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失也是完全可能的。在海上贸易时代之前,东西方贸

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南边的鄯善,就成

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象。

人类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重要力量。公元4世纪时,楼兰逐渐废弃。

其主要原因是:公元4世纪后,自敦煌进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通过伊州(今

哈密)一途外,还有新开拓、交通更为方便的大海道。交通路线变更,立即使楼兰丧失了在

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当然,这些只是推测,真正的楼兰消失原因,仍是一个待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