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爱上我的女学生
827700000121

第121章 :把我的儿子还给我 (3)

第九十五章:把我的儿子还给我 (3)

他怎么能够知道,他真正的母亲,小尼姑郭子丽,正混在宫中,正混在那一群平凡的女人之间,在某一个偏殿的角落,用一双忧郁的眼睛,远远的望着他,却不敢上前相认。整个皇宫中,因为害怕胡丽的威仪,也没有人敢对小太子说出真相。

一转眼十三年过去了,我们荒唐搞笑的真宗皇帝,一病不起,结束了装神弄鬼的一生,一场闹剧结束了。

十三岁的仁宗皇帝即位了,改元为“天圣”,这一年就是天圣元年。

皇后胡丽摇身一变,成了独揽大权的刘太后。这一年,她已经五十三岁了,正是一个女人政治生命最为旺盛的时期。

你看“天圣”这两个字,拆开就是“二人圣”的意思,就是母子二人两个皇帝。

刘太后一改真宗皇帝留下的弊政,招揽贤才,废除苛捐杂税,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

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史书称赞她有吕太后的威严却没有吕太后的阴险,有武则天的才能却没有武则天的浪荡。

我个人也觉得,在刘太后垂帘听政的这十几年,确实治理的很好。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我们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当时,是因为胡丽当了太后之后,咱们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四川一个讨饭的妹子现在当了太后,四川人自然成堆成堆的和河南人来往了。交往一多,难免要进行商品交易。可是,如果背一大包银子在两地来往,未免太不方便了,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后来的银票的“交子”。

当然了,那时的百姓,开始,也害怕,万一这纸币兑换不成了银子怎么办?可是,后来发现,谁敢欺骗当今太后她老家人啊!所以就放心大胆的使用交子吧!就这样,我们的大宋王朝,也曾经一度出现过很现代化的东东。

我们的仁宗皇帝二十五岁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小尼姑郭子丽,在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上皇帝后,被胡丽派去给真宗皇帝守陵。显然,胡丽也害怕出了意外,走漏了风声,还是支开她为好。现在,小尼姑已经四十六岁了,由于长期的心理压抑,对儿子绵绵不绝的思念,还有那种看不到希望的心灰意冷,她再也熬不到母子相认的那一天了,这年的春天,天气还依然很冷,可怜的小尼姑流尽了最后一滴绝望的眼泪,离开了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

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偏偏不来;情随世迁,当我们不再需要它的时候,它偏偏来了,带着春迟花慢的微笑,在向我们招手,露出灿烂的笑容。可是,它不明白,这时候,它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憎恨和厌恶之感。当我们处在困境之中,急需上天援之以手的时候,可是上帝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呢?上帝早就在许多年前、若干万年以前,估计,就已经抛弃这个罪恶的世界了!

小尼姑死后,胡丽打算用对待一般宫人的礼仪来安葬她。这时候一个叫吕夷简的宰相说话了:太后是打算让胡氏家族在以后灭族吗?

一句话提醒了胡丽。是啊,纸里终究包不住火,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当仁宗皇帝了解真相的那一天,一定会迁怒于胡家的后人,像现在都做着高官的堂哥堂弟堂侄堂孙,那胡家可要绝后了。

于是下令,以皇太后的规格,凤冠霞帔,水银宝棺,悄悄的实行国葬。

小尼姑死后的第二年,为这事一直牵挂在心中、一直惴惴不安的胡丽,由于解除了思想包袱,身体的衰老就很快的露出迹象来了,毕竟,她已经六十五岁了。

这年的秋天,太后操劳过度,一病不起,尽管御用太医的手段确实高明,尽管我们的仁宗皇帝极尽孝心,她还是没能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到阴曹地府和小尼姑评论是非去了。

那样疼爱自己的“母亲”死去了,仁宗皇帝顿时形销骨灰、号泣不已,其他的大臣宫女太监也帮着他哭,一时间气氛也颇为悲戚伤感、哀婉动人。但是有一个女人害怕了,这个女人就是杨淑妃,皇帝的小娘娘,她害怕皇帝悲伤过度,哭坏了身体,就悄悄走到皇帝的身边,凑近皇帝的耳朵,先嘿嘿笑了一声,对皇帝说:“白哭了(别哭了)白哭了,她不是您亲娘!”

这一招果然管用,我们的仁宗皇帝立即停止了哭泣,惊恐的问道:“啥啊?啥啊?你说啥啊?”

把大臣们全部集中到大殿,一问,太后果然不是自己的生母,自己的生母早在一年前就死去了。

仁宗皇帝勃然大怒,把战战兢兢跪在地上的大臣一脚踢倒一个,扯着嗓子骂道:“妈拉个笔!啥事都瞒着、捂着盖着不叫人知道!可怜我这一辈子,连自己亲娘都见不上,这皇帝当着还有啥意思!”说完又失声痛哭起来。

哭过之后,下令把胡氏族人全部抓来,立即杀掉。

大臣们慌忙劝解,说太后对你母亲还是很不错的,没有打杀或者毒杀你的母亲,并且还提拔你母亲的亲人都做了一些小官,你这样报复她,天下人会说你的。

仁宗皇帝不信,哭着打开生母小尼姑郭子丽的棺材亲自验视,果然,看到自己的母亲穿着皇太后的服饰,在水银的保护下肌肤红润,如同活着刚刚躺在榻上休息,没有任何非正常死亡的痕迹。

只是,两只美丽的大眼睛,一直在睁着,显然她的灵魂还迟迟不愿离去,在等待自己唯一的儿子的到来。

见到儿子之后,只见郭子丽的眼睛里,滚下了两滴眼泪,然后轻轻闭上了双眼,嘴角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安详的睡去了。

仁宗皇帝顿时痛苦得昏了过去。

在隐瞒仁宗的身世这件事上,我们看到,胡丽显然有自己的私心和很不恰当的行为。但是,这跟当时的王朝制度有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胡丽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然了,你可以要求她,要求她不要那样贪恋权位,可是要求她的人自己能够做到吗?就像戏剧中唱道的那样: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可见权力这个东西,它对世间男女的吸引力太大了。

但是,胡丽并没有丧失天良,她不仅让小尼姑得到了善终,还提携了小尼姑的家人。当然了,这也使得仁宗皇帝最后还是放过了她的族人。这显然与民间艺术刻画的那个阴险毒辣的刘皇后形象相去甚远。

这,就是我对这个讨饭女子公正的评价。

这篇小说,也算是为她翻案吧。

显然,我也对胡丽竟然没有吕太后和武则天那样出名感到不公正,她确实比那两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做的更好。

难道就因为她没有像武则天那样废掉儿子,自己当皇帝吗?

她胡丽也有这样的机会,何况她辅助的根本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她没有这样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而她这样,只是垂帘听政,难道对人民来说,不是更好的避免了社会动荡了吗?

所以我觉得,历史对于胡丽的评价,应该远远的高于吕太后和武则天。

我们再说说这件事对仁宗皇帝的影响。

安葬完刘太后,仁宗立即颁布了一项法令:政务公开,言论自由。

从今以后,所有的政令、所有的国家行为,都务必让全国每一个人知道,不仅政务公开,我们要透明到连官员们有多少财产,多少房子、车子,老婆是谁,子女有哪些,情人叫什么,亲戚朋友姓甚名谁都要公开,要彻底的透明。再也不能出现那种捂着盖着瞒着搞得神神秘秘的情况了,他娘的原来那种不透明最后别说害苦了老百姓,连皇帝都害苦了,黄帝二三十岁了,竟然被这些当官的王八蛋弄得连亲娘是谁都不知道。真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金銮殿!

你说要保护你的隐私吗?可以,谁不愿意公开,谁就不要当官。既然你选择了做公众人物,那就必须公开,必须彻底的透明。没有人会勉强你必须去当官,当官是你自愿的,是你他娘的为了想要轻松的发财才自愿选择的。如果保护了你的隐私,就无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甚至像我们的仁宗皇帝这些好人的利益了。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要在公权力和私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罢了。

我们再说言论自由。

你怕什么呢?如果没有做亏心事的话,你怕别人乱说乱讲什么呢?现在这样压制言论自由,难道是在掩饰你内心的空虚和恐惧吗?要不然,你害怕什么呢?仁宗皇帝说了,从今以后,谁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怎么说,我们太祖皇帝早就立下了规矩:本朝不杀谏官,子孙后代任何人不得违背。

现在,我们说,我们要把范围扩大到每一个人,大家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就行了,不需要在私下里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传播小道消息了,我们要消灭小道,变成大道,大家说什么话都不用害怕,天下至理,愈辩愈明;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有错误则改之,无错误则加勉,要在全国形成一种说真话、讲诚信的风尚。

说真话的人不但不准打击报复,还要表扬鼓励。

如果当初言论自由的话,也不会弄得我们的皇帝连亲娘是谁都不知道了。

仁宗皇帝说: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就好像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媳妇受了气,你让她说出来,也就没事了。你要是不让她说出来,她憋得难受,非出事不可,生病还是小事,万一投河、上吊、服毒或者一气之下把婆婆给毒死了,那可就是大事了。老百姓也是这样,你不让他说话,压制言论自由,他没有发泄怨气的出口,渐渐的怨恨越积越深,就会起来造反。

仁宗皇帝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可惜此前此后的皇帝,都做的没有他那样好。

于是,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方腊、田虎、王庆、钟相、杨幺等等等等,这些受了气的小媳妇,都起来造反了。

但是看看仁宗一朝,四川有个老秀才,给四川镇守使写信,说把住三峡与剑阁,把住这些重要的地方,四川就易守难攻,不愁不能够——成就一番帝王之业。

这不是明目张胆的教唆镇守使造反吗?

镇守使不敢怠慢,马上把老秀才抓了起来,押解到了京城,交给皇帝处置。

没想到仁宗皇帝说:算了吧,放了他吧!这是这老家伙想当官想疯了,他有他的言论自由,我们不要当真就是了。

并且给了这老头一笔路费,让他回家好好种地,安度晚年。

瞧瞧,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

也难怪后世在评价宋仁宗的时候,给他一个“仁”的称号。

看来也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