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不相为谋
8533100000025

第25章 新店开张

次日,正月十六,德歆隆皮毛行开张的日子。

汝王起了个大早,洗漱早饭,带上云珪、随从,骑着追风早早地来到德歆隆,为了制造不惊扰到赶早市的百姓,还特意绕到后门进入,再从后院步行到前面正堂。

钱掌柜、主事、账房、伙计和工场工人在正堂后厅向端坐上位的汝王齐齐行礼,然后钱掌柜向汝王介绍待会儿开张时的具体过程,基本上不需要汝王露脸,他只要在开门放鞭炮的时候到门口扯下蒙着招牌的红布就行,剩下的时间他和钱掌柜一起坐柜台照管生意,或者来这后厅休息。

汝王点头表示了解,他的茶馆和茶叶铺开张时大致也是这样的步骤,差别就是他没在那两家店坐过一天店。

交待完毕后,钱掌柜让手下人各就各位,等到吉时一到,四名伙计来到紧闭的大门前,两个人卸下大门的门闩,然后四个人齐上,合力打开厚重的门板,再动作整齐的卸下大门外一块块的排门,德歆隆毛皮行紧闭了整个年的大门这才算是完全打开。

第一块排门卸下的时候,玄武大街上来往的行人车辆就注意到了,好事的百姓们立刻围了上来,把大门前的那点空地堵得水泄不通。

德歆隆的前身是鸿运钱庄总号、后来被汝王盘下改成毛皮行的事早已被京城中人知悉,大家看到汝王能在遇上那么惨重的损失之后还有这个财力,都觉得跟他做生意一定靠谱,因此在得知正月十六开张的消息后,就有客商准备好了货物,也有客商准备好了钱。

钱掌柜先出来说了几句场面话,然后精心打扮过的汝王登场。

不用先看人,光是那身用金银丝线绣满花纹的衣服就晃得人眼花,腰间玉带上的上等白玉闪着温润的光芒,阳刻的花纹随汝王的动作时显时隐,金冠上还缀着一颗硕大的珍珠,人群中有眼光的人已经开始估算王爷这一身行头大概价值几何了。

汝王也先说了几句场面话,换来热烈掌声不断,然后钱掌柜客串司仪,两个伙计各举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出来,竹竿的另一头挂着一副快拖到地面的鞭炮。

见到这两挂大鞭炮,围观人群立刻后退。

鞭炮点燃后,在纷飞的鞭炮皮、刺鼻的硫磺味以及弥漫的烟尘中,汝王一把拽下了蒙在门楣上方招牌上的大红绸缎,汝王亲笔的德歆隆毛皮行六个大字正式与人见面。

鞭炮声停止后,有意抢第一笔交易的客商们在气味和烟尘中纷纷踏进大门,那时汝王已经和钱掌柜一起坐在了柜台后,伙计们在门口热情招呼,云珪躲在金柱门后默默观察。

进门的也不全是客商,还有一些是行会的同行,黄会长也在其中,都是来向汝王道贺的,还送上了开业贺礼。

不过这批客人都没呆多久,只是喝了杯开门茶后就一起告辞了,汝王一边送客一边承诺下次一定请客。

黄会长他们走后,就轮到客商们做主角了。客商当中有卖货的也有收货的,当中有一些是受到鸿运钱庄影响的毛皮商,多数都是因为老买家的钱被鸿运钱庄给坑了,又不放心另找新买家,听说了汝王要开毛皮行的事,就专等着做这趟买卖。

这些人陆续进来之后无一例外先向汝王行礼,然后收货的坐东边,卖货的坐西边。

钱掌柜站在柜台当中,汝王旁边监督,再旁边还有一个大伙计照应,跟汝王讲解这买卖里的门道和规矩。

卖家把带来的货在柜台上一字排开,钱掌柜先验货评级,再估价,卖家认可估价后,钱掌柜再问东边的客商,如果有人愿意接受这个价格能吃下这些货就过来看货。

一切满意的话那么买卖当场达成,买家在店里付钱,伙计则把柜台上的货物麻利的搬到外面买家的车上去。

买家以现银支付货款,掌柜清点无误之后交予卖家,卖家再从自己口袋里另外拿出一点零钱用于支付佣金和税款,钱货相讫后,买卖双方向店家告辞,各自走人。

毛皮行的买卖过程和大多数的牙行都差不多,只是德歆隆并不是只做中间倒手买卖的牙行,这店后面有工场,如果碰到好货,汝王很乐意自己得下加工成上等裘皮再高价出售。

开张第一天,生意挺不错,一个上午钱掌柜就没歇着,给客商预备的椅子根本不够,晚来的都只能站着,店门外停满了各种大车,亏得玄武大街够宽敞,要不然这条街非堵死不可。

见店里客商实在太多,钱掌柜忙到现在根本没歇过,而伙计们又跑进跑出的忙着搬货,疏于招呼客人,汝王觉得他有义务帮忙。

跟钱掌柜耳语了一下,掌柜毫无意见,立刻让出一半柜台,汝王于是站到柜台的西头,向客商们招手,“来,这边验货。”

平民都怵当官的,汝王一发声,底下客商们顿时一片犹豫,静了一会儿才有个胆大的站了出来,招呼自己的伙计把车上的货都搬进来。

汝王面前的柜台上眨眼工夫就摆上了一长溜的雪白狐狸皮,全都是完整的,从嘴到尾不见残缺,可见剥皮师傅的手艺。

“爷,这都是从北边来的上等冬狐皮,要不是年前鸿运那事影响了大家,我早卖了。”言下之意貌似是汝王运气不错。

汝王没吭声,就是点了点头,赞同这些都是狐狸皮,是不是上等要等验过才知道。

汝王虽说从小长在宫里,各式裘皮见过也摸过,知道好皮子是什么样的。但到底不是吃这碗饭的,自己没有那手艺,所以真正验货的人其实是一直在边上站着的那个大伙计,而汝王自己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决定哪些皮子自己收下。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两个……”大伙计动作利索的从这一堆皮子里挑出几块皮子放到柜台空角,然后请王爷过目。

“这些都是上品,剩下的中品。上品自收,给你这个数,中品这个数,怎么样?”汝王看中了那几块上等的皮子,学着钱掌柜的动作,对着客商比划了两个手势。

只有卖家认可了牙行的报价,柜上才会把价格公开告诉给店里的买家,再由买家决定要不要做这笔生意。

这名客商对评级和报价一点都无异议,还竖大拇指,称赞汝王有眼光,那几块好皮子要是做得好,售价少说要翻几番。

汝王扭头就唤云珪,把挑出来的那些上品皮子拿去后面工场,再把中品皮子的报价报给客商,客商们思考片刻后,有一人出来接下了所有的货。

亲手做成了一笔买卖,汝王笑得很欢。同时生意的达成,也带动了其他客商的积极性,那个卖狐狸皮的客商还在柜台前结算银钱,后面就有好几人招呼自己的伙计搬货进来。

有了汝王的帮忙,钱掌柜的压力陡然减轻,在又完成一笔买卖之后终于有工夫去后面喝口茶。

到中午,店里的客商似乎就没怎么少过,店外的大车还是那么多,可柜台里的这三人腹中已经是鼓声震天,一上午只出来搬过一次狐狸皮的云珪再次出现,请王爷和钱柜台先去后面吃饭,柜台上有大伙计顶着,回头再来换他。

平时在府里吃饭有专门的丫头布菜斟酒,今天虽然带了随从出来,可前面生意更耽误不起,汝王挥退要来桌前伺候的随从,酒壶撤下,直接端起饭碗大口吃了起来,匆匆两碗饭下肚,捧着杯热茶就去了前面柜台换那大伙计去吃饭。

下午的生意依旧火热,也不知道京城的毛皮贩子们手上到底囤积了多少毛皮,反正德歆隆这一天就根本没歇,天黑打烊后掌柜伙计们都说开张第一天就忙成这样真是好兆头。

汝王大喜,请了店里所有人去外面酒楼吃饭,下午的时候他已经叫了一个随从去春满楼定座,一口气定下了二楼一半的雅间。

这顿开张饭吃得大家喜气洋洋,酒楼伙计光是上酒就跑了无数趟,好在大家都挺适度,没谁因为是东家请客就拼命吃,还知道第二天要开工。

吃饱喝足酒席散场,顶着寒风各自回家。回到府里,打发云珪等下人都回屋休息,汝王一人走回安福轩洗漱更衣,趁着未散的酒兴不顾寒冷又来到后殿与王妃一同休息。

房里熄了灯,两人并肩躺在床上,王爷给王妃讲今天店里的事,王妃听着高兴,想再多听点,可王爷讲着讲着最终不敌上头的酒意,声音渐小直至睡着,王妃给王爷掖好被子也闭上眼睛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丽娘没再听墙角,上封能从另外渠道得到的消息她都不用上报,所以她依旧安睡一夜。现在除了想办法完成色诱汝王的任务之外,基本上王府没什么值得上报的消息。

次日一早,王爷王妃起床,收拾早饭,王爷带着昨天的原班人马在天刚亮的时间来到德歆隆后院,掌柜主事师傅伙计工人等都陆续上工,见了面互相问好,然后各自打扫卫生,等到辰时二刻左右,天光已经大亮,伙计们打开德歆隆的正门,今日营业开始。

一天下来,生意同昨日一样,门庭若市,汝王又看中了一批上等小细羊羔皮,自收下来交予后面工场做成靠垫褥垫等寻常人家都用得上的物品。

王爷在外面忙,府内的王妃也没闲着,她让内账房把她不在府内的这几个月的账本都拿到她房里来,她要过账。

因为云珪大管家不在府里,王府的日常事务就由府内的前院内务管家和后殿内务管家分担,而王妃有些什么事就吩咐丽娘跑腿,要么是把话传给后殿内务管家再由这个管家把活安排下去,要么就是丽娘亲自办理。

所谓办理其实就是在偌大的王府里跑来跑去。

丽娘感慨,来汝王府这一年多,就数今天走动的范围最大。

天黑后汝王一群人回府,夫妇两个温馨地一起共用晚餐,汝王跟王妃讲今天生意上的事,看了一天账本的王妃向汝王提出府内新的开支计划,目的是尽量节省开支。

王妃有心重掌主妇重担汝王当然很高兴,这样云珪的压力就能减轻很多,这段日子实在辛苦他了,因此对王妃的计划他百分之百的表示赞同和支持。

饭后,汝王回到自己书房与云珪谈事,丽娘和秋菊则帮助王妃继续完善那个开支计划,在这过程中王妃很依赖丽娘的经验,她没有宫中生活的经历,因此当丽娘告诉王妃宫里那些大太监们在办事的同时又克扣款项中饱私囊的做法时,王妃听得很仔细。

她认为大太监们的这种刻薄银两的手法很适合用在现在财政紧张的汝王府,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真的是门学问。

家不可一日无主,同样的,家也不可一日缺了主妇,汝王天天带着云珪在德歆隆坐店,茶铺的生意完全交给了专职的外务管家打理,每日晚上需向云珪报告营业情况。而王妃制定的缩减开支计划也开始在府里推行,首先就先从减少两位主子每日吃穿用度的开销开始,光这每天就能减少好大一笔银子。

汝王负责开源,王妃负责节流,全府上下所有下人众志成城,皆认为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挺过去了,光明的未来很快就会到来。

丽娘理所当然的把王府现在的情况报告给了上封,不过在信的最后,她思虑半天还是写下了她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别对王府的现状太乐观,因为对下人们来说,府里减少吃穿用度的开支和被辞退两者之中,当然是宁可勒紧裤腰带也比回家吃自己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