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二章第三节 辞职下海:中国黄页“骗子”
1995年之前,马云属于学校,他要为人师表,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1995年之后,马云决定“出去闯闯”。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但一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并不多。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诸行动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马云,这个后来被冠以中国的“互联网之父”的小个子,在30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能不能成功,对马云来说是个未知数。但他知道,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总得去试一试、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是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的。
抱着“大不了再回学校教书”的想法,1995年4月,马云拿出6000元积蓄,又从亲友那里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了10万元。马云、张英、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都要出门去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那时,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东西都知之甚少,没有人相信马云。在那段痛苦的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马云描述自己当时的角色,是“狂热的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
为了拿下一家杭州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5趟,但企业老板总是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为了说服这位老板,马云为他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讲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有更广泛的效应。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板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走时他向老板要了一份企业的宣传材料,几天以后马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杀了回来,当企业老板看到电脑上显示的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
草创时期的每一单都是艰难无比,随着朋友的介绍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推广,中国黄页慢慢有了收入。马云开始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那些还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里,马云被当做骗子。但他仍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因为马云始终坚信: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万米长跑,除了要跑得像兔子一样快,还得像乌龟一样有耐力。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到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700万元!
但是,福祸相依。1996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的有力代表。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刚开始有些声色的时候,“敌人”也在一夜间冒了出来。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在这两项上几乎空白。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都觉得马云是个“游击队长”,手下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为了让中国黄页存活下去,马云不得不做出抉择。他在竞争与合作中,选择了后者,最后决定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从一开始,马云与杭州电信的合作就显得有些强人所难,很快,双方的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杭州电信也看好马云的中国黄页,却急于做大、赚钱;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就像养孩子,中国黄页现在就像个3岁小孩,还没长大怎么挣钱!
双方争来争去,分歧日深。资本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家开始情绪激动地处事。先是何一冰要辞职,然后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要辞职,最后马云也要辞职了,整个事件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
为了不让自己亲手创造的中国黄页毁于一旦,马云决定与杭州电信分道扬镳。
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只希望让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黄页。毕竟,中国黄页就像马云亲手养大的孩子。
1997年被迫离开中国黄页,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马云直到今天也没有说太多。也许,那时的马云又有了新的想法!
马云虽遭遇了人生中首次创业的挫折,但他并未因失败而落泪。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马云说,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其实,创业并不在于想法多么出色,而是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正是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马云才能走到如今辉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