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二章第二节 马老师的“大学生活”
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云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英语老师。马云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的马云比较活跃,老师这个职业恐怕也干不长久。
杭州师范学院的院长觉得马云作为唯一的“火种”,一定要做好表率,给师范学院留个好名声。于是,老院长找到马云,半开玩笑半 “威胁”地和马云打了个赌:“马云,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当5年英语老师?”
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淘金”,从商和出国的很多,如果不是老院长的这句话,估计马云很快也会有“动作”。马云明白老院长的“苦心”,没有太多的犹豫,他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马云自己解释,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马云到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课讲得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英文。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尽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当时马云的工资每月仅110元左右。马云从来就是一个激情四射、不甘平凡的人,平静的校园生活让他感到憋闷。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特别艰难,经常入不敷出。马云眼看着翻译社要陷入困境,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后才开始收支平衡。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的阿里巴巴,没有给马云带来多少成功的感觉。但马云认为,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他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还教着夜校。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脑子一热追随着马云创业去了。后来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戴珊也是马云的学生,她回忆,那个时候的马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马云在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几乎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马云的妻子张英,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英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马云买了第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是马云和张英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买的,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马云把第一套房子卖掉,买了那套后来“赫赫有名”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说起购房心得,马云颇有感触。他说他要是投资房产,绝对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而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自己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马云后来创建的阿里巴巴,总是做得比现有的网站要好一点、多一点,这样才有了“在全世界是商人都要使用阿里巴巴”的宏伟梦想。
1994年,马云第一次听说了互联网。当时他们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个美国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比尔还激动。也就在这一年,那个5年的承诺已经到期,马云想应该离开学校了。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等于白过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也就是在一年,马云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马云的辞职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自己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马云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
当时的马云并不知道,“互联网之父”的称号正等着他去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