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八节 李开复:追随我心中的声音
“Hi Eric,我通过媒体看到你在中国将有很大计划,要真有,我们可以聊聊,因为我非常希望回到中国工作。”2005年5月初,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拨通了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Schmidt)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施密特已经听出了李开复的弦外之音,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我们有很大的计划,尤其你有兴趣,我们就有更大的计划了。”
两个月后,Google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聘请李开复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总裁,领导建立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
李开复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6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因为对青年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学子的爱护与提携,李开复被IT业内人士称为“精神教父”。
2005年7月,李开复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决定之一,离开微软而加入Google,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负责Google在中国的产品研发工作。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IT界,微软不惜付诸法律把李开复和Google都告上了法庭。李开复为什么会作出这样一个决定,Google究竟有什么地方吸引他呢?
“虽然被调往美国,我很多心思还是在中国的,因为这是我的故土。”李开复说加盟Google的根本原因是思念故土,思念中国的青年“这些年,我写过4封信、很多文章,办了一个网站,里面有一个论坛,过段时间还要出一本书,这些都是为了中国的青年。”
为了达到回国接近中国青年的目的,李开复早就酝酿着回到中国的计划,“我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在这两年回国”。因此李开复很早就开始关注有没有适合他回国的工作职位。“如果为了回国而找一个枯燥的职位也不是我的本意”,这个职位必须“首先要能回到中国,其次必须要符合自己追求激情的信念”。这个信念同时也是李开复向青年灌输的价值观。
“我加盟Google并不是因为猎头公司,因为我和Eric认识了那么多年,如果这样还要聘请猎头,等于白白把钱送给别人。”李开复否认了有关猎头的说法。起初市场传闻是猎头公司在其中运作,并传出1.3亿的猎头费用,等等。李开复称加盟Google最初他是通过E-mail联系的。
李开复E-mail的对象就是Google现任CEO施密特,实际上李开复和施密特是多年的朋友。李开复在苹果任副总裁时曾与Sun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基于Java的多媒体技术,要挑战微软,当时与李开复搭档的Sun公司负责人就是施密特。数轮邮件之后,李开复和施密特开始了电话交谈,通过电话交谈,李开复熟知了Google的业务类型和发展方向。施密特耐心的答复消除了李开复的担心,双方约定了面试的时间。
Google对他的面试主要是让他见见Google的人和了解Google的文化,面试地点定地了公司旁边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那一天李开复见到了包括创始人在内的Google所有高层人士。通过这次深层接触,李开复认识到了Google的企业文化。“首先,Google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的,这非常符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喜欢从硬件到软件都自己做的习惯。其次是Google的气氛非常平等,我曾经问过一个300多人的项目组有几个领导,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只有一个。这简直就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院,谁有好的项目就投票加入,做着做着就出现了新的项目。如果说IBM、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Google更加类似大学,想法和做法都很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
面试以后,李开复开始调查Google是不是如Google高层向他描述的那样。在此期间,李开复选择了休假。在休假的3周后,李开复已经打定了主意。李开复认为更合理、更优秀的文化氛围促使他迅速作出抉择,很显然,李开复对这样的环境太向往了,也正是这种充满激情的研究环境促使李开复最终放弃了微软。到6月底,在考虑完搬家等私人问题后,李开复正式加盟Google。
“Ineed to follow my heart.”李开复力排众议,最终听从了他心中的声音。“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对于Google来说,李开复的加入也许并不能给Google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如果把这次事件看成是微软与Google的一次人才争夺战的话,无疑Google赢了,并且,它有力地在世人面前宣扬了它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