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
8782500000085

第85章 清(8)

同治元年(1862)正月,朝廷下诏催促左宗棠谋划归复浙江。在左宗棠的凌厉进攻下,太平军在浙江的势力迅速瓦解。当时各支部队争相建议要乘胜收取太平军所占据的杭州,左宗棠不喜欢打攻坚战,主张消灭太平军要稳扎稳打,不要贪图近功。于是他先攻下富阳、金华等。同治三年(1864)二月,杭州收复。皇帝得到捷报,下诏给左宗棠加授太子少保衔,赏赐黄马褂。左宗棠军进入杭州后,申明军纪,招集商贾开门营业,停止征收杭州货物的关税,减征杭州、嘉兴、湖州1/3的赋税,还大力招揽贤士,一时声誉鹊起,广受称赞。七月,左宗棠攻克湖州,浙江各地得以全部平定。论军功,封左宗棠为一等恪靖伯。

之后,残余太平军流散到徽州、宁国、江西、广东等地,左宗棠汇合闽、浙、粤各路人马合围,太平军余部的最后据点丧失,许多首领战死,将士战死达一万六千多人。因这一战功,清廷下诏赐予左宗棠双眼花翎。

同治五年(1866),朝廷便诏令左宗棠转赴陕西、甘肃督军。陕西、甘肃起义的回族民众多达上百万,与西捻军相合,声势极大。左宗棠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分隔捻回,各个击破,首先是同治六七年间平息西捻。由于打败捻军的功劳,清廷特命左宗棠入朝拜见皇上。同治帝对左宗棠大加褒赞,并询及西部边陲部队还有多久能取胜班师;左宗棠回答要五年,后来果然如他所预言的那样。

同治七年十月,左宗棠率领部队回陕西,抵达西安。不久打败回军,接连克复镇原、庆阳,回军死亡达三万人。同治八年五月,左宗棠率军进军甘肃。同治十年(1871)七八月,平定河州。同治十一年七月,左宗棠率部移驻兰州。此时,已经投降的西宁地方的回民及陕西回民又纷纷叛变,推举马本源为元帅。同治十二年正月,左宗棠部将刘锦棠进攻回民盘踞的据点,杀死马本源,于是黄河东、西众回军都向官军投降。接着,肃州平定。朝廷嘉奖左宗棠,任其为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加封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上章奏请在甘肃开科举考场,设立学政。同治十三年,晋升左宗棠为东阁大学士,留任陕西。

从咸丰初年开始,天下大乱,先是广西爆发的太平军最为严重,其次是捻军,再次是回军。左宗棠先后亲手平定了他们,到这时陕西、甘肃全部安定。清廷感到左宗棠鞍马劳顿、风餐露宿几十年,劳苦功高,因此对他特别恩宠。

二、进军新疆收复伊犁

19世纪70年代,浩罕国被沙俄灭掉,浩罕国流亡军官阿古柏纠集一些亡命之徒窜入我国新疆,占据了喀什噶尔,后来慢慢占了南部的八个城池,又攻败盘踞在乌鲁木齐的回族人妥明,并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打算另立一个国家。正在这时,俄国以回民多次扰乱其边境为由,突然发兵驱逐回民,占领了伊犁,并扬言要攻取乌鲁木齐。

当时,朝中有不少人以连年征战、耕费巨大为由,主张准许阿古柏自立为国,李鸿章持这种观点尤为竭力。但左宗棠认为这不仅会使国家版图缩小,而且会留下后患,万万不可。最终,朝廷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统督军事西征。光绪二年(1876)三月,左宗棠统军西进,不久就恢复了乌鲁木齐和吐鲁蕃。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

光绪四年(1878)正月,左宗棠陈述有关在新疆建行省的事宜,同时请与俄国谈判有关归还伊犁和交换战俘这两件事。朝廷派遣全权大臣崇厚出使俄国。俄国用通商、划分国界和索要赔款三件事相要挟。崇厚轻率地签订了条约,但朝廷有识之士纷纷反对,议论好久都没有决定下来。左宗棠上书认为俄国人包藏祸心,当今之计应当先和俄国人谈判,同时要准备在战场上决一高低。光绪帝觉得左宗棠的话很有志气,命令将崇厚逮捕治罪,命曾纪泽出使俄国,更改前面的和约。这时左宗棠请求亲自出兵驻防哈密,策应收复伊犁。

光绪六年(1880)四月,左宗棠为表示自己收复伊犁的决心,命人抬着棺材从肃州出发,五月抵达哈密。俄国人听说清军大兵出动,就增兵守卫伊犁、纳林河,另外派兵舰在海上巡戈,以震撼京师,天津、奉天、山东等地也同时告警。七月,朝廷下诏让左宗棠回京城任顾问,让刘锦棠代替他。俄国人也害怕中方官军的威武,担心事态发展后会引起决裂而挑起战端。第二年正月,在在赔款上做出让步后,清与沙俄终于达成了《中俄归还伊犁条约》,中国收复了伊犁的大部分地区。

三、参与军机效死疆场

新疆平定后,朝廷升调左宗棠为军机大臣。入朝觐见后,皇上赐其可在紫禁城内骑马,可由内侍二人搀扶上金銮殿。左宗棠任职京师,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士人纷纷兴奋地议论,说这次左宗棠打败了沙俄,中国有希望了;外国人也渐渐传说他的战功。左宗棠刚入京师时,内城有教堂高楼,在楼上可以俯瞰宫殿,民间老百姓喧哗,都说左侯到了,教堂高楼就要被捣毁;外国人为此也人心惶惶。为此,左宗棠不得不公开贴出告示,喧哗才停止。但左宗棠在军机处当值,因长年在外并不熟悉朝中的礼节、掌故,故屡屡受窘,又为人耿直,因此就有许多同僚多厌烦埋怨他。左宗棠自己也不乐意居住京城,因此进京不久便称病乞求引退。不久,清廷命他出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上任后出巡吴淞,路过上海时,洋人为左宗棠树龙旗、鸣礼炮,迎迓他非常恭敬。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终于爆发,云南、越南官军溃败,七十多岁的左宗棠被召人京,再次任职军机处。不久法军大举向我内地进犯,皇帝诏令左宗棠到福建视察部队。左宗棠命部将王诗正暗中率军渡海到台湾,与台湾军民一道最终击败法军。而部将王德榜则会合其他部队,在谅山取得大捷。中法和议达成,左宗棠再次称疾请求告退,但尚未获准,七月即在福州病逝,时年73岁,赠太傅,谥“:艾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在湖南以及立有战功的各省建立专祠祭祀。

胡林翼

胡林翼(1812~1861),清末镇压太平军的名将。字贶生,号润之(一作润芝)。湖南益阳人。父胡达源,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有《胡林翼全集》135卷传世。

一、署理巡抚占领武昌

道光十六年(1836)胡林翼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土,不久授编修,充江南副考官,捐升知府。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历署贵州安顺,镇远、思南知府。咸丰元年(1851)补黎平知府,以“剿匪”有功,擢贵东道员。

咸丰三年秋,云贵总督吴文镕调任湖广总督。当时太平天国业已定都天京(今南京),遣军西征,威逼武昌,吴文镕奏调胡林翼率军赴湖北协助他办理军务。

咸丰四年一月八日,胡林翼率黔勇600名自贵州镇远启行。二月下旬抵湖北金口,闻吴文镕在鄂东堵城被太平军击毙,遂止行。后回驻岳州,并在曾国藩指挥下与太平军作战。

同年夏,湘军水陆师连败西征太平军,攻占武昌后又三路东下。胡林翼授湖北按察使。秋天,曾国藩率湘军破太平军半壁山防线,兵锋直抵九江城下,因兵力不足,奏调胡林翼助攻九江。胡林翼带领2000人于咸丰五年一月七日进抵九江城外,会同塔齐布、罗泽南,围攻九江,连攻数日不下。之后,又配合水师连日向梅家洲发动进攻,终未获大的进展。

咸丰五年二月,太平军转入全线反攻,二月二十三日占汉阳、武昌。曾国藩转守南昌。胡林翼也被迫撤离九江外围,回援武昌。他带领1800人于三月六日驻营沌口。四月三日,武昌失守,巡抚陶恩培被杀,清廷以胡林翼署湖北巡抚,与道员李孟群所部水师共守金口。由此开始了长达年余的围困武昌之战。

胡林翼受命署理湖北巡抚后,在军事上开始独当一面。这时,他的手下兵少将疲,一时难以有所作为。为此,他下决心选将练兵、整顿部队。这时他责任封疆,对武昌的太平军,还得摆出进攻的姿态。在水师配合下,胡林翼于六月十日派副将王国才率部攻汉阳,他自率所部攻武昌。太平军得知其金口大营空虚,绕道袭金口,迫使他退回金口老营。胡林翼此时改变主意,决定先攻汉阳。七月二十九日,副将杨载福率水师由岳州到金口,水师的力量得到了加强,胡林翼对他颇为倚重。八月二十七日,出动水陆师分攻汉口、汉阳,斩断了太平军在襄河(即汉水)上架设的浮桥,铁锁,毁粮船三百余号,烧铸炮局五座,火药局六座,缴获炮300尊,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

咸丰六年(1856)一月三日,胡林翼进驻武昌城南李家桥,罗泽南进驻洪山。自此之后,与太平军展开了频繁而激烈的争夺战,双方互有胜负。太平军以守为计,伺机出击,给清军以很大杀伤。胡林翼改变战术,决定对武昌实施“坐困”政策。

四月六日,武昌太平军因援兵开到,兵力得到加强,遂洞开城门,多路出击,对清军展开强大的反攻。胡林翼、罗泽南被迫进行抵抗。此时,罗泽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头部,于五天之后毙命。罗泽南死后,由其老部下知府李续宾接统其军。因曾国藩望援甚急,胡林翼遣曾国华(曾国藩之弟),率4100人往援,李续宾所统罗泽南旧部遂隶属胡林翼。胡林翼由此陆师依靠李续宾,水师依靠杨载福,军势随之日益增强。

胡林翼自咸丰五年春回援武昌、受署湖北巡抚以来,虽经百般攻战,终未能攻克武昌;然而长年的作战,却给胡林翼提供了一个裁汰、整顿和扩编部队的机会,逐步组建起一支精干的陆师和水师,成为他日后征战的骨干力量。这支部队是以湘军水陆师为基础组建扩编而成,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湘军的一部分,但它又是胡林翼一手扶植起来的,饷械全由湖北供给,故亦有称之为“楚军”或“鄂军”。

咸丰六年七月,太平军将领石达开率部对武昌清军采取大包围之势,战事又趋紧张。正在这时,太平天国天京爆发了内讧,石达开即率部回天京靖难,武昌外围的军事压力解除,胡林翼得以添募兵勇,深沟长濠,严密围困武昌。

十二月,武昌被围日久,外援渐绝,粮食、弹药俱形匮乏,武昌与汉阳的太平军撤退,胡林翼乘机占领武昌、汉阳。朝廷因此战功,实授胡林翼湖北巡抚、赏戴头品顶戴。

胡林翼占领武昌之后,立即水陆东下,对太平军实施追击,旬日之间,连克武昌县(今湖北鄂州)、黄州、大冶、蕲水、兴国(今湖北阳新)、广济、黄梅,湖北境内无太平军踪迹。于是令李续宾率军9500人进围九江,江宁将军都兴阿、杨载福、鲍超率6000人,屯九江对岸要隘小池口,而自居武汉,与湖广总督官文通筹全局,整饬湖北军政吏治,以此来支持前方的军事。

二、攻占九江支援安徽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起,李续宾、杨载福督率兵昼夜环攻,地道云梯,多路并举,攻打九江。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则督率守城太平军将士,坚决抗击湘军的进攻,城垣随塌随补。胡林翼见湘军伤亡惨重,函嘱李续宾等相机持重,不要操之过急,以免造成更大伤亡。

五月十八日,东门外一处地道竣工,李续宾、杨载福等决定于十九日晨发火轰城,同时于四门作好登城准备。及火发,顷刻砖石飞腾,声震山岳,城墙被轰塌数十丈,各门湘军乘势抢登,冲人城内,占领全城。林启荣以下万余将士全部壮烈殉难。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湘军于围城16个月之后,终于攻占九江。李续宾赏加巡抚衔,胡林翼赏太子少保衔。

咸丰八年夏,胡林翼因母亲去世,于九月十七日回原籍湖南益阳治丧。

此时,李续宾于连陷潜山,桐城,舒城后,抵达庐州南面的三河镇,遭到守将吴定规的坚决抵抗。不久,陈玉成、李秀成部也闻讯赶来回援,李续宾部被陈、李太平军反包围,三天之间,五千精锐全军覆没,李续宾也被击毙。接着,太平军又连克舒城,桐城、潜山。这时围攻安庆的都兴阿部,恐后路被抄袭,也撤安庆之围,由石牌退回宿松。自此,楚军便与陈玉成,李秀成部太平军相持于宿松,太湖间。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胡林翼正在家里治丧,忽然信差送来一封急件,他拆开一看,大惊失色,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过了好久才苏醒过来。这是他得知三河败讯的反应。他得信后提前结束丧期,赶回武昌。胡林翼于咸丰九年二月三日回到武昌,接篆任事。十一日,即出驻黄州,与李续宾之弟李续宜养生吊死,招募新军,整顿军务。

咸丰九年夏秋之交,石达开部攻入湖南、行将入川之际,朝廷曾有调曾国藩入川防堵之议,并命曾国藩赴湖北,与湖广总督官文妥商人川途径。后因石达开败退广西,朝廷乃命曾国藩暂缓入川,改援安徽。

九月三十日,胡林翼在黄州会晤曾国藩,二人共同商定了四路援皖之策:胡林翼拨派十营归曾国藩指挥,循宿松、石牌攻安庆,为第一路;以多隆阿、鲍超循太湖、潜山,以取桐城,为第二路;胡林翼自率所部出英山、霍山以取舒城,为第三路;李续宜出河南商城,固始以规庐州,为第四路。胡林翼四路东进,取大范围战略包抄之势,以避免孤军深入,重蹈三河之败的复辙。

太平军则坚守太湖,顶住湘军的攻势,等待后援。故双方相持于太湖一线。面对这种形势,胡林翼经过苦思冥想,于八月二十日派副将余际昌率九营进驻军事要地天堂,占据地利上的优势。接着,对担任进攻任务的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学四支部队,决心指定多隆阿实施统一指挥。原来多隆阿,鲍超,一为副都统,一为总兵,职级相当,又都是战将,互不服气。胡林翼经多方征询意见后,不顾曾国藩的反对,最后作出决断,由多隆阿统率太湖周围的湘军。

这时,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张乐行、龚得树正率大队来援,多隆阿受命之后,他根据胡林翼的意图,调鲍超部驻小池驿当前敌,以蒋凝学部驻龙家凉亭,为鲍部后援,自率所部屯新仓,仅留唐训方部继续围太湖。十二月二十九日,胡林翼前移英山,就近指挥太湖战事。

三、围困安庆调度有方

咸丰十年一月十四日,英王陈玉成部在捻军配合下,败多隆阿、蒋凝学部于地灵港,接着进围鲍超部于小池驿。多隆阿,蒋凝学,唐训方部先后率队赴援小池驿,曾国藩也抽派部队,加强围困太湖的兵力。在此形势下,胡林翼感到非出奇兵难以破敌,遂调知府金国琛率领11营,会合原在天堂的余际昌九营,组成“山内之军”,由山问出击,配合鲍超部,夹击陈玉成部太平军。陈玉成太平军前后受敌,抵挡不住,纷纷败溃。太湖城内太平军见外援无望,也于当夜弃城突围。湘军遂于十七日占太湖,十九日占潜山。安庆、桐城就暴露在湘军的兵锋之下。

攻占太湖之后,胡林翼组织部队休整,调整部署,并裁汰老弱,添募新勇。将其所统各营分别拨归多隆阿、李续宜统带。由于长年思虑过度,愁病交侵,他手足酸痛,夜不能寐,遂向皇上请假一个月,离营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