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8788700000014

第14章 “率神策军护驾有功、升为天下观军容使”的唐代宦官(1)

鱼朝恩

鱼朝恩是泸川(今四川泸州)人,出生在玄宗开元十年(722)。天宝末年,他进入宦官机构内侍省供职。鱼朝恩生性聪明而为人狡猾阴毒,在内侍省应差期间,以粗通文书,传达诏令,逐渐受到信用。宦官本是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后妃的贱役奴仆,对军事完全是门外汉。但宦官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外统军大将手握兵权,皇帝虽委以重任,实则并不十分放心。为了防范大将拥兵作乱,派宦官为监军,这做法就形成为固定的制度。鱼朝恩随从肃宗至灵武后不久,被派到大将李光进军中担任了监军。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至广德元年(763)鼎盛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这场历时七年多的社会战乱,使李唐王朝由盛转衰,使中国社会陷入长达两百余年的军阀割据分裂时期。

自唐高宗(李治)时起,边疆地区一直驻有重兵防守,到了玄宗(李隆基)当政时,又在边疆一些地区设置军镇,以加强守御和开拓疆土。一个军镇管辖几个州或一个道,主将称节度使。这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来逐渐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实际为地方上的土皇帝。节度使的地位与朝中的宰相差不多,宰相外任便是节度使,节度使建立军功可入朝为相。玄宗天宝年间,边疆地区的10个节度使共拥兵49万之多,而且战马精良,兵仗充足。朝廷的禁军才12万人。天下军事局势成外重内轻之态。当时,深受玄宗李隆基重用的胡人安禄山,身兼任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掌握着15万军队。安禄山曾几次进京,对朝政腐败和军备松弛,十分清楚。随着手中权力的扩大,安禄山的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他招兵买马,积屯钱粮,密谋叛唐,夺取天下。而玄宗皇帝李隆基却是专宠杨贵妃,荒疏政事,终日沉醉于歌舞宴欢之中。先后把持朝政的李林甫和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专权行事,排斥异己,搞得朝野上下一片怨声,处于混乱局势。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755)11月9日,在范阳扯起叛乱旗帜,挥军南下。叛军号称20万,步骑兵在河北平原上,鼓噪动地,尘土敝天,一路长驱直进。中原郡县因百年无战事,武库里兵器生锈,铠甲腐朽,无军可用。地方长官不是望风奔逃,就是开城投降。安禄山仅一个月,便占领了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唐军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兵保守潼关。在军营里,有一个玄宗派来的宦官边令诚当监军。这个边令诚与高仙芝意见不和,他利用入朝奏事的机会,在李隆基面前歪曲夸大事实,告高仙芝和封常清指挥不当,失地几百里,还诬告高仙芝克扣军饷。玄宗李隆基听后大怒,也不派人查实,就让边令诚带着诏书回到潼关,在军中处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将军。

拒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于6月在皇帝的一直催令下,引兵出关,结果大败,潼关失守。玄宗李隆基带着皇太子和左右近臣,仓皇出京而逃,途径马嵬(今陕西兴平西),发生兵变,杨国忠及杨贵妃被杀。当地老百姓遮道请求玄宗回驾抗敌,玄宗李隆基留下皇太子(李亨)抚慰民众,自己继续西逃,进入四川避难去了。

在马嵬兵变后,皇太子李亨带着几千人马,日夜兼程赶到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13日,在灵武的文臣武将拥立下,即位称帝(史称肃宗),改年号为“至德”,遥尊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肃宗即位,便是树起了领导军民抗击安禄山的大旗。灵武是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兵马粮草充足,地理位置也很显要,向北可招集边塞的各部驻军,向西可征调河西与陇右的劲兵,向南可兵指关中收复京城,向东可进军河北包抄安禄山的巢穴。灵武使肃宗获得立朝之地,但此时文武大臣不到30人,其中堪称栋梁者不多。在此紧急形势下,跟随肃宗来到灵武的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人,便自然受到了重用。鱼朝恩得宠并掌握了兵权。

就在肃宗即位的当月下旬,正在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奉命率数万兵马赶赴灵武,肃宗新朝的军威这才显出雄强振奋气象。郭子仪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原职灵武长史、朔方节度使仍旧保留。李光弼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太原留守,带5000兵马赴镇防守。肃宗以其长子广平王(李俶)为节制诸将的天下兵马元帅。

安禄山在至德二年(757)正月,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残暴昏庸,只知在后宫纵酒取乐,大小事情由谋士严庄一手包办。肃宗于是月15日,从灵武向关中进发。2月,河西、陇右的官军以及西域回纥兵会于凤翔。随后数月间,官军与叛军在关中、河东一带展开激烈争夺。9月下旬,双方在京城西面相遇决战,官军大胜,收复长安。广平王与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收复了东都洛阳。鱼趄呃在肃宗返回京城后,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以左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宦官头目,执掌内宫事务大权。官军继续东进,鱼朝恩又奉命担任神策军监军,驻扎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充分得到了肃宋提拔重用。

安庆绪在官军收复洛阳后,率叛军退回河北,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强拉壮丁,重整人马,拚凑起数万之众,声势再振,恢复其大燕王朝。

肃宗在乾元元年(758)9月,命九节度使,朔方郭子仪、河东李光弼、关内王思礼、镇西李嗣业、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河南崔光远、滑濮许叔冀、郑蔡季广琛,兵围相州,讨伐安庆绪。按职衔论,九节度使地位相同,职权相等,互不统属。他们所统兵马有20万多。如此巨大的兵力,必须有统一的前敌指挥,以便协同作战。只因肃宗生性猜疑,担心将帅权力太大会生变故,而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战功卓着的元勋,难以听任管辖,所以不设元帅,任命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监诸军。设观军容使始于此役,宦官监军的权力更加扩大。

郭子仪在10月,带朔方军渡过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打败叛军守将安太清。安太清退守卫州(今河南汲县),郭子仪紧逼不放。与此同时,鲁炅、季广琛、崔光远、李嗣业等将也率军与郭子仪会合。

围攻卫州,安庆绪出动7万大军前来增援,被郭子仪击败,并俘杀安庆绪之弟安庆和,一举攻克卫州。安庆绪逃回相州,郭子仪会同。许叔冀、李光弼、董秦、薛崇训等各路将领相继赶赴相州,尾追至城下,合围会攻安庆绪。安庆绪收集队伍,在相州城西的愁思冈与官军再战,又遭惨败,损兵折将达3万余人,安庆绪只得退入城中死守,并派人突围到范阳向史思明求救。为使史思明发兵,安庆绪许诺解围之后,将大燕皇帝之位让出。史思明心中暗喜,出动范阳13万兵马,分三路南下援救安庆绪。史思明看到官军势众,便采取徐进观望策略,他先派李归仁带万名步骑兵进至滏阳(今河北磁县),与安庆绪遥相呼应。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是年11月攻克叛军占据的魏州(今河北大名)。狡猾的史思明乘官军阵脚未稳,急攻魏州,崔光远因接战失利,复失了魏州。

安庆绪因守在西靠太行山,南临黄河的三角地带,相州城,史思明的大军又从三个方向对郭子仪等将领构成半月形包围态势,整个战局对官军极为不利。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识破史思明的战略意图,他献计献策:“史思明占领魏州按兵不动,是想等我军懈惰之后,再以精锐攻击。我军应及早采取主动策略。我愿率河东兵与郭将军朔方兵同逼魏州,史思明鉴于两年前的嘉山之败,一定不会轻易出动。另外,相州城下我各路大军加强攻势,一旦打破相州,除掉安庆绪,史思明必定引兵北还范阳。再到那时,我军乘胜追击,定能大获成功。”李光弼这个作战计划,被对用兵打仗一窍不通的监军使鱼朝恩否定,随后的战局便急转直下,官军策略失误,而战机得失瞬息变化。

史思明于乾元二年(759)2月,在魏州城北筑坛祭告天地,自称大燕圣王。相州城下,官军自冬至春,久攻不克。镇西节度使李嗣业焦躁忿然,身先士卒率军攻城,不幸中箭阵亡。郭子仪在城外筑垒掘壕,引漳河水灌城,相州城中井泉溢水,粮草告尽,一只老鼠竟卖价数千文钱之多。

安庆绪困兽犹斗,死守待援。围城的官军,在旷日持久的攻坚之下,粮草亦告急迫。如果此时诸将合力猛攻,必能获捷。但是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军进退互不相属,致使消耗过多,上下离心,士卒疲惫,难以攻下相州城。

史思明在2月底,指挥叛军出魏州南下,进逼相州。3月初,官军以60万人的优势兵力与叛军决战于滏水(安阳河)之北。开战之后,双方奋力拼杀,伤损相当。郭子仪率军继后,正要布阵迎敌之际,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间人马不能相辨。两军大惊,各自溃退,兵仗装备丢弃于路,损失极为惨重。史思明得知唐军全已撤退后,便收拢兵马,赶到相州,立即杀死安庆绪。留其子史朝义守城,史思明回到范阳,于4月自称大燕皇帝,继续扩大势力,争霸大唐江山。

肃宗的官军在相州城下,溃散而退,功败垂成。身为监军使的鱼朝恩,不但不思自己的过错,而且在肃宗面前巫告郭子仪等将,将战败的罪责推卸得一干二净。鱼朝恩恶人先告状的谗言,激发了肃宗对郭子仪“拥兵太盛”心存戒备,疑虑更重。肃宗便在7月,召郭子仪回京城。叛乱未平,正是用兵之际,却轻易免去大将之职,对战局和军心影响甚大。可见宦官鱼朝恩监军的弊病危害之深,肃宗的江山处于危难之中。

史思明叛军9月大举南下,进逼洛阳。接替郭子仪的李光弼兵力不足,拼死奋战,仍不能阻挡叛军攻势。李光弼下令吏民撤出洛阳,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洛阳遂再次为叛军所得之中。

上元元年(760)9月,朝臣中有人上奏肃宗:“郭子仪善于用兵,多次为朝廷立功。为何让良将闲处而不用,使得叛军逞凶于中原呢?”肃宗鉴于形势,决定起用郭子仪率军平定河北。肃宗的诏令刚刚下达,鱼朝恩又从中阻挠,致使皇帝的成命不能施行。鱼朝恩出于一己之私心,嫉妒郭子仪功大位高,极力加以贬损,真可谓滥用皇帝恩宠信任,起了叛军无法达到的破坏作用,给肃宗王朝带来损失。

史思明在上元二年(761)2月,进攻河阳李光弼,屡次无功,便派奸细潜入官军营中散布谣言:史思明军中士卒多半是河北人,厌战思归,军心不稳。有人将此消息报告给在陕州的鱼朝恩。急于邀功的鱼朝恩,急忙上奏给肃宗,请求命令李光弼出兵攻取洛阳。李光弼接到命令后,立即上奏肃宗:“叛军兵锋正盛,不可贸然轻攻。”肃宗仍坚持进攻的命令,并派宦官催督出兵。李光弼难违君命,只得与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一同兵出河阳。鱼朝恩与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一同率军进攻洛阳,收复河阳和洛阳。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作战勇猛但刚愎自用,他的部下既有蕃人也有汉人,都是剽悍劲卒,恃仗战功常干些不法越轨的勾当。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时,常倚靠仆固怀恩的部众,所以对他们比较宽容优遇。而李光弼治军纪律严明,执法如山,仆固怀恩不敢妄行胡为,但心中常怀不满。他多次巴结鱼朝恩,上言东都可从中取巧。

官军与叛军前锋在2月23日,相遇于洛阳西北的邙山。李光弼命令在险要地形处布阵迎敌,而仆固怀恩却要在无险可据的平原处列阵。李光弼仆固怀恩说服道:“据险列阵,可进可退。若在平原列阵,一旦失利,便会全军覆没。史思明也是善于用兵的人,不可轻视。请将军务必据险布阵!”仆固怀恩心中不服,转身去找鱼朝恩。与九节度使围攻相州一样,鱼朝恩对这次进攻洛阳的各路兵马握有提调之权。由于将领意见相违,官军列阵的地点,迟疑不定。史思明趁此机会,督军猛冲,官军死伤数千人,丢下军需装备,败阵溃退。李光弼与仆固怀恩一直退到黄河北岸的闻喜(今山西闻喜),鱼朝恩与卫伯玉奔回陕州,留守河阳的官军也弃城撤退。唐朝廷以邙山之败,免去了李光弼的天下兵马副元帅职务。

史思明在洛阳西北的邙山得胜后,又借势进兵攻打潼关,占领长安。他又命儿子史朝义进攻陕州。屯守陕州的神策军与增援的其他官军,天3月在卫伯玉指挥下,曾多次打退史朝义的挑战。气得史思明大骂儿子史朝义无能,扬言依军法处斩。史朝义心中惶恐不安,父子间产生了矛盾。

激化史家父子的矛盾,有一缘由。史思明还未显达时,有一辛姓富户家的女儿,执意嫁给他。史思明娶辛氏后,所生子叫朝清,十分溺爱。史朝清长大后,酗酒好杀,不得人心。而史朝义性情谨慎,待部下将士多有恩情。史思明僭称皇帝,立辛氏为皇后,但立太子一事却迟迟不决。按理长子史朝义应为太子,史思明却坚持欲立辛氏所生的史朝清,遂使父子关系产生隔阂。这次史朝义进攻陕州连连失利,史思明借此口实杀长子而立次子。史朝义明白自己的处境,便先下手为强,伙同心腹将领骆悦、蔡文景等密谋后,半夜闯进史思明军帐,将史思明缢杀。史朝义急速带兵返回洛阳,自称皇帝,改年号为“显圣”,罗袁交又秘密派人到范阳杀死辛氏与史朝清。史朝义又在范阳,大开杀戒,残酷镇压了一些史思明旧将,叛军内部的实力大为削弱,争权残杀,数月不息。

太上皇(玄宗)与肃宗在宝应元年(762)4月,相继驾崩,代宗即位。代宗于10月命雍王(李适,即德宗)为天下兵马元帅,统率大军讨伐史朝义。代宗想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又被宦官程元振和李辅国进谗阻止。最后,以仆固怀恩领诸军节度行营副元帅,辅佐雍王。部署停当,官军分三路合攻洛阳,连战连胜。史朝义带几百骑兵逃到黄河北面,与援兵会合,重整旗鼓再战,又遭大败。眼看大势已去,史朝义只有继续北窜逃命。而在河北的叛军将领,纷纷上表请降。在众叛亲离,穷途末路之下,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自缢身亡。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廷代宗对有功将士,封赏官爵财物,大加表彰。鱼朝恩在洛阳再度收复后,已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封冯翊郡公。他所监领的神策军,一度移驻汴州(今河南开封),不久,又回到陕州驻扎。在整个平叛战争中,对行军布阵知之甚少的宦官,受命监军,节制将帅,临战瞎指挥,招致不应有的失败,代宗皇帝不加以追究问罪;及至论功行赏,鱼朝恩又高过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