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
8788700000059

第59章 宦官制度(2)

东厂始置于永乐十八年。《明史·刑法志》载:“成祖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东厂设提督太监一员,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也可尊称为“督主”或“厂公”。东厂的职掌大致限定为“刺缉刑狱之事”,但事实上东厂缉察侦访的范围相当广泛。京城、皇城各门关防出入,都需定时向东厂奏报。地方失火、雷击以至京内的粮、米、油价,每月三十日也需定期汇报给东厂。所以时人称京城中“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东厂的关防也敕谕隆重,文日:“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并有钦赐密封牙章一枚。东厂衙署中高悬御书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朝廷心腹。

提督东厂的太监起初并非专出于司礼监,后来则专用司礼监秉笔太监之第二或第三人充任。秉笔太监由此也变得位尊权重,炙手可热,通常被视为总宪兼次辅。间或也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的情形,但这无疑将会大大加强其权势。万历年间的大宦官冯保“既掌司礼,又督东厂,兼总内外,势益张。”臭名昭着的权阉魏忠贤也是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掌东厂,权倾朝野,威福一时。

除了东厂外,明代还有西厂、内厂的设置,掌理其事者也是太监,但并非司礼监。成化年间,京城盛传“妖狐”夜出,人心,隍惶,更有人哄传“妖人”用妖术进入皇宫大内。宪宗皇帝密令御马监太监汪直出宫伺察,随即设置西厂,由汪直任提督太监,但不久即罢撤。武宗正德年间,权阉刘瑾复置西厂,提督太监谷大用也出自御马监。刘瑾还曾在荣府旧仓地设内办事厂,京城人称“内行厂”。刘瑾被诛后,西厂、内行厂俱被罢废。司礼监还有内书堂的设置。明初裁抑宦官势力,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永乐年间这一禁令已渐松弛,至宣德年间,设立内书堂,作为专门的内廷宦官学校。据刘若愚《酌中志》的记载,司礼监位于地安门内吉安所南。进大门向西稍偏南有一处院落,院内有松树十余棵,这里便是内书堂。先师孔子的牌位面南而放,两边是一副楹联:

学来到孔孟门墙,须努力趱行几步;

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

宫中凡是奉旨收入的太监,选择其中十岁左右的二三百人,集中内书堂读书,堂中教习一般由翰林院官员担任。司礼监提督总理堂中事务,掌司、学长具体负责。内书堂中的米肉菜蔬都是由光禄寺供应。届时选择吉日,拜见圣人孔子,拜见词林老师。最初入堂学生从长安右门入,从北安门出,后来则统由北安门出入。

在内书堂中就学的太监,每人各有白蜡、手帕、龙卦香等进呈先生,以为束惰。所读书目,多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干家诗》、《神童诗》等寻常读物。堂中凡是心志自高的太监,往往另备书籍自修。堂中派年长又有势力的太监作为学长,学长八人或六人。选能书善书的人为司房。就学的太监如果背书不会、写仿不堪,又损污书仿,犯规有过,则词林老师批以数目,并予以施惩。小过则由学长用戒尺打手,稍重者令在圣人前罚跪,再重的则“扳着”。“扳着”是一种体刑,是向圣人前直立弯腰,用两手扳着两脚,不许体曲,曲则用戒尺乱打。半炷香或一炷吞时,往往头昏眼花,再重的便是昏死僵仆,直至呕吐成疾。

除司礼监外,还有十一监:

御用监负责造办御前所用的围屏、摆设、桌柜、床榻诸木器以及象牙、檀木、雕漆、棋子、骨牌等玩器。御用监还掌管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扇,奏进御前。

内官监负责宫廷营作,下辖十作:木作、石作、瓦作、搭材作、土作、东作、西作、油漆作、婚礼作、火药作。另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一应营造材料库。凡营造宫室、陵墓以及御前所用器具,概由该监掌理,因而外厂其多,各有提督、掌厂等官负责。

御马监设置的时间最晚,掌管御厩兵符之事,责权较重。提督西厂的汪直、谷大用都出自御马监。

司设监专责管理卤簿、仪仗、围幕、垫褥以及各宫冬夏帘帏、凉席、帐幔、雨具、大伞等事。这是内府衙门中事情繁杂且较为辛苦的一个衙门,无权无势,地位卑微,也不似御用监和内官监那般有油水可捞。

尚宝监在南北长街西西苑门正东,职掌御用宝玺、敕符、将军印信。皇帝的宝玺平日是由宫内女官保管的,遇到用宝时,由尚宝监请旨,按手续领取。

神宫监位于端门左边,靠近宗庙,职掌太庙祭祀、洒扫及香烛之事。其掌印太监一般由司礼监监官和文书官员升擢。

尚膳监负责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之事。宫中每天的早、中、晚御膳以及奉先殿供奉膳品皆由其掌理。但据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明宫中的御膳大多是由司礼监掌印、秉笔及掌东厂太监轮流置办的。

尚衣监负责御用冠冕、袍服、靴、袜等事。

印绶监职掌古今通集库,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诸事。凡追夺诰命,皆须交纳本监后销毁。

直殿监负责皇极殿、建极殿、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等殿廷楼阁廊庑的洒扫事务。在十二监中,此监算得上是劳苦冷清,既无大厅也无公署。

都知监负责皇帝车驾外出时,在前面警跸清道。这是个冬寒夏热的苦差使,监中太监又难以升转,号称是十二监中的下下衙门。

明制,宫中十二监各设正四品掌印太监一员,从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正五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六品典簿一员,从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

四司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各司设正品司正一员,从五品左、右司副各一员。

惜薪司专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以及负责疏浚宫中沟渠、抬运粪便。每月四、十四、二十四三日,开玄武门,将宫中粪便抬运出去。春暖时,领夫役入宫掏浚宫中沟渠。冬日供炭时还负责防冰冻、防失火。

宝钞司负责用商人提供的稻草制造草纸,晒干以后入库,供宫中使用。皇帝所用的草纸由内官监制作,呈淡黄色,细密绵软,由伺候皇帝大、小便的管净近侍保管。司中所造的草纸,一般竖不足二尺,阔不足三尺,以独轮车运送平地晒干,然后入库。

钟鼓司的首要职责是出朝钟鼓。凡圣驾朝圣母回宫以及万寿节、冬至节和年节升殿回宫之时,也在圣驾前演奏乐曲,迎导宫中升座承应。另外钟鼓司还负责宫内乐舞、演戏、杂耍等事。

混堂司职掌宫中沐浴之事。由惜薪司供给柴草,内官监拨给夫役。但宫中的太监一般都在皇城外的堂子洗澡,那些无缘入宫的“无名白”多在那里替宦官擦澡讨赏。

明宫中的八局各设正五品大使一员,从五品左、右副使各一员。其中兵仗局掌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军用器械和宫中零用的铁锁、针剪以及做法事所用的钟鼓铙钹等。巾帽局负责内官、内使所用平巾官帽以及驸马、藩王所用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宦官的冬、夏衣物,发放铺盖银。内织染局掌理染造御用和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类。酒醋面局负责制造宫眷、宦官食用的酒、醋、面、糖等物。司苑局负责宫苑中种植的蔬菜和瓜果。浣衣局位于德胜门迤西浆家房一带,是唯一不在皇城内的一个内府机构。浣衣局是收容年老、有罪宫女的地方,静待自毙,以防泄露大内之事。银作局负责制造宫中所用的金银器饰。该局制作的金银豆、金银叶,重皆不足一钱,是供皇帝赏赐时抛赏下人之用。

明代在二十四衙门之外,还有许多专职的宦官机构,粗略统计即达四十有余。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宫中太监还有御前近侍一类。其中有掌理御用的乾清官管事:有专职打卯牌子和随朝捧剑的;另有御前牌子、暖殿、赞礼、答应、长随、尚冠、尚衣、尚履等诸多杂役。大致说来,太监中身材高大强壮的多委派抬轿、持伞。每当皇帝车驾出行,都有答应、长随等抬着弓箭、赏赐等御用之物紧随其后。这些得以朝夕在皇帝身边服侍的御前牌子,都由皇帝亲自挑选,不但要年轻俊美而且要善解人意。

宦官的升迁与奖赏

从本质意义上看,宦官首先是君主的家奴,但随着历史的演化,他们又逐渐有了官职甚至爵位,进而成为国家官吏队伍中的一员。有官职就会有相应的升迁,奴才做得好就该有相应的奖赏。然而宦官这种集官员与奴才于一身的特殊身份,确实又使其与朝臣外官正常的仕进升迁有了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国家官员的升迁是以考核制度相联系的,而宦官的升迁完全取决于君主本人的爱憎与喜好。中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总体上讲是非常严格的,在正常情况下,官员的升迁与黜降都必须以能力、品行、政绩等各方面的考核结果为依据。宦官作为内廷近侍,其日常表现外臣无从得知,而正常的考核条目对他们也明显不适用,所以他们尽管可以看作是官员的一部分,但很难成为官员考核的对象,其升迁自然也无须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就历朝的实际看,所谓的“久宿卫”、“特见亲爱”、“颇见亲佞”都可成为宦官升迁的重要依据,而且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明、清时期主管官员考核与升迁的吏部尚书,对内廷宦官的升迁与黜降都无权染指.全凭君主一人的好恶爱憎而定。

其次,宦官的升迁不必循阶而进,蒙受君主宠信后的“不次超升”往往成为其主要方式。清代太监进宫后,一般先要在各司处当小徒弟,并要认一个主事的小太监为师。如果差当得好,便可由小徒弟、小伙计、小太监、回事的逐步到首领、掌案直至总管太监。这大致是宫中太监正常的晋升序列。但事实上,真正按此序列一步步从地狱爬到天堂的恐怕没几个,因而宫中太监的绝大部分尽管小心翼翼、勤勉辛苦,却也免不了潦倒一生。相反有的太监入宫不久便交到好运,得到多次晋升。清末权阉小德张十五岁入宫,十六岁时进了宫中南府戏班。他知道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喜欢听戏,便刻苦练功,终于得到了慈禧的赏识,不几年就爬上了御前太监首领兼南府戏班总提调的高位。

小德张的经历,其实也涉及到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宫中太监的升迁并非仅限于职位、品秩的提升,或者更确切地说,从宫中的杂役迁转内廷、侍候皇上才是最关键的,它体现出宦官在内廷中身份地位的改变和君主对其亲信度的提升。明代宫中十二监,司礼监最接近皇上,地位也最高,其掌印太监与都知监、直殿监的掌印太监不啻天壤,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其他各监的掌印太监见了也须跪拜,如同见了上司一般。其中关键在于,宫中宦官的升迁既然随君主的好恶而定,那么接近君主进而求得其信任与赏识,就成了升迁的必要前提。

宫中宦官受到君主宠爱或建立功劳固然可以升迁,但历朝对宦官的品秩都有限制。明朝建立之初,宦官品秩极低,后来不断擢升,但仍规定宦官的最高品秩一般不得超过四品。清乾隆年间也明确规定:宫内太监官职以四品为定,永不加至三品以上。至于晚清时期或历史上其他一些特殊时期,个别深受君主宠幸的阉宦被加授三品甚至更高的官品,则属于特例。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君主对宦官职位的升迁是有限度的,而必须辅助以其他的奖赏形式。概而言之,受君主宠幸的阉宦除了升迁之外,还有如下几种奖赏方式:

(1)赐金银财物。这是对蒙受恩宠的太监最为常见的奖赏方式。唐敬宗年少即位,陛喜游乐,陪侍的宦官不时会得到赏赐,或财物、或宅第、或珍玩,一任兴之所至。明朝嘉靖皇帝由藩王入继大统,宦官谷大用迎立有功,特赐金币若干。正统年间,宦官阮安督造三大殿有功,赐金五十两、银一百两,另有彩缎八表里。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银作局负责制造宫中所用的金银器饰,其中该局所制金银豆、金银叶,重皆不足一钱,样式却很是精美,专供皇帝高兴时抛赏下人之用。

(2)加禄米或致仕全俸。宦官的官职升迁历朝有规定限制,君主为避免朝臣议论,便通过对立功宦官增俸加禄或致仕全俸的办法加以变通。明代成化年间的御马监太监汪直先因功加禄米二十四石,又因在建州和威宁为朝廷立功而分别加禄米三十六石与四十八石,复以黑石崖之功而一次增禄米三百石。如此前后累计已高达四百八十石。按明代洪武年间所立定制,朝廷正一品官员月俸米八十七石,最低的九品官仅月俸五石而已。汪直的俸禄已达当朝一品的五倍多,更高出九品官近百倍。皇上恩加禄米,在明代一般以十二石为一级,但对一次升赏几级没有明确的限定。这就使得越加越多,数级不足,增以十数级,再增以数十级。至明末天启年间,竟一次增禄百级,高达一千二百石之巨。历代宦官大致上都有休沐致仕的制度,达到一定品级者可享受半俸,皇上特别加恩可给全俸。见于历史记载的如唐文宗时的宦官梁守谦、魏弘简致仕后即获全俸殊恩。

(3)赐名、赐号或赐印记。内廷宦官大多出身贫寒之家,识文解字者寥寥无几,他们的名字往往听之不雅。历史上还有许多王朝,故意为人宫的宦官起上带有侮辱性的名字,以让其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并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唐肃宗时的权阉李辅国就先后被皇上赐名“护国”、“辅国”,并终以“李辅国”之名传世。李辅国后来因拥立唐代宗“有功”,特赐号“尚父”,威权一时。明代宦官多有被赐印记者,或为银章,或为牙章,或为石章,均有文记。据史载,明宣宗曾赐御用监太监王瑾银记四枚,文日:忠肝义胆、金貂贵客、忠诚自励、心迹双清。明宪宗赐司礼监太监谭昌牙记二枚,文日:忠诚不怠、谦亨忠敬。明世宗赐司礼监太监张佐银记四枚,文日:集谋补德、端忠诚慎、辅忠、励忠。

(4)为其父母授官或加赠官号。古代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朝廷官员达到相当的官职,父母会享受加赠官号的恩赐。宦官从身份上说也是有官职的朝廷官员,其父母也理所当然应被加赠一定的官号。唐玄宗时期的着名宦官高力士,父得赠“广州大都督”、母得赠“越国夫人”:横行于唐代宗时期的权阉程元振,父得赠“司空”、母得赠“赵国夫人”。明朝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丘聚、魏彬和司设监太监马永成等宦官已故的父亲都被追赠锦衣卫指挥使。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宦官势力膨胀的时代,得势宦官的父亲还可能直接被授予实职。如正德年间御马监太监谷大用的父亲谷奉和御用监太监张永的父亲张友,都被授予锦衣卫指挥使。这也是明代宦官之父直接授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