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遂逐渐形成了江北有汉口、汉阳,江南为武昌的三镇鼎立的格局。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武汉”。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这是统一建市的开始。随后分分合合,直到1949年,的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汉市”的名称也就一直保持了下来。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隋唐年间,汉阳得名并逐渐发展。汉阳,尤其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佛教名寺“归元寺”更是着名的游览胜地。
而汉口在历史上,与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直至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不过后来者居上,独立出来的汉口之后迅速发展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历史更为悠久的武昌和汉阳。
武昌得名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南京又名金陵的由来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其来历,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为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
唐代的《建康实录》明确记有楚威王是“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即用山名作为邑名。由于当年的长江还在清凉山的两麓下流过,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十分险要,所以楚威王选在这里置金陵邑,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年代仅次于越城的第三座古城。从城区结构上看,它貌似小城堡;但从性质讲,已和越城迥然不同,它是一座具有行政区治所性质的古城,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
金陵的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今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景定建康志》记载:“父老言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又传说秦始皇并没有真的埋金,而是诡称在山中埋金,这样,让寻金的人在山的前后南北“遍山而凿之,金未有获,而山之气泄矣”。这是秦始皇驱人凿断山脉破坏王气风水地形的计谋。
此外,还有楚威王埋金说,据说当时楚威王以为南京“有王气”,于是吩咐手下在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古称龙湾)埋金。《景定建康志》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关于金陵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南京地接金坛,其山产金,故名。
秦淮河的由来
秦淮河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有名气。近代因战乱等原因,两岸建筑多遭毁坏,河水亦日渐污浊,昔日繁华不复存在。1985年以后经修复,已再度成为着名游览胜地。
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便已繁华异常,十里秦淮两岸贵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荟萃。隋唐之后,一度冷落。明清再度繁华,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秦淮风光,以灯船最为着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灯悬挂,游秦淮河之人,以乘灯船为快。
莫愁湖的由来
莫愁湖素有“金陵第一名胜”之美称。古往今来,游人漫步其间,问竹林绿水,觅先人诗风,确是一方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追溯莫愁湖的成因,可上溯至六朝时期,当时长江自西向东沿着南京城的两侧流过,与东来的秦淮河之水在这里交融汇合,逐渐淤积成一片片沙滩。后来,又随着长江的西移,淤积的沙滩又逐渐扩展,其秦淮河的出口处也向西北方向逐渐推移,在这里留下了一些湖泊池塘……
莫愁湖就是位于当时秦淮河和长江之水交汇处废河道上的一方湖泊,古称横塘。因其傍依古石头城南京,故又称“石城湖”。相传南齐时,有洛阳少女莫愁,因家穷远嫁江东富户卢家,移居南京石城湖滨。莫愁端庄贤惠,聪颖孝顺,助人为乐,仁慈善良……后人为纪念她,乃将石城湖改名“莫愁湖”。
明十三陵的由来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距北京城区50公里。明十三陵是明代13个皇帝陵寝的总称。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广阔的盆地上,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
整个陵区周围原来建有围墙,设有大小宫门两座和十个关口;各关口都设置敌楼。13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为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13个陵寝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汉城的由来
韩国历史上的高句丽朝约于公元前18年前后,第一次在今天的汉城一带修了座都城,名“慰礼城”(意为“我们的城”)。后来,高句丽迁都他处,遂将此城改名为“汉城”。汉城的“汉”,也是韩国语固有词“HAN”的记音字。由于当时中国的汉朝对韩国的影响较大,故记这个“HAN”音时,没有用“韩”而是用了“汉”。汉城即为“大城”的意思,这与当时该城的规模较大有关。由于此城在封建社会做首都的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以“SEOUL”(“京师”、“京城”之意)相称,至今未改。而中国人旧称不改,时至今日仍然沿用着“汉城”一词。正因为如此,在用英语表现该城的名称时才用“京师”、“京城”之意的“SEOUL”,而不依其“汉城”二字的韩国音译成“HANSEONG”。
今天的汉城在古代曾经是百济王国的都城,当时称作汉城。名字得于汉江。百济亡国之后被新罗占领,名字由汉城改为汉山州、汉阳郡、杨州。在高丽时期,汉阳是王京(开京)之外的“小三京”之一,为南京(另外两京是东京庆州和西京平壤)。
中国城市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都兴起比较早,原始社会后期都已经出现。《黄帝内传》、《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古籍,都记载黄帝“筑城”或“鲧作城郭”。而且还特别说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显然是防御工程。这种防御工程并不是城市,和城市没有任何联系。
我国的筑城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分别在山东、河南和湖南发现了这样的古城。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古城,距今已有4000年之久。该城面积仅0.17平方千米。1994年,又在湖南澧县城头山发现屈家岭文化中期古城遗址,距今已有4800年之久,出土文物极其丰富。这座古城遗址的发现,不仅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光彩,而且把中国古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接着,又在河南省郑州市北发现了距今5300年前的古城,把中国古城的历史推向了近6000年左右。尽管中国古城出现的很早,但仍然是防御工程,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城,就是用夯土筑成的高大墙体,展成一线称长城,围成一圈就是城。
《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根据中国历史的特殊情况,当在城中或城的附近设市,把城和市连为一体的时候,就产生了中国早期的城市。
犹太王国的由来
公元前922年至前586年希伯莱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王国。
公元前12世纪,从事游牧的希伯莱人进入巴勒斯坦,形成部落联盟。后来北方各部落统一为以色列王国,南方各部落统一为犹太王国。大约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大卫统一两王国,建立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这是最早的犹太王国。
大约公元前935年,第二代国王所罗门死后,又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独立为以色列王国,南部由所罗门继承者统治,又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以色列。公元前597年爆发新巴比伦和犹太之间战争。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86年攻破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并将犹太人掠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国。
红场的由来
莫斯科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墙的一侧,占地73000平方米。路面用方石块砌成,显得整洁而古朴。
红场源于500年前,它的前身是15世纪末伊凡三世下令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当时叫“商业广场”。1517年,广场发生火灾,设施全部焚毁,从此人们称其为“火灾广场”。后来,广场又多次易名,直到17世纪下半叶,才称之为“红场”。
在俄语中,“红”字含有“美丽”的意思。因此“红场”直译应为“美丽的广场”。但是,许多国家在翻译时,都只取了“红色”这一层意思。红场的大规模建设是在1812年以后。1812年冬天,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莫斯科城,俄国统帅库图佐夫坚壁清野,法军无奈撤出时,拿破仑纵火焚烧了莫斯科。打败拿破仑后,莫斯科人民重新兴建了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红场被拓宽,沟壑被填平,广场四周栽种起花木,一座座纪念性设施和建筑物在附近纷纷落成。
到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人又把红场与邻近的瓦西列斯夫广场合二为一,把红场扩建成现在的规模。
比萨斜塔的由来
意大利比萨的大理石塔,是向一边倾斜的奇特的塔。伽利略曾在此塔做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使此塔闻名世界。比萨斜塔于1174年8月9日开始兴建,建成则持续了100多年。其倾斜是建筑的疏忽所造成的。该塔开始建造时本是笔直向上的,但造到第三层时,结构发生倾斜;主要原因是建筑师对地质结构不太了解,土层强度很差,而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又重又高,加上基础仅3米深,故造成了塔的不均衡下沉,工程因此而被停止。
直到170年后,才又继续施工。为防止倾斜尽量设法将塔的重心转移。但由于塔身底部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故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还是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塔身还在不断地倾斜。因此,挽救斜塔成为建筑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巨额经费,各国的建筑师们也提出了许多方案。
狮身人面雕像的由来
埃及金字塔旁,有高20米、长57米的狮身人面雕像,它是古代埃及的奇观。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狮身人面像是能工巧匠用一块天然大岩石凿成的。后来埃及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此说。他们认为狮身人面像的最初雕刻者是风。被狂风刮起的飞沙走石从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不断地对岩石进行“镌刻”和“加工”,天长地久便形成雕像的“毛坯”,而古埃及的雕刻匠仅仅是对风的“创作”进行了加工,使之完善而已。上述论点的根据,是考古学家在费拉菲勒绿洲发现多座酷肖狮身人面雕像的岩石,但它们的“工艺”都十分粗劣。
国会山的由来
国会山座落在美国华盛顿市中心。这里原是一处海拔83英尺的高地,建筑师威廉·桑顿在其上设计、修建了国会大厦,故名“国会山”。在1793年,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亲自为国会大厦奠基。1800年部分建筑开始投入使用。1814年,英、美第二次战争时,英国军队一度占领华盛顿,把国会大厦付之一炬。1819年重建,1861年全部工程落成。后来,又不断进行修缮扩建,1950年才具备目前规模。
国会大厦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成,长751英尺,宽350英尺,顶尖离地面有135英尺。中心部分是大圆顶结构,上面竖有一座高19.5英尺的青铜“自由雕像”,为华盛顿最引人注目的标志。
白金汉宫的由来
白金汉宫位于伦敦圣詹姆斯公园以西,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力普亲王居住的地方。白金汉宫系英国白金汉公爵于1703年所建,因而得名。此宫建筑富丽堂皇,外部装饰精致华美。1761年英王乔治三世以2.1万英镑的巨资买下这座宫殿式建筑。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后,这里正式成为王宫。
白宫的由来
白宫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北面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包括建筑和园林在内,占地18英亩,主楼是幢三层的白色楼房。白宫是由建筑师詹姆士·贺朋设计的。据说贺朋受了一座爱尔兰宫殿的影响,把白宫也设计成类似宫殿的建筑。这项建筑工程在1792年开始动工。
1800年,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斯夫妇启用。1814年,这座建筑不幸失火。火灾之后,为了消除火烧的痕迹,整个建筑被涂成白色。1901年,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给这座建筑命名“White House”,意即“白色的房屋”。后人根据这幢楼的颜色,称它为“白宫”。由于白宫是美国总统办公室及府邸所在地,同时又是美国政府的行政中心,所以后来人们通常用白宫来指代美国政府。
阅兵式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广泛普及了阅兵活动。阅兵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相传4000多年前,我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安徽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在我国春秋时期,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现代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或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
裁军谈判会议的由来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裁军谈判会议是目前唯一的全球性多边裁军谈判机构。其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18国裁军委员会,1984年改称裁军谈判会议(简称裁谈会)。裁谈会目前有66个正式成员国。1980年2月,中国正式参加裁谈会。1983年中国派出专职裁军事务大使常驻日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