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891800000067

第67章 现代最伟大的经济学文献

第六十六章现代最伟大的经济学文献:《资本论》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

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

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所说的“这本书”,就是指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

点。”这句名言就来自于《资本论》。

致力经济学研究构筑《资本论》体系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19世纪中

叶,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在欧洲一些国家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

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化。为了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

器,使他们彻底摆脱各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影响,同时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致命

的打击,1848年马克思着手写作《资本论》,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他在

忙于国际共产主义事务间隙,从事创作第二、三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于伦敦。

后两卷的出版是在恩格斯的整理下,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在恩格斯去世后,考茨基

在1905年到1910年编辑出版了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全书共分4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论述剩余价值的产生;第2卷“资本

的流通过程”

,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揭示各剥削集团对剩余价值的

瓜分;第4卷论证剩余价值发展史。《资本论》包括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文艺、

语言、宗教、教育、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多方面的思想。

全书第1卷共分7篇25章。在第1篇中,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这主要

是因为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最普遍的商品生产

,而

商品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萌芽。作为马克思的分析起

点的商品,是抽象到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只有作这样的抽象才能说清楚什么是价值

,才便于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马克思首先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

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他还揭示了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

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他把价值看做商品的社会属性,从交

抽象出价值来,详尽地阐明了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他说明了随着商

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商品为什么和怎样发展到货币的问题。

接下来,马克思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第2篇到第6篇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

值,

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

的关系,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各种具体形式里抽象出来,对于什么是剩余价值以及它怎

样产生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第7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亦即剩余价值转为资本的过

程及其后果,但在本篇马克思还只是对个别资本再生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总体来说,马克思在第一卷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的形成,即所谓资本原始积

累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小生产者被暴力剥夺生产资料而变为雇佣工人的过程。它表

明资本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

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得出了“剥夺者被剥夺”的著名结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

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它实际上是第1卷至整部《资本论》所必然得出的革

命结论。

《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的过程。第2卷

是第1卷的逻辑上的继续。

第2卷共分3篇21章。第1篇和第2篇从生产和流通相统一的观点来研究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探

讨个别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第1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它的前4章主要分析资

本的形态变化,后两章分析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问题。马克思有序地分析了资本在循环中依

次采取的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然后综述资本循环的三个公式,并阐

明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这三个循环的统一。

第2篇研究资本的周转,也就是把循环当做周期的过程来考察。在探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以后,马克思着重分析资本在流通中的构成,即按照资本各个不同部分的价值移到新产品上

去的方式,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说明它们在不同时间里,依照不同的方法

完成形态的循环。

第3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它主要探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规律和实现的

基本条件,说明社会总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化。

《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的总运动、总形态,中心问题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和它所采

取的各种具体形式。在第3卷里所研究的分配过程,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基础之上的

剩余价值分配过程,是资本运动的终结。在此所研究的已非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抽象的一般形

,而是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和现实的形式,除了工业资本以外还有商业

资本和借贷资本等等。在第3卷里所研究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

有建立在这种主要阶级矛盾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他各种阶级矛盾;参加剩余价值的

分配过程的,除工业资本家以外,还有商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马克思对于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经济规律的研究是在第1卷开始,而在第3卷完成的。第3卷共分7

篇52章,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1篇到第3篇,探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

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问题。它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中最一般的形式,它是第3卷研究的起点。

《资本论》第4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它历史地批判地考察马克思以前有关剩余价值的学

说。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经济规律时,也研究了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的发生、发展和破产的过程。他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处理材料,

把批判史的论述和理论的分析相结合,目的在于说明:古典政治经学虽然曾在劳动论的基

础上考察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但是由于受其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不可能解决剩余

价值问题。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必然演变为庸俗经济学。第5卷实际

上是把前3卷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理论研究的成果,用学说史的形式来加以说明,所以应

当把它看做是前3卷在逻辑上的延续。它不仅反映了马克思怎样在批判以往经济学说的基础

上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且表明了他怎样在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的经济学说

史。他完全依据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去分析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阐明了经

济学家的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他们的经济学说的关系、各种经济理论和一定的阶级利益

、一定的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他对资产阶级政治学作了全面的历史的批判。第4卷以批判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理论为重点,分为3册。

工人阶级的圣经政治经济学革命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它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人类的历

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在持续着。《资本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

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极其重大,这一巨著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

剥削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奥秘,它是理解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一把钥匙,它本

身就已经对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性提供了科学的论证,因此马克思谈到《资本论》时写道

:“无疑地这是一颗对资产者(也包括土地所有者)的脑袋发出的最可怕的炮弹。”

《资本论》思辨之明晰、材料之丰富、逻辑之严密、论证之完美、文字之流畅、技巧之高超

,无不令人惊叹不已,钦佩万分。我们认真地读完《资本论》之后,就好像登上一个居高临

下的场所,从这里俯视展现在眼前的现代社会关系的一切领域,犹如经过一番突击而攀上最

山峰的人,从山巅鸟瞰迤逦在他脚下的山麓一样清晰醒目。为了这部《资本论》,马克思呕

心沥血40年,研究的书籍达1500种以上,参考的资料不可胜数,一直到逝世时止都在从事《

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把《资本论》称作是他毕生的事业。

对《资本论》的评价已毋须赘语。它不仅是一部经济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

哲学著作,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列宁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文

献”,是“用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一种(而且是最复杂的一种)社会形态的模范,是大家公

认的无与伦比的模范。”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约翰·菲力浦·贝克尔则言简意赅地把

《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这个比喻从理论上讲也许不太恰当,但从历史上来说

却是完全正确,并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