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
891800000076

第76章 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巨著

第七十五章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巨著:《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歌”的意思。这是一部献给神的诗歌,也是一部“爱的献歌

”,体现了渴望人神合一的主题,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强烈愿望。1913年,《吉檀

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伟大诗人创作甚丰

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1861~1941),1880年到

1886年间,泰戈尔由于对异族统治和社会黑暗不满,总是怀着悲哀和孤独的情绪,因而,被

人们称为“孟加拉的雪莱”。

歌颂爱情

、生命和大自然,反对暴君,歌颂贤王,充满浪漫诗情和反抗精神。

19世纪90年代,泰戈尔已经开始了著名文学家的创作阶段,这也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阶段。

在西莱达农村所度过的岁月,使泰戈尔扩大并加强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亲近感,同时,也使

他得到了观察和认识农村各种事物和一切生活的机会。这些生活体验成为泰戈尔创作的取之

不尽的源泉。特别重要的是,使他更全面、更详细地看到了僵化的封建主义传统和落后的社

会习俗,看到了外国殖民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以及人民大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些

,为泰戈尔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这一时期,泰戈尔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5部抒情诗集,和大量的故事诗。他还创作了戏剧

《齐拉德》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由梁启超、林徽因、徐志摩等人排演过。

20世纪的最初阶段,在泰戈尔的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期是泰戈尔屡遭不幸、极

端痛苦的时期,也是诗人新作倍出、创作丰收的时期。

妻子、父亲、儿女的接连去世,使泰戈尔遭受很大打击。1910年,他的最优秀的抒情诗集《

吉檀迦利》的孟加拉文本发表。1912年旅英期间,他选其中50首诗,又合入《奉献集》、《

祭品集》、《怀念集》、《收获集》、《梦幻集》等诗集中的若干诗篇,译成英文诗集《吉

檀迦利》,英国诗人叶芝作序,受到英国文学界极大的推崇,使他成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

奖得主。

《吉檀迦利》神的献歌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抒情诗集中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名著。《吉檀迦利》的英译本,是诗人

自己译的,但是,英文本和孟加拉原文本又有许多不同之点。孟加拉语《吉檀迦利》中收有

157首能吟诵的韵文诗篇;而英文译本《吉檀迦利》则收有103首散文诗,其中只有53首诗是

选自孟加拉语《吉檀迦利》的,另外50首是从其他的孟加拉语诗集中选出来的。在译成英语

的时候,按照孟加拉语原句翻译的比较少,往往是节省了叠句,增加了解说,或者是为了照

顾英国人的习惯而改变了用语。中译本《吉檀迦利》是冰心根据英译本翻译的,因而是散文

诗。

“吉檀迦利”是孟加拉的译音,意思是“歌之献”,即献给诗人崇敬的神的诗。用作者自己

的话来说,是“献给那些给他肉体、光明和诗之神的”。这个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偶像,它

动于一切自然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是理想、希望和光明的化身。泰戈尔是一位泛神主

义者,

容易接受欧洲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主张。泛神和泛爱思想的结合,就构

成了《吉檀迦利》诗歌的神秘主义特色。通过神秘主义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希

望——探求——绝望三者不断反复的矛盾心情。

诗歌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思想:一是表现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结合,以达到合二为一的

理想境界的迫切心情,如第103首;二是表现诗人难以达到理想境界的无限痛苦,如第13、2

6、43、50、51首;三是表现诗人经过顽强追求,终于达到与神合二而一的理想境界后的无

限欢乐,如第65、67、69首。

《吉檀迦利》中,有许多诗篇都表现了诗人对神、天父和上帝的颂扬。泰戈尔认为上帝,是

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

足地方的深处——那是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在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你和那

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当中没有朋友的人做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在另一首诗中,泰戈尔明确地指出:上帝在劳苦大众之中。他在诗中写道:

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吧!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

帝不在你的面前!

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造路的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在一起,衣

袍上蒙着尘土。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吧。

超脱吗?从哪里找超脱呢?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带走;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

系在一起。

从静坐里走出来吧,丢开供养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劳动里,流汗

里,和他站在一起吧。

这些诗篇,表现了泰戈尔对劳动大众的同情和关注。但是,他也感到自己还距离他们很远,

他的心“永远找不到这个地方”;他也想到要像神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吧”!

泰戈尔呼唤的神,既不同于印度教的神,又不同于佛教的神。当然,也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或

伊斯兰教的真主。泰戈尔所宣传的神,不是万物的主宰,也不是想象中的偶像,而是“人格

”、或“人心”、“人性”的体现,其实也就是指人的感情,人类之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人道主义精神。泰戈尔最崇拜的是爱。最相信的哲学是和谐与协调。泰戈尔坚信:“真正

增强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进步的是协作和爱,是互信和互助。”他认为:想到他人,万事

就调和了。在英国主义者统治印度的近代社会中,帝国主义者和封建地主阶级,是人而不爱

人,是人而摧残人,泰戈尔却一再强调:应该想到他人。

诗集《吉檀迦利》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热情,为近代的孟加拉语文学和印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集《吉檀迦利》不仅

深受印度人民的热爱,而且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获奖的《吉檀迦利》是诗人从自己的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渡口集》、《献祭集》

等中的诗篇选译成英文的一部抒情哲理诗集,共收诗103首。整部诗集技巧完美、“含义深

远、清新而美丽”。其获奖评语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

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

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