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历史事件
892400000058

第58章 明治维新

第 55章 明治维新

19世纪前

的东瀛,面对欧美的利舰巨炮,大和武士手中的东洋刀只能是黯然失色。

蛰伏还是奋起,面前只有两条路走,“穷则变,变则通”,日本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

明治年间,东瀛励志图强,维新变法,终于从一个封建落后的蕞尔小邦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

亚洲首强。

幕府末日 内忧外患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与同时期的亚洲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依然是个闭关自守、自大落后的封

建社会。

在当时,掌握国家权力的是由德川家康创立的被称作“武家政权”的德川幕府。

为了加强统治,德川幕府在日本全国实行了“幕藩体制”。他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主宰者,还

是全国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全国1/4的土地。他还操纵着铸造金银货币的经济大权。

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的封建统治已经极度腐朽了。

与此同时,城市贫民的“捣毁运动”也是接连不断。

另一方面,以城市大商业高利贷者为代表的“町人”势力越来越大。商人阶级日益增长的经

济力量已使德川幕府的那些正人君子的法令形同虚设。

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町人们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幕府的闭关锁国之策不满起来,他们迫切

要求改变现状,以求“身居四民之上”。

与大商业高利贷者横发暴敛的情况相反,骄奢淫逸的幕府和各藩领主的财政却愈来愈拮据,

进入18世纪后,幕府的财政便已告穷,而且每况愈下。至此,幕府统治的基柱已发

生了动摇。

19世纪中期正是国际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在欧洲确立了统治

地位,进而大举东进,以建立全世界性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18世纪末叶,俄国远下萨哈林并威胁虾夷岛,三次派使出访日本,要求开商通航,遭到了日

本的拒绝。

19世纪中叶,美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驶近日本海岸,并且已经把怡然自得的幕府从好梦中惊

醒。

对于日本人来说,1853年是他们永远难忘的一年。

这一年的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领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冲入浦贺,携带着美

国总统致日本政府的信件,以武力相威胁要求日本开放沿海港口。

第二年3月,日本人被迫同美国缔结了所谓《日

美和亲条约》。条约规定:开辟下田、函馆两港口为美国舰船的停泊地,供给美国船只所需

要的淡水、食品和燃料,允许美国在上述两地设置领事,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也

应同样无条件地给予美国行使等。

日美条约的缔结如同决堤之水,英国、法国、俄国、荷兰也相继而入,迫使日本签订了一个

又一个不平等的“友好条约”。

日本既已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幕府自然便成了众矢之的。

民众觉醒 推翻幕府

西方列强的入侵,幕府统治的腐败,经济、文化的落后,激发了日本有识之士对幕府制度的

反省和批判。

1825年,会泽正志斋著作了《新论》一书中指出,日本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到了“如不变彼、

则为彼之所变,势不相容”的地步,必须要实行“船舰之制”、“水操之法”。

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开始了逐步的觉醒。

内忧、外患和切身利益的受损,使以往不能过问幕府政治的宫廷势力和一般没有参政权的

诸侯大名开始互相接触,共谋倒幕。

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等西南诸强藩的武士打出了“尊王攘夷”

的旗号,以削减幕府之实权。

对此,幕府方面首先发难,于1859年将吉田松明等攘夷改革派志士50余人逮

捕,或杀或监,史称“安政大狱”。

这进一步激化了反对派的对立情绪,于是第二年(1860),水户和萨摩的一些武士联合刺杀

保守的幕府“老中”(相当于中国封建时期的宰相)井伊直弼,时称“椤田门外之变”,幕政

因此更加混乱。不久,安藤正信即任。为了保持幕府的地位,安藤四处宣扬“公武合体论”

,主张幕府与公家(即天皇朝廷)共同治理国家。这同样激起了“尊王攘夷”派的反感。于是

在不久后的“坂下门外事变中”,安藤死于倒幕派的刀下。

这时,已有一些藩的军政大权落入改革派之手。增强了反幕倾向。1886年1月,基于开国、

尊王、倒幕等基本方针的一致,萨摩与长州缔结了秘密同盟。

德川幕府自不会善罢甘休。这年5月,幕府借口长州藩蓄谋叛乱,派遣大军讨伐长州。幕府

败阵而归。

1866年12月,德川庆喜继任将军。不久,孝明天后突然暴毙,年仅16岁的明治天皇继位,他

是英明的皇帝。

第二年5月,萨摩、长州、广岛三藩共同建立了倒幕攻守同盟。10月,在接到天皇“讨幕密

敕”后,三藩大军合力东征,讨伐幕府,进军极为顺利。

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势,德川庆喜被迫上表天皇请求“奉还大政”,但却只字未提交还兵

马大权和所属领地之事。

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为代表的倒幕派将计就计,召开有朝廷公卿、各藩领主等参加的

“小御所会议”,确定新政,颁布了要求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和国家“王政复古”的公告

然而,德川庆喜虽然“奉还大政”,但仍拥有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并未把新政权放在眼

里。

1868年1月27日,德川庆喜借口“清君侧”,以会津、桑名两藩的兵力为先锋从大阪起兵进

攻京都,拉开了日本戊辰战争的序幕。在京都郊外的鸟羽、伏见两地,幕府军马与以萨摩、

长州兵力为主的新政府军展开激战。此次战役仅经了3日,幕府军便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德

川庆喜被迫投降。

至此,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乱终于结束了。

日本1868~1869年戊辰战争是在“天皇亲政”、征讨德川庆喜“大逆不道”的名义下进行的

新旧

两种政治势力的内战。这场战争推翻了长达265年之久的德川幕府的封建军事统治,维护和

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为日后的改革奠定了权力基础。

立新政 兴产业

1868年4月6日,日本天皇首次向臣民世人宣布了新政府的国策方针:“广兴会议,万机决于

公论;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锁国”“攘夷”终于被扫进了垃圾堆。

同年6月17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政体书》,宣称“天下权力总归太政官,使无政令出于二

途之患”,并将“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以无偏重之患”,“立议事之

制”,“诸官四年轮换,当用投札公选之法”。随后,日本政府迁居江户城,改元明治。

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改变分裂割据的局面,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决定乘藩主们财

政紧迫、负债累累之际,收回他们的领地和管理权。

为了安抚奉还版籍的各藩藩主,中央政府委其为藩知事,在形式上仍保留旧日的权力和地位

。1871年新政权颁布《废藩置县诏书》。日本全国首次被划分为东京、京都、大阪3府72县

而那些废藩后的藩知事一律被免职,迁居东京,由中央任命的府知事和县令来行使地方权

力。从此,日本真正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新政权要想得到巩固,只能是“求知识于世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总计走访了12个国家,历时近2年。

对欧美诸国的出访,使日本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富强国家。而此时,日

本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很幼弱。于是,日本政府便决定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官办企业”,来

扶植和助成近代工业社会的产业基础。

1870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工部省,经营重点集中在矿山和铁路两个方面。

1880年,日本政府发布《工场处理概则》,壮大了私人资本的实力,促进了商业资本向产业

资本的转化。

由于日本政府的防护和对外侵略战争的需要,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

产业革命”。此时的日本已变成了一个具有浓重军事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一个强大的日本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以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基础

明治政府历时近30年,修改以前同欧美国家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并跃居为

亚细亚的首雄。

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使

日本在大约30年的时间里,便走完了西方诸国需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进程,并以此使亚洲乃

至世界的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