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十五章第6节 金玉良言156好学的人更有前途
任何时候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
的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马克思
想成功必须培养好学的习惯,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为成功打下基础。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需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好学的习惯。因
为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有争分夺秒的精神、不耻下问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学
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就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
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做“书耕”,书耕的意思是说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
力,是不会有收获的。比如,战国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学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
,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匡衡人穷志不穷,
凿壁借光用来读书,终以说《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的
车胤、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此受到后人赞扬。
古代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一美德具体体现在潜
心治学、发愤著书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
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
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这些都是同敏而好学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
。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得来的。《史记》称“孔子贫且贱”。
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出任小官,大部
分时间是四处漂泊。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孜孜不倦,遂成为大思想家,创出大
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个人来说,虽然“生死
”、“富贵”等是由“天命”决定的,但靠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学问
和才能。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
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老布什在他1988年竞选时声称他将做一个“教育总统”。今天,在世界的每一隅,要昌运就
要读书。在个人地位的升迁过程中,“学而优”即便已不再是“仕”的惟一条件,但它依旧
是重要的基础指标。没有文凭是做不了白领经理的。
大韩民族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民族。韩国人即使是在勒紧腰带艰苦创业的朴正熙时代(196
1~1979年)也始终没有因为眼前一点点小利益而放弃知识。他们的父母,几乎每个人都是支
撑着窘困的家境强迫子女去念书的。那时,大汉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深远影响
,虽说在发源地正在被批倒批臭,但它却依然故我地被韩国人尊奉。当百姓竭尽全力把家财
投向青年子女教育的时候,他们完全不清楚它对后来经济起飞所起的作用。人们也不敢咬定
,日后发了大财的人一定是当时那些没有放弃读书的青年。人们之所以不惜血本教育子女只
是由于崇拜知识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十分幸运地没有经历过类似于“文化大革命”以及经
济变革的那种困境,一个青年如果在那些日子能在汉城大学或者高丽大学读书,他就是“Nu
mber One”,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这
是成功首先要具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