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节大学生不如农民工?——薪资待遇
陈军手持简历,在人才市场寻找机会。陈军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尽管学的是比较热门的电子商务专业,但他仅将“1000元”定为自己的“期望薪水”。
陈军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一个多月过去了,工作还没有着落。他的要求不高,工资有1000多元,工作与自己学的专业相关即可。然而,工作依然难找,只好到技术工人市场寻找机会。在这个富裕的沿海城市,缺的是技能型人才,甚至普工,不缺大学生。面对这样的现状,陈军不禁叹了一口气。
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工资竟然还不如农民工,很多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正失宠于就业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苦干、肯干的农民工走南闯北,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找工作越来越容易,工资也年年上涨。
我们该怎样看待目前流传的所谓“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说法呢?
首先,“经济在发展,农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的青壮年要背井离乡去打工,剔除生活成本,他们期望拿到的工钱比他在家拿到的工资至少高出一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华如兴教授分析,“其实,农民工这个名字不伦不类,是历史的产物,他们就是从农村这个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工是普通员工、一般蓝领的主力军,刚毕业的大学生拿到的工资不如蓝领,这种事情相对比例不高,但是是一种合理的现象。”
至于两者孰轻孰重,谁不如谁,收入不能说明一切。
江大妈是北京昌平区的农民,她经常给县里的绿化地搞绿化、拔草,一天能挣三四十块,算是进城务工人员。
到城里干活可不容易,江大妈每天早晨6点半就开始干活,11点半休息,下午2点开始到6点,一天要干9个小时。风吹日晒,还得半蹲在草地上,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
小徐是某公司的快递员,每天清晨6点半就得起床,骑40分钟的电动自行车到公司,7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小徐来来回回地奔波在取件、送件、客户、公司之间,一直到晚上9点,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在住处附近的小饭馆,小徐吃一碗牛肉面,解决晚餐问题。回到租住的平房里,小徐洗漱完,就到11点钟,该睡觉了,明天还得继续早起工作。
小徐对自己的工作还算满意,毕竟现在一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比起原来当保安一个月800元的收入高出了几倍。但他有两个担心,一个是担心安全,为了赶时间、多送件,他总是飞奔在马路上,闯红灯、逆行,成了家常便饭。另一个是担心生病,他的工资没有保底,一生病就不能出去跑业务,没有业务就没有钱。
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没有小徐赚的钱多,但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就业趋向于选择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上下班时间固定,上班期间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另外,现在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看重的是第一份工作带来的发展机会和以后升职加薪的潜力,而不会过多地考虑起薪的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名义工资收入可能很低,但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的含金量很高。
小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知名网站做客服,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工资也只能拿到3000多元。她说自己想努力一年,争取升为客服主管。那样的话,工资就会增加不少。
小吴毕业后进了一家央企工作,起薪不到2000元,两年后,升为办公室副主任,工资一下子涨了近2000元,还不包括其他的福利,小吴的目标是过两年升为正主任,到时薪水更高。
相比较而言,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的又苦又累又不安全的体力活,无论是从事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社会保障和上升空间都十分有限,而大学生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工作环境、条件和劳动强度要好于农民工。另外,大学生即使起点与农民工相差无几,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不可否认,大学生收入低于或等于农民工收入的情况不普遍,更多的情况是大学生的收入高于农民工。因而,对于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把它视做一件正常的事情。
同时,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农民工的工资为何紧追大学生的工资?
有关人士认为,两方面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一,它和两个群体的人员心态有关系,农民工肯吃苦、敢吃苦,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劳动力缺失的今天,农民工的这种工作态度更受一些基层单位的欢迎。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必须吸纳更多劳动力,于是,增加工资和福利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相对而言,大学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几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一增再增,相应的岗位却没有增加多少,某些好岗位甚至出现几千人竞聘的场面。想工资上涨,谈何容易?
虽然竞争加大,但很多大学生依然以“天之骄子”自居,这无疑加速了大学生工资水平的下滑。市场需求决定,拥有高工资岗位的人只能是少数,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到基层企业、单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摆正心态,找的工作工资不如农民工,很正常。
第二,农民工之所以工资上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农民工经过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术,对大学生来说,这刚好是他们的软肋。因此,大学生要想获得高工资岗位,最急需的是提高能力。
如今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主动回到一些技校去强化个人技能,或者要求零工资就业。从表面上看,这让大学生很没面子,但从长远看,大学生们敢于放下架子,更多地去接触社会,不失为增加竞争资本的好方法。
其实说到底,判断身价高不高、工资少不少,不能单纯看学历高不高,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其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再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技能单一,工作经验缺乏,而他们对工作期望值较高,他们中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苦、脏、累,待遇偏低的工作,对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工作强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样看来,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体脑倒挂,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