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7节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危机”的冷思考
2008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对母子在国家粮食署销售点把刚刚购买的低价大米小心地装进口袋。这是在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发生的一幕。
其实,不只是菲律宾,粮食危机已经席卷了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据有关资料统计,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上涨80%,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其中,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30%,大米价格同期上涨74%!但令人担忧的是,全球粮食储备已降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只能维持53天!
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由于粮食的短缺,在整个亚洲地区,从小麦到大米的价格都以疯狂的速度上涨。
2008年3月,粮价再次大幅度上涨,有些国家甚至因此动荡不安,也让国内的民众开始受到感染,产生了莫名的焦虑。于是,人人都在担心,粮食是否会继续涨价?毕竟这事关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法回避。
自然,全球范围内粮价上涨,中国也未能幸免,但中国的情况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不同,人们切忌妄下结论。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要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必然要对其进行追根溯源。从国际层面上来看,粮食价格的上涨并非是“随着各国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个原因所致,它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还掺杂着如“全球气候变暖及不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致使的粮食减产”、“发达国家利用非常规手段获取能源,致使粮食资源大量消耗”,以及“石油价格上涨干扰粮食价格”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产生了现在的“粮食危机”、“粮荒”!由于其形成的复杂性,致使国际上的“粮食危机”解决起来非常困难,长期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直至现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区粮食供给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很可能会让国际粮食的价格不断上涨,有很多人仍要面临因缺乏粮食而构成的威胁!
同时,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粮食价格也经历了一个上涨的过程,其中有因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的农用耕地减少,以及农产品价格降低,影响了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而减少粮食生产造成的粮价上涨,也有在世界整体粮价压力下而上涨的因素。但相对于国际上的粮食价格,中国的价格上涨是稳健而缓慢的,总体来看,是基本保持着小幅度的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国际上的粮价攀升是不可避免了,有些地区严重缺粮的现象一直无法得到缓解,必然会推动粮价上涨,但中国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中国粮食的产量一直数量较大且保持稳定,目前并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的粮食丰收为中国积累了足够的粮食,而且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一向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水平——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相关标准,中国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国民能在任何时候买到相应的粮食——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有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此外,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更表示,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足,具有良好的粮食供给潜力,能够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老百姓可以安心了。虽然迫于国际粮价不断攀升的压力(有专家预测),中国的粮食价格仍会有轻缓上涨趋势,但我国整体的粮食形势还是比较好的,粮食的产出也在不断增加,没有必要担心中国会陷入“粮食旋涡”,更不必无端慌乱,而应当坦然面对粮价的小幅上升;否则,不但可能因人们的恐慌及其他因素造成粮价上升,也很可能会对经济和生活产生不必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