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8种成功习惯
894300000060

第60章 培养好学精神 (1)

第7章第2节培养好学精神 (1)

善读“无字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

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

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

生活、社会中的知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获取

知识诚然重要,但实践获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就是力量。尤其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了知识,

谁就拥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打破了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并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识并不等

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

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你都应使头脑保持清醒,你必须清晰

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又明确地指出

“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

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

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句谚语

“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识但却不知如何应用,那么你拥有的知识

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

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你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

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

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你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

到黄金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

的潜力和作用。

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

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你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前人

学以致用的经验,并从中加以借鉴,避免走叉道、走弯路;通过

读“无字之书”,你可以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并从“创造历史”

的人那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你想能尽快、尽好地读透“有字之书”,必须结合读

“无字之书”,才能记忆深刻、牢固。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倘只看书,便变成

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

死去了。”

重视“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读“无字之书”,是大文豪

鲁迅的主张。

鲁迅一贯主张读“无字之书”。鲁迅少年时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农村度过,而且也乐于与农

村少年为友,喜欢到农村看社戏,所以他从农村少年、农村社戏

中了解了很多农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见识,他后来创作

的《故乡》、《社戏》等短篇小说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时积累的。

鲁迅一生写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如此犀利的语言,也

来自对“无字之书”的知识积累。如果不注意读社会现实这部“无字之书”,

只知闭门做学问,他又怎么

会从中看出“世人的真面目”,怎么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用他手中那支强而有力、泼辣而幽默的笔,画出黑暗势力的

丑陋面目呢”?

著名的历史学家张舜微对“无字之书”的重要性也是深有体

会:“除书本外,还应多读‘无字之书’,以扩大求知领域。”

他早年读《说文》时,其中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开始

时,他并不怎么理解此句,后来,当他亲眼看到秋冬之季种麦,

都是先用锄深深地把土挖出,然后将种子放下,再盖上厚厚的

土。人称“挖麦子”,这种挖麦子与其他的谷类种植方法不太相

同。通过这件事,张舜微总算体味到书中所谓“厚埋”的真正含义

了。

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艺术家,对于“有字之书”的精

研,都是齐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视“无字之书”,

他的书画大雅不俗、卓尔不群,很具有时代个性。也是他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开拓艺术生涯的必然结果。

纵观白石老人一生创作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

生的鱼虫,欣欣向荣的草木,刻意求工处恰如雕镂,粗犷豪放处

犹如泼墨,真可谓是“形神兼备”。尤其是他的水墨画虾,更是

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赞声好。但又有谁会知

纸上的画有多少画外音?

就水墨画虾来说,由于齐白石对各种虾很早就感兴趣,所以

不知观察了多少遍。

白石老人画的虾可谓是名扬天下、出神入化。他看虾、画虾

已有几十年,可直到70岁时才觉得自己已赶上了古人画虾的水

平。

其成就更得益于读“无字之书”。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节时,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请白石老人作

画。

诗中有一句“芭蕉叶卷抢秋花”,齐白石因对“芭蕉叶卷”

的实际状况不熟悉,当时又正好是北国的严冬,无实物可进行考

证,他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叶到底是从左到右的,还是 佑业阶?

的,逢人便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进行过细心观察,说不出准

确的答案。

就是因为这个别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白石老人最后

没有作“芭蕉叶卷”画。人们虽觉得遗憾,但他却认为这样做是

正确的,之所以“不能大胆敢为也”,是因为“未曾见过”。

而另一著名画家徐悲鸿也是这样。他在一生之中画了上千匹

马,出自于他笔下的奔马令人赞叹不绝。

他的奔马丰阔而不臃肿、刚劲而不瘠、稳而不坠、奔而不

飘。特别是那幅马尾舒展、

挺拔奔放的《奔马图》。

要知道他为了把马画好,在读“无字之书”上可煞费了功夫。

在留学法国时,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馆里进

行素描练习,并常以两块面包充饥,这一切都是为了准确地把握马

的造型。

并且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碰见了马,他都会不由自主地驻

足细心观察。

这也难怪当有人在向他投师学画之时,他会深有感触地说道:

“不必学我,真马较我所画之马,更可师法也,画马必须以马为

师。”

读“无字之书”,最好在缤纷的“社会大学”中读,惟有如

此,才能读得通透。

凡是读过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的人都会知道,这位大文豪

只读过五年级,但他把投身于“社会”认为是在上“大学”。

这个苦难的学徒工在“社会大学”里做过厨工,卖过苦力,

饱尝了沙俄黑暗统治的辛酸。不过,他在流浪漂泊之中读了很多

“无字”的“活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高尔基在社会的底层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自己

的祖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增强了他对俄罗斯社会的浓厚感

情。他从伏尔加河码头的搬运工们那儿学到了劳动的习惯,从流

放的政治犯那儿学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从面包师那儿学到的则是

可贵的人生哲学。

从“社会大学”中读“无字之书”所获得的一切,为他日后创

作“有字之书”提供了无限的源泉。

这在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已充分得到了体现。

像高尔基这样在“社会大学”的“无字之书”中获益匪浅的

成功者还有许多。

托尔斯泰在基辅公路上散步,每当他遇到

农民时,就主动与他们进行攀谈,并时时在小本子上记些什

么。因此,托尔斯泰就把这条公路称作他的“大学”。

达尔文对在剑桥大学所学的专业“神学”毫无兴趣。但是,

他除了听生物课以外,还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向社会上的教

师、农夫、工人学习。

达尔文说:“我认为,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在

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说,他上了两所大学,但是,“社会大学”给他

的知识要比剑桥大学给他的知识多。

你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就必须脚踏实地,有深入调查及

求实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但可以帮你纠正“有字之书”之中的谬误、掌

握真正的知识,而且,还能赐予你在社会上用得着的知识。

书上所写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是依物体

本身的轻重决定的理论,学者们没有加以证明就全盘地接受了。

因为在当时学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只有亚里士多德永远

是对的。

但是,年仅25岁的伽利略却因善于读“无字之书”——通

过进行试验把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给推翻了。

“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攻击它,你

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要想读好“无字之书”,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红

楼梦》第三回描写了黛玉初到贾府的情形,“惟恐被人耻笑了

他去”,于是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也因此观察到了贾府很

多“与别家不同”的地方。

因此,能读懂“无字之书”者不简单,正因为“无字”,

所以不为人注意,甚至被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从而不能

从中获得任何“知识”。

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科学上的发明、艺术上的创

造、科学真理的发现,往往是有人受到实际生活中某

些事例的启示,引发了某些联想,进而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最

后才得以揭开奥秘的。

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就曾经从石狮子的雄伟体态中受

到了启发,经过琢磨后,提炼出了舞台上既矫健又英武的身

姿。他从香烟的袅袅飘动中,产生了艺术的联想,并演化出了妩媚

的舞姿。

因此说,往往只有“有心人”才能读懂

“无字之书”,才能从中获

得无限的“珍宝”。

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锐的观察力,在平凡之中见其奇

特之处,并对其加以捕捉、触类旁通、窥知奥秘。

那些不愿意付出心血、对生活漫不经心的人,是绝不可能从

“无字之书”中获取知识的。

善读书,而不惟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

合,这是获取更多精神财富,成就大事的一条准则。

才能取决于学习

一个人的一切成就和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他身上所

展现出的才能,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真正资本。罗曼?罗兰告诉

我们:“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

惟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偶然的机遇

和到手的财富不足以让人沾沾自喜、自高自大,惟一可靠的保障

是才能。那么,才能从何而来呢?

才能从学习中来,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非学无以广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一个人,从一生下来

就开始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

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本领的人。歌德说得好:

“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

切来造就自己。”

狼孩、猪孩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人的成长取决于学习的道

理。狼孩、猪孩,都是一出生或是从小就被狼或猪叼走,并由狼、猪抚育的幼童。1724年,当首次在德国发现狼孩“野彼

得”时,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比发现30 000颗新星更有意义。

因为这个发现给人无比深刻的启示:学狼成狼、学人成

人。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

就算一个天才,扔给狼群,也会变成狼人。

没有哪一个人的才能,不是靠学习造就的。

清康熙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当群臣称赞他无所不

能,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他立即予以批驳:“如虽

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

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即使是世界上

最聪明的天才,他出生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美妙的诗。

康熙还说,只要勤学苦练,人人可成圣贤。“古所谓圣贤,皆

与人无异,故学一发千钧则可至于一发千钧,学舜则可至于

舜。”人的本领差异,都是学习差异造成的。人的才能无论多

高,都是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