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5郁闷的时候,别忘了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从心理层面为青少年排忧解难的一种有效方式,完全是正常的人所参与的正常接受心理援助的行为,它与“精神病”通常无关;同时,它既不丢脸,也非反常,是可以,而且应该大大方方地接受的一种医疗保健措施。
现代心理咨询,从它形成雏形开始,就确定了以心理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为工作对象。这个方向的确立,说明了它具有防止适应障碍导向精神疾病的预防性质。因此,接受心理咨询,也就同打预防针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的意义,这对于处于心理巨变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但是,就现代心理咨询所涵盖的内容来说,也包括以治疗精神病为主要任务的心理治疗方面。然而,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接受心理咨询的正常人,被称为来访者或来询者;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与现实失去正常联系”的人,被称为患者。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特别是大学,纷纷开展以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含有心理咨询性质的预防性教育。这是一项十分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以上的人存在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占世界人口的10%。而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又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据2000年初的一项调查,北京市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165%,有11%的学生自我评价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据称,与国内大学生群体比较,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尚属较轻,可见全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由此可见,看重心理咨询的价值,随时维护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朋友完善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预防性措施。
接受心理咨询同接受他人教育不同,它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敞开、互动、交流、沟通的过程,它不是一方指导另一方。教育另一方的“灌输性过程”,而是在平等的、充分理解、充分关切的基础上,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并以“参谋者”(而不是“主导者”)的角色,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意见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是要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咨询学界坚持所谓的“三不主义”,即“不指示、不判断、不主动”,以充分调动来访者的自主、自尊和自决的主体作用。同时,心理咨询学界还坚守为来访者“实行保密、尊重理解、耐心倾听、细致提问、非指导性以及共同坚持完成咨询过程”的“六项原则”。这些有关心理咨询的严格行为规范,不仅可以保护来访者的权益,也有助于提高其对心理咨询家的信任。因此,心理咨询是青少年朋友完全可以信赖的一种心理保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