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活到老,学到老
有一个农夫,他从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手中买了一块地。但这时已经是五月下旬了,先前土地的主人在早春时分没有去种庄稼,只种了些蔬菜。但是那位农夫是个极具判断力与思考力的人,他认为,种晚熟的谷类目前还不算迟。因此,他就按照自己的主意去做,把那块田耕得好好的,播了些晚熟的种子,然后又很细心地去照看。他的左邻右舍都说:“春天早已过去了,你怎么可能种出粮食呢?”但是,他获得了丰收,甚至比他的邻居收成还要好。这个例子对于求学也有深刻的启示。
如果你真有上进的志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那么你必须认识到,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印刷匠,他会告诉你很多印刷的技术;遇见了一个泥水匠,他会告诉你关于建筑的方法;遇见了一个农夫,他会教给你农业上的种种知识。无论遇到什么人,都会对你有所助益,都会使你增加一些知识与经验。
那些不曾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有过分重视大学教育的心理。那些因家境困难或身体状况不佳而不能升入大学的人,往往以为错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损失,认为这是一生都没有办法补救的缺陷。但他们却不知道,世上有许多负有盛名的学者从没有进过什么大学,甚至有许多人连中学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呢!他们总是认为,不管以后如何自学,都于事无补,无法达到与大学教育同等程度的教育水平,他们以为通过自修得来的学识总是有限的。
一位连小学教育也没有完成的年轻人,由于读了许多历史著作和名人传记,后来竟成了一位历史学家。很多遇见他的人,都对他的学问赞不绝口,都以为他受过高深的学校教育。他勤于自学,博览群书,由于沉浸于许多名家的著作中,于是在无形中就养成了一种极优美的写作风格。靠着学校之外的学习,他竟拥有如此的成绩,这在当时实属罕见。何况今日之出版界有更多、更好的书籍可供自学之用,有志上进的人完全可以凭借学校之外的终身学习,来培养自己,走向成功。
有许多早年失学的人,到了晚年通过选读函授学校的课程获得了种种知识,帮助他们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如果你能利用空闲的时间,选读函授学校的课程,也能弥补失学给你造成的损失。
只要我们注意,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遇。大多数不幸的成年人认为,一过最宝贵的青年时期便失去了求学的机遇,一到晚年则更不能再去求学了。只要能寻求机遇,能利用自己全部的空闲时间,努力进修,完全投入来摄取知识,那么就完全可以补救青少年时期的失学,甚至能使自己学富五车。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且到了壮年以后,在很多方面的学习甚至比年轻时更有利,因为他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具有不同于青年人的判断力,深知光阴的宝贵,更善于利用一切机遇来学习。
更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许多人在学校时,由于不努力而没能学到多少书本知识。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他为了补救知识上的缺憾,便开始用功,最终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1994年,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在日本召开。
同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生存在21世纪。
终身学习,成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