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做人艺术,一颦一笑一呼吸
风之往来,只在左右之间;人之呼吸,亦有天地为限。而人,只要能够做好这一呼一吸之间的事,生命就自会流光溢彩而不会感到拘束。心中有情,情不自禁,那么无论是孤傲者,亦或是张狂者,都会因这情之真挚而让人倍觉可爱。
1 有情动于中,有力发于外
我们的行动背后,都有感情与意志的存在(或者说都有情感要求在内)。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树枝轻轻摇动,未必是风在吹,而是欢欣于自己新长出的枝叶;池塘中缓缓荡开了一层层涟漪,是想为落花留个位置;把爱人的手紧紧捂在胸口,给熟睡中的孩子掖好被角,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彼此之间传达的爱。这一幅幅画面是如此美妙,正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生命的精彩,生命发光的地方,生命动人的地方”。
梁先生认为,每一个举动都不是毫无由来的,而是有情感深藏其中。生命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就像种子向上生长并非是因为土壤在推动,而是因为心中有对阳光的渴望,所以才努力汲取营养不断成长;当你喜怒哀乐,与人交流,并不是有谁规定你非得如此做不可,而是心底的情感在外的一种释放。
一个卖气球的老人,每次手里拿着一把五颜六色的气球站在热闹的街边。当生意不好的时,他就放出一只艳丽的气球。于是,招来了一大批踊跃的购买者。
老人在一阵忙碌之后,又放出了一只黑色的气球。忽然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老爷爷,怎么黑色的气球也能飞上天呀?”
老人慈爱地摸了摸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气球飞上天,跟颜色是红是黑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它肚子里有一口气呀!”
肤色、身高,甚至地位等级都只是人外在的包装而已,它们不能决定人的行动和命运,就像老人手中的气球,虽然颜色多姿多彩,但它们都是渴望飞向天空的气球。只要内在充溢着“气”,就会有飞翔的力量。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在唐朝及后来一再被传诵,《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都是叙定他们的经典之作。明末清初的洪升所写的《长生殿》,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就在于把杨贵妃塑造得非常丰满,就像现实中的女子一样,不愿与人分享爱人。这在宫廷众人看来是善妒的表现,而这嫉妒又是源自对唐明皇的爱。
唐明皇与杨贵妃游幸曲江,让秦、虢、韩三国夫人随驾。因爱虢国夫人不施铅华的淡雅之美让唐明皇为之倾心,于是特命她到望春宫陪宴并留宿。杨贵妃知悉后,醋性大发,言辞之间触怒了明皇,被送归她哥哥的相府。
杨贵妃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不知道能否重见天颜。这时的唐明皇也是后悔不已,高力士就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杨贵妃,劝她献物表明自己的心意。杨贵妃说:“我这一身之外皆是君主所赐,能送什么呢?我想把自己的泪寄给他,可惜珍珠难成缕。”最后,她剪下一缕青丝,托高力士献给唐明皇。唐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杨贵妃回宫,两人和好如初。
杨贵妃不是不知道天颜难犯,只是因为爱情本就是自私的,所以虽然她知道“一身之外皆君赐”,自己的命运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握,但是她依然对唐明皇表达了对他宠幸他人的不满。而唐明皇虽然放不下天子之尊,但是也深知杨妃是因为爱自己,同时自己也放不下她,所以才命高力士将杨贵妃接回宫中。梁漱溟先生说,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杨贵妃就是如此,所以才敢顶撞天子。而对于杨贵妃进宫前得唐明皇宠爱的梅妃而言,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故事:
梅妃受了冷落之后,凄清孤凉。一日,唐玄宗尝荔枝时,又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当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给唐玄宗。其诗曰: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首诗就使后人称之为的《一斛珠》。
梁先生说:“情感要求越深细,越有味道。”这首诗中有自怜,有怨气,更有自尊和自爱。对于一个妃子来说,退还这种赏赐很容易触怒皇帝,是需要很大胆量的,但是梅妃就这么做了。她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既然已有新欢,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自己的寂寞也不是一斛珍珠就能安慰的。这个举动就是她这些情感和意志的完整转述,因此唐明皇看了这首诗后也是黯然神伤。
如果懂得了一个人内在的心思,就会知道并没有“莫名其妙”这回事,每个人的举动都是有自己内在的情感在支撑的,都是有理由的。而顺着自己的情感去生活,生命才能变得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