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漱溟人生智慧书
944500000054

第54章 2 以我之见,观他人之意

第九章2 以我之见,观他人之意

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管想要欣赏怎样的风景,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而每个人的立足点是不同的。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固物皆着我之色彩”。每个人的眼光不同,所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不同。

梁漱溟先生认为,学习并不是大而全地什么都去学,这是没有必要也是不现实的。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学,如此用功才是真用心,如此用心才算得上是会读书。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这是郑板桥的一首诗,说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主见去学习,否则即便读了万卷书,也只是个暴富之人,虽然钱粮满仓,却还要为怎么用钱而犯愁。其实在生活之中,人也有意无意地在根据自己的看法作出不同的选择。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你开示,我们该不该辞掉工作?”

师父闭着眼睛,半天才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安然不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徒弟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的徒弟忍辱负重,努力学习,居然当了经理。

有一天,他们见面了。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待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何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我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半天才回答他们的疑问:“不过一念间。”

一念之间,相差便是天壤之别,他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可见世界上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也没有最佳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因为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打造的。毕竟,成功的学习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继承之中有创新和发展。梁漱溟先生就说: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在新问题出现之后,就试着去解答。能够答出来,就多了一份学问。如梁先生所言,“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在中国历史上能与岳飞的岳家军相媲美的唯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的戚家军。而戚继光之所以能在军事上屡战屡胜,与他在蓟门当小官的时候对《孙子兵法》的钻研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说: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说: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说: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说: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闽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鸳鸯阵”。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鸳鸯阵可说是来源于《孙子兵法》,而两才阵和三才阵是戚继光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

纸上谈兵,完全因袭前人,就算学得再精准,也必然兵败,因为每次战役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要变。善于学习的人会去找形中之神,戚继光正是这么做的,他把岳飞的孙子兵法在具体战术上作了新的演绎,其中包含着他的自己的理解,虽然异于前人,却是成功的。

人,无时不在遇见问题,解决问题。学问就是由此而来的。梁漱溟先生说,自己为哲学系学生最发愁的,是他们“道理有了一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并不是真的都把知识掌握透了,而是自以为理解了一些道理,实际上却没有。应该在有主见的前提下,使得“触处皆是学问”,如此才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