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千年修仙记
94500000011

第11章

且说唐玄宗把张果辞婚之事告诉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仍不甘心,请求唐玄宗把张果带到玉真观。玄宗回到东宫,未等他召见张果老,张果老就来求见。

张果老奏道:“山人平日里云游四方,住不惯皇宫,恳请皇上恩准山人返归山林。”

玄宗道:“张果所言极是,不如你到玉真观去住上几日,到那里去散散心。”

张果老道:“启奏皇上,山人在外游荡惯了,从不入住道观。”

唐玄宗再三挽留,张果老仍不肯答应。玄宗无奈下诏道:

恒州张果先生,游方外者也。果先高尚,心如窈冥。是浑光尘,应召城阙。莫祥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将行朝礼,爰畀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号曰通玄先生。

朝廷在恒山蒲吾县(后改为平山县)建造栖霞观作为张果老的隐居之所,唐玄宗派人将其护送到恒山栖霞观,赐绢三百匹,并派两人在栖霞观侍奉他。这实际上是唐玄宗仍然不肯放张果老走,把他软禁在了栖霞观。

张果老在栖霞观隐居了一段时日,甚觉厌倦,尤其身边还有皇上的人,便想逃走。恰逢这时唐玄宗又宣张果老来朝,派人来请他。

张果老走心已定,未等唐玄宗的使臣来到他又装死,尸身很快即臭味难闻。侍从见天气炎热,尸首会很快腐烂,便来不及向皇上奏明,随便弄了个棺材将其掩埋了。掩埋后正欲起身回朝奏明皇上,唐玄宗的使臣就到了。

使臣问明情况,也只得和侍从一同回到京城。唐玄宗闻奏不悦:“张果非同凡人,且受皇封,当厚葬之。”遂命人前去办理。使臣新置办了上等棺木,命人将张果老的原先棺木挖出,可开棺一看,竟是空棺。

使臣见状大惊,知是张果老事先已料到皇上要请他进宫而又再诈死抗旨,慌忙回到宫中向唐玄宗禀报。

唐玄宗闻奏,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只好由他去了。如若再有他的消息,随时禀报。”

蓝采和自在集贤院见到张果老以后,总是魂不守舍,若有所思的样子。

夫人岳氏见状不安地问道:“老爷有心事?”

蓝采和闻听忙摆手道:“啊,没有,没有什么。”

岳氏道:“既如此,老爷近来为何总是闷闷不乐,莫非谁惹老爷不高兴了?”

蓝采和道:“不,没有。”

夫人又关切地说道:“老爷有心事不妨就说一说,如此憋在心里,会憋出病的。”

蓝采和沉思半晌,说道:“前些日子我在宫里遇到一位高道,他说我是大仙之才,让我随他修道去。我不愿去,他就说我做官日后会不顺,会吃苦头。”

夫人道:“莫听他的。他是为了让你跟他去,吓唬你,千万别往心里去!”

蓝采和苦笑道:“夫人说的是。”

不久,蓝采和的次子、三子本俊、本信相继死去,蓝采和悲痛之余,又侥幸地暗想:“张果老曾说我会大难临头,我现在是不是大难已过?”

蓝采和不知道,使他决然离俗修道的灾难还在后面!

再说张果老离开恒山,心想此处不可久留,我不如再回鸑鷟山。又一想,那几位仙友不知在做些什么,于是便往终南山寻钟离权而去。

他来到终南山,见钟离权与何仙姑正坐在山上下棋,便说道:“两位好清闲!”

两人见张果老到来,忙起身相迎。钟离权笑哈哈地说道:“通玄先生近来好不风流,怎有空到此闲游?”

张果老道:“见笑了,今日总算得以脱身。”

钟离权道:“当真?”言毕大笑,仙姑也笑了。

钟离权又半真半假地道:“玉真公主早岁好道,又敬仰通玄先生,何不收了度化?”

张果老笑了笑说道:“她虽然离俗修道,却凡心不退。她住进玉真观不过是为了逃避宫廷争斗,图个清静罢了。”

几人正说着,突然铁拐李也柱杖立于眼前。寒暄过后,何仙姑道:“今日相聚,当痛饮才好!”

众仙都道:“言之有理!”

正饮间,钟离权对何仙姑道:“这个通玄子有头小毛驴,日行万里。他那头驴子不食料,不饮水。”

钟离权又对张果老道:“你给她讲讲你那头驴子的来历。”

张果老道:“上百年前的事了,讲它做甚?”

钟离权道:“说,说,我们也想听听。”

张果老于是讲道:

张果老以前骑的并不是纸驴,而是一头真驴。有一次,他骑着毛驴走到华山西面的一个沟口时,抬头见一座红砖绿瓦的寺院掩映在竹林桃花之中。张果老来到寺前,见有几个小和尚正在院内嬉戏打闹。为了不妨碍自己修炼,他在隔涧的山坡上寻一个石洞住了下来。

红日西落时,寺院开饭的钟声响了。张果老骑上毛驴渡过涧溪,来到寺院门前,将毛驴拴到寺前的树上。老和尚闻报忙出门将他迎进禅房,接着端上两碟素菜、一碗稀粥、一盘馒头让他充饥。张果老吃完饭,连个谢字都没说,骑上毛驴又回了山洞。

一天、两天,……,天天如此,张果老钟响则到,饭后便去。老和尚见此虽有点为难,但又想都是修行之人,自己有饭用,就得给老道吃。然而有几个小和尚却很生气,他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开饭时不再敲钟而改成敲木鱼。

可张果老仍是一如既往,一日三餐从无差错。于是这些小和尚们憋不住了,有的说开饭时把门关了,有的说干脆把他赶走。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定下一条妙计。

次日一早,张果老照例又来蹭饭。饭后几个小和尚说是要向他请教,张果老很是得意,和他们一起谈经论道多时。等他谈论完出了寺门,却不见了毛驴,只见地上鲜血淋漓和一张血淋淋的驴皮,小和尚们把驴给杀了!

老和尚一见很过意不去,把几个小和尚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小和尚们却不认帐,一再否认。

张果老却笑说道:“不打紧,不打紧。”说着又对小和尚们点点头,然后走到驴皮前,用手在驴皮的脑门上一拍,说声“起来!”那驴皮竟变成了一匹活驴站了起来。

张果老骑上毛驴走到涧溪边,把手中的鱼鼓一伸,一条平坦的木桥立即搭在小溪上,毛驴过了桥。

张果老回到石洞后索性将那张驴皮变作一张纸驴,次日他又骑着这张纸驴云游四方去了。这纸驴比真驴更方便,它不食料,不饮水,不骑时张果老一拍驴尾巴,那驴就变回一张纸驴,他便将其折叠起来装在怀里。用时他将其拿出,对其吹口气那纸驴就变成活的了。

张果老刚得意地说完,铁拐李又笑说道:“通玄子,何不讲讲你如今为何要倒骑毛驴啊?”

张果老听罢也笑道:“惭愧!俗语道:大风大浪都经过,小河沟里却翻船。”

钟离权道:“老兄莫小心眼儿,但讲无妨。”

张果老看看铁拐李,哼哼一笑道:“讲也无妨!”

在隋朝大业年间,铁拐李和张果老听说有个能人李春,在河北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用石头修筑了一座大石桥,人称安济桥,此桥横跨洨河,不仅可泄洪,可走人过车,而且宏伟壮观。两人便想一同前去看个究竟。

两人说声走,便立时腾云驾雾来到桥头。一看此桥果然名不虚传,便不约而同地按下云头,想到桥上走走看看。

张果老从怀里掏出纸驴,吹口气那纸驴便站了起来,变作了一只活蹦乱跳的活驴。张果老骑上它,“得”的一声便向前走去,眨眼间赶上了走在前面的铁拐李。

张果老看看铁拐李拄着铁拐,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笑了笑说道:“别看我这头驴儿是个纸驴,它却比你跑得快。”

铁拐李听张果老在嘲笑自己,自是不悦,也想戏弄一下张果老,便不紧不慢地说道:“未必啊!”

张果老见铁拐李不服,便看看铁拐李道:“只许走,不许飞!”

铁拐李站住脚跟,看着张果老说道:“那是自然,你我不妨赌一赌?”

张果老也叫住驴子,心想我这驴日行万里,难道还跑不过你这三条腿儿,便急忙说道:“赌就赌,你说如何赌法?”

铁拐李道:“咱们从桥这头走到桥那头,谁先到谁就是赢了。我若赢了,你要倒骑着毛驴从桥上再走回来。你要赢了,我也倒着从桥上再走回来。”

张果老听罢满不在乎地说道:“这个不过瘾,不如谁若输了今后不许再正着走。”

铁拐李道:“就这么着。”

两人说好,张果老还不放心,又将了铁拐李一军:“不许反悔。”

铁拐李也不示弱:“咱们击掌为定。”

两人走到一起,伸手击掌。

张果老又向铁拐李伸手示意:“请!”

铁拐李也一伸手道:“请!”

两人礼毕,各自前行。张果老“得”的一声,驴儿撒腿就向前冲去。铁拐李收起铁拐,两腿不瘸也不拐了,他紧走两步,走到了驴儿的前头。

张果老见状,掏出鱼鼓,将鱼鼓变作鞭子,鞭催驴儿快走。可任凭他如何鞭抽,怎么吆喝,驴子总也赶不上铁拐李,铁拐李总落他的驴儿一尺多远,分明铁拐李在成心气他。

此时桥上行人正多,见两人一驴如此玩耍甚感有趣,个个站下看个热闹。有人呐喊为他们鼓劲:“嗨!快跑,驴儿要撵上了。”“驴儿,快跑!”有人索性拿张果老开涮:“驴儿,加鞭!”不时还有一阵阵笑声。

张果老顾不了许多,一个劲地摇鞭吆喝。

张果老只看到铁拐李一瘸一拐,一时忘记了铁拐李也是个神仙。他的驴再快也快不过神仙,他的驴再神也神不过真神真仙。

不一时两人走到了桥头,张果老仍是不服:“这次不算,你把铁拐扔了不算。”

铁拐李笑说道:“你想反悔?拿着铁拐走得更快,不忍心把你落得太远而已。再说,当初你并未说不许收起铁拐。”

张果老只好服输:“罢了,我倒骑毛驴便是。”

铁拐李却很大度:“认输就行了,毛驴就莫倒骑了。”

张果老拍拍毛驴:“咱说得到输得起。”从此他便倒骑毛驴了。

且说王维见玉真公主欲嫁张果老,知道玉真公主已不再在乎他,再值着玉真公主谋职求官已是无望。开元二十二年,王维在秋天赴洛阳,写了《上张令公》诗,请求中书令张九龄汲引。

张九龄第二年起用王维任右拾遗。这个官职的品阶虽然不高,却是皇上身边的近臣,说明唐玄宗已不再计较他与玉真公主的恩怨,王维从此又走上了仕途之路。

唐玄宗后宫嫔妃成群,但唯独宠爱武惠妃,不幸的是后来武惠妃因病而死。唐玄宗十分怀念武惠妃,虽后宫佳人数千却仍是郁郁寡欢。

一次,唐玄宗到华清池洗浴,在走廊上发现了一个女子。这女子隔着廊儿,在花窗下斜倚着,她背着身子,云髻半偏,衬着柔软的腰肢。她突然转过脸来,半边腮儿恰恰被一朵芙蓉花儿掩住,露出那半面粉颊来。

唐玄宗惊心乱目地看着,不禁朝她微微一笑。那女子立时羞得面色绯红,好似花儿绽放,与芙蓉融为一体。

唐玄宗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那女子也忙起身走开。她好像在有意吊唐玄宗的胃口,不即不离地往前走去,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与玄宗保持着一段距离。玄宗紧追其后,中官高力士莫名其妙地跟在他后面。

这个女子是寿王妃杨玉环,这天她随寿王一起来华清池避暑,恰好碰上了唐玄宗。

杨玉环开元六年(公元719年)出生于四川,祖籍陕西,其父杨玄炎任蜀州司户,父死后依叔父杨玄珪为生。开元22年,17岁的杨玉环被送入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后宫,封为王妃。寿王瑁为唐玄宗与其爱妃武惠妃所生,所以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媳妇。

杨玉环的美丽与柔媚一下子把唐玄宗给迷住了,晚上玄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杨玉环的身影清晰地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好像池塘莲荷中的花影,那么婀娜,那么神秘,她似乎就站在他的身旁,红唇皓齿,一笑一颦都那么灿烂。

第二天一大早,他一脸倦意地对高力士感叹道:“这美人儿真可爱!叫朕心下好难抛!”

高力士马上明白了皇上的心意,于是奏道:“万岁如果喜欢那杨氏,奴才替万岁爷去召她进宫来见一面儿。”

唐玄宗又叹了口气,说道:“我们翁媳见一面儿有什么意思,眼见这相思病要害到底了!”

高力士眼珠儿一转有了主意,他附在唐玄宗耳边嘀咕了一通,玄宗听了连声称赞:“好主意!”

于是高力士把万岁爷的意思告诉了杨玉环,并劝她丢下寿王,进宫去博得万岁爷的宠爱。杨玉环在华清池见皇上对她那痴痴颠颠的样子,早已柔情荡漾,听高力士一说,自是欣然同意。

夜里高力士悄悄把杨玉环带到了唐玄宗面前。玄宗一见到杨玉环,两眼就色迷迷地上下打量开了,高力士当即让杨玉环入浴。

唐玄宗看着浴池里的杨玉环,玉体白皙如“凝脂”,在朦胧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如同仙女一般,不禁眼花缭乱,神魂颠倒。

当夜56岁的唐玄宗与22岁的儿媳杨玉环在绣帐中极尽男欢女爱,纲常伦理全抛在了脑后。

此后杨玉环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离开寿王先到内宫的太真观做了一个女道士,道号太真,并身穿道服,目的是消除人们对玄宗乱伦的议论,以使玄宗可以堂而皇之地将杨玉环迎入后宫。

杨玉环明知这是唐玄宗的权宜之计,可又害怕日子久了会夜长梦多进不了后宫。于是在一次与玄宗同寝时,她把脸伏在玄宗的胸上,娇声说道:“陛下一定要把臣妾呼为太真,一辈子禁闭在太真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