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千年修仙记
94500000064

第64章

且说孙氏经过马丹阳的一番开导,幡然醒悟。马丹阳走后,孙氏把三个儿子都叫了过来,把家中的一切都托付给了三个儿子。金大定九年五月五日端午节,孙氏舍弃儿孙与家产,入金莲堂正式拜王重阳为师,随王重阳出家修道。

王重阳给孙氏取道名“不二”,号“清静散人”,并当即写诗相赠:

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

为甚当时不出离?原来只待结金莲。

接着,王重阳还授给她天符云篆秘诀。当时,孙不二已年过五十。此后,孙不二就在金莲堂住下来随师修炼。

同年八月,王重阳在宁海建立“三教金莲会”。九月,赴登州福山县建立“三教三光会”,又在登州蓬莱岛倡道。

山东东莱武官庄(今山东掖县)有个刘处玄,出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1147年),自幼伤父,对母亲很孝顺,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好清静自守。他以为世间万物都是身外之物,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寻到一个高道名师,随其学道修炼,修成正果。他曽想离家去寻求有道之人,因母亲反对未能如愿。金大定九年春天,一日刘处玄在邻居家墙壁间看到二首诗,其中写道:“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大字笔力雄劲,墨迹未干,而写字之处竟是人所不能及处。刘处玄看后,甚觉奇怪。

同年九月,霜寒露清,王重阳带着丘处机、谭处端和马丹阳穿着道袍四处云游,他们度海岛,厉山城。刘处玄听说他们要来莱州,便焚香燃烛欢迎他们。当他与王重阳师徒相遇时,王重阳看着他笑问道:“你可知壁间墨痕?”刘处玄听他一问恍然大悟:墙壁间所题两诗实是此人神通显现。于是他当即提出拜师请求。

王重阳称颂道:“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而后王重阳又赠诗一首:

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分列仙曹。

鸣榔相唤知予意,跃出洪波万丈高。

王重阳又取壁间诗词语意,赐其长生为号,处玄为名,通妙为字,当时刘长生只有23岁。

至此,“七真”收全。上清宫壁题诗的所有姓氏,都水归大海似地全部流到了王重阳的全真道内。

同年十月,王重阳携丘、刘、谭、马四人在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平等会”。

王重阳往来奔走于登州、莱州、宁海三州之间,在短短的两年内,建立了“三州五会”,入会者达千余人。

王重阳在山东建立全真教之后,即准备西行入关中传教。

金大定九年郝恬然辞别师傅去铁槎山,与王玉阳同居于烟霞洞。十月,王重阳留王玉阳于铁槎山云光洞,留郝恬然于昆嵛山烟霞洞,留孙不二于宁海金莲堂主持当地的全真教,继续传道修炼,率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刘处玄四弟子西行传道。王重阳于年底到了南京(今开封),并在王氏的旅店里住了下来,又收了南京名人孟宗献为弟子。

王重阳师徒在王氏的旅店里落脚时,王氏对他不礼貌,又毁谤他。王重阳对王氏说道:“我现在住在这个地方,他日要让子孙为我在此建一座宫殿。”王氏认为王重阳在发狂言。但在六十四年后,郝恬然(即郝太古)的弟子栖云真人王志谨和其弟子落脚于此,一座壮丽的殿宇竟真的在原址上建了起来,此殿后名重阳宫,又名朝元宫,最后定名为延庆观,至今犹存。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四日夜半时分,王重阳忽然叫起众弟子,授众弟子密语五篇,又将其所作的《竹杖歌》诗一首示于四弟子:

一条竹杖名天箸,节节生辉辉灼灼。

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闲闲,庄物随机能做作。

海上专寻知友来,有谁堪可教谁托。

昨霄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

杖一引,脚一移,顶中迸进银丝索。

攒眉露目振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灼。

明艳挑来固然乐,白云不负红霞约。

王重阳以竹杖自比,诗中“四虬(qu,传说中有角的小龙)”即“四真”,有了四真作依托,他要如约而去了。王重阳在醴泉遇仙师,师傅在留秘语后曾说:“九转成,入南京,得知友,赴蓬瀛”。他现在既“得知友”,即将“赴蓬瀛”了。还在王重阳五十三岁时,他在终南镇上清太平宫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

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

他早就预测到自己的大限为五十八岁,恰好本年为五十八岁的临届年。

马丹阳听了师傅的《竹杖歌》后,悲泣不己。众师弟劝说道:“不可违仙师之约。”

马丹阳说道:“人道区区,尚无所得,吾师弃我,遑遑可归?”

王重阳嘱咐道:“丹阳己得道,长真己知道,我没有顾虑了!长春、长生还不行,长春所学一听丹阳,长真要管好长生。我今日要赴师真之约了!”

马丹阳请王重阳留颂做个纪念,王重阳说道:“我己将其书于长安滦村吕仙庵。”而后又说道“我的尸骨就埋在昔日修道的刘蒋村旧庵处吧。”

马丹阳说道:“我愿发三愿:一欲将师父《全真集》印行。二愿与师父守服三年。三愿劝十方父母舍俗修仙。”

王重阳嘱托马丹阳入关中化人传道,而后又告诉大家不要哭泣,随后即闭目而逝。众弟子见状便放声大哭起来,不料王重阳又睁开眼睛说:“你们的前程都在丹阳子之手。”又命拿过笔来题诗一首:

一弟一侄两个儿,和予五逸作修持。

结成物外真亲眷,摆脱尘中假合尸。

周匝种成清静景,递相传授紫灵芝。

山头并赴金华会,我赴蓬莱先礼师。

一弟是指马丹阳,一侄是指谭处端,两个儿是指丘处机、刘处玄。王重阳写罢放下笔,就闭目长辞了,享年五十八岁。丧事由王重阳新收弟子孟宗献一手操办,灵柩暂时葬在了孟氏后花园中。

王重阳丧事办完后,马丹阳率谭、丘、刘三师弟西行关中,他们在刘蒋村寻到了师傅的故友和玉蟾、李灵阳。

和玉蟾、李灵阳接待了他们,并对王重阳的这四个弟子给与了很大帮助。他们将王重阳在刘蒋村的故庵修葺一新,更名为祖师庵。马丹阳手书“祖庭”扁额,高悬庵楣。

次年,郝恬然听说师傅已经仙逝,马丹阳和四师兄已去关中。郝恬然于是西行去祭奠师傅。

王重阳仙逝两年后,即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春,马丹阳又率谭、丘、刘三师弟一同重返孟宗献家,准备将师父灵柩迁葬于终南山下刘蒋村。

在孟宗宪家四人与郝恬然相聚,王重阳的这五个弟子便一同迁葬王重阳的灵柩。离开孟宗宪家时,孟宗宪给拿了不少的盘缠。

马丹阳背着盘缠,其他四人抬着棺材上了路。路上马丹阳对四个师弟说道:“我们到了关中祭奠师傅,还需要不少的银钱。依我说孟师弟给的这些盘缠,咱们暂且留着,路上咱们化些斋饭未尚不可。”

丘处机说道:“有何不可?我们本就靠化斋充饥,理当如此。”其他三人也都说此言有理。

看看要到中午,马丹阳说道:“你们在此歇一歇,我去化些斋饭来。”说着拿了两个瓦罐要去化斋。

丘处机也拿了两个瓦罐说道:“我与师兄同去。”

两人正要起身,却见一人垮了个篮子向他们走来说道:“各位道长,不必花斋饭去了,我这儿已为道长备下了饭食。”

众人一边道谢,一边心里暗想奇怪。来人说道:“谢什么啊!我平生最敬重修行之人。听说你们要路过此处,施舍点饭食算不了什么。”

到了傍晚,马丹阳又要去化斋饭,却又有人送来饭食给他们兄弟五人吃。一连几日都是如此。众人都想:这是善人听说他们抬着灵柩一路走来,念其辛苦,故送饭食来。故此他们再三向送饭人道谢,吃喝完就算完了,只有丘处机觉得这其中必另有缘由。

这晚丘处机见众师兄正在专心吃饭,便将送饭人叫到一旁,悄声问道:“你如何听说我们要路过此处?”

那送饭人说道:“今日一早就有一位穿黄衣的老道长,到我们村里来募化说:‘他有五个徒弟,今将送灵柩路过此地,要扰主家一顿餐,日落时送到村西路口。’我那主人最是好善,听了此言,故使我送饭至此。”

丘处机又问可知这道长是谁?送饭人摇摇头说道:“未曾见过。”

丘处机听罢更觉奇怪,这黄衣道长是谁,他又如何知道我等日落之时会到村西路口?丘处机想罢暗暗拿定主意,明日一早我就前去探个明白。

众师兄吃喝完,那送饭人问道:“各位道长夜里到哪里歇息?”

马丹阳说道:“多谢善人惦念了!我们还要赶路,走到哪就算哪。”

马丹阳说完,众师兄又抬起灵柩赶路。

行至半夜,见前面有一个破庙,马丹阳说道:“我们今晚就在此庙歇吧。”

众师兄安顿好灵柩,便进庙打坐,一直坐到了凌晨。众师兄见天已见亮便又要启程上路,这时丘处机对马丹阳说道:“今日劳驾师兄,我肚子有点不爽,先去前面讨碗热汤喝。”

马丹阳说道:“你去吧。”

丘处机背起盘缠,大步向前走去。他走过几个村子,专寻有没有黄衣道长。

当又要走到一个村口时,他见前面果然有一个穿黄道袍的老人也正向村里走去,看背影这老道却像是师傅模样。丘处机赶紧几步,跑到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