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983700000060

第60章 历史的博弈现象解读——历史中的博弈 (6)

第二十一章历史的博弈现象解读——历史中的博弈 (6)

可惜好景不长,李自成的军队进入北京之后,就开始了对明朝官员没收家产、追缴赃款的行动,很多明朝官员身受酷刑甚至被折磨至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严刑拷打。这个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中。他十分气愤,于是秘密率兵返回山海关,准备向李自成报复。吴三桂知道,如果自己去北京,免不了也和父亲一个命运,那还不如另谋出路,为父亲报仇。

但他背叛李自成,马上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南边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北边是清军,凭他的实力,无法和这两支力量抗衡,于是,吴三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清朝。不过,他当时是有所保留的,他与多尔衮进行接洽的时候,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请求清军帮助他报国恨家仇,剿灭农民军,而且要求多尔衮入关之后,辅佐明朝的皇太子登基,并且不允许清军从山海关入关,把这个重要关口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吴三桂与清政权合作是极为有利的。可能有人会觉得吴三桂提出的让多尔衮拥立明朝皇太子登基的想法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实际上,清军虽然多年与明朝作战,但一直都没有放弃讲和,而且多次表示愿意接受明朝的统治,只是想做东北的主人而已。所以,吴三桂才会觉得,清军不过是和自己一样,都是明朝的臣子,他认为,清朝就像唐朝那些割据的藩镇一样,所以才提出要辅佐太子登基的条件。多尔衮对此满口应承,并且马上派兵.在山海关附近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

随后,清军马上大举入关,占领了北京,可是,多尔衮并没有遵守先前的诺言拥立明朝太子登基,反而把清朝的小皇帝顺治搬到北京君临天下。吴三桂与多尔衮订立的契约是秘而不宣的,所以吴三桂吃了一个大亏,虽然报了家仇,但是国恨却并未得报,反而是他引清军

入关这一事实让他背上了汉奸的罪名。后来,多尔衮等清朝统治者又有意利用吴三桂,让他去追缴明朝的残余势力,吴三桂亲手杀了明朝的桂王,让汉奸这个名声坐实了。

除掉袁崇涣的反间计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反间计,那就是皇太极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袁崇焕,扫除了灭明的一大障碍。

当时,后金南下,势如破竹,明朝的辽东守将袁崇焕独撑危局,使皇太极如鲠在喉。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很想有所作为,他一即位就除掉了大阉魏忠贤,又给杨涟、左光斗等正直的大臣平反了冤狱。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在辽东屡屡败于袁崇焕,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做好一切准备,于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招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赶到北京广渠门外,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袁崇焕向皇上请求说,将士们长途跋涉,十分劳累,请准允入城休整,但被崇祯帝拒绝了。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反间计是名副其实的毒计,其毒不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性弱点的残酷利用和无情玩弄。对于人类来说,这既是一种让人津津乐道的谋略,又是一个讽刺。但是在“目的总是证明手段的正确”和“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的规则下,那些试图谋取胜利的人总是看重“津津乐道的谋略”,何况,“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借权力谋生的慈禧

慈禧以“秀女”身份被选人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世背景,但是她却凭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利用其高超的“借权之术”,一步步将各种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了无人能约束的普天之下的“老祖宗”和“老佛爷”。但这一切,也是经过一场血雨腥风的政变换来的。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她的父亲惠征由八品笔帖式做起,经过历次考核升迁,终于升为四品道员,成为主管一方行政大权的官员。

在惠征的两儿两女中,惟有这个叫兰儿的女儿天生丽质,长相秀美,因此在咸丰二年为

咸丰皇帝选秀女的时候,兰儿也以八旗女子的身份参选。

根据清朝的制度,要每三年选一次秀女,而且这些秀女的挑选对象主要是八旗女子。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姐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皆备八旗挑选秀女,或备内廷主位,或为皇子、皇孙指婚,或为亲郡王或亲郡王之子指婚,典礼各有等差,而挑选之制则无异。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年约十七岁的兰儿参加到备选行列,没想到竟被选中,于次年五月送人宫中。进入宫中之后,兰儿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大困境——如何才能在羞女如云的后宫佳丽中脱颖而出,得到皇上的宠幸呢?一面是帆触终老,一面是宠爱集一身,在这个困境选择之中,兰儿采取了非常主动的方式——唱歌,来吸引皇帝的注意。终于,兰儿以自己的美色和动听的歌喉。

打动了正当壮年的咸丰帝,于是封其为贵人,二人关系好得连皇f兰贵人经历这次事件后,不再像过去那样纠缠咸丰,并向皇l后大献殷勤,为保全自己,采取与之合作的态度,这样逐渐博得了皇后的好感。就在进宫的第二年,兰贵人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懿嫔生下咸丰的皇长子、大阿哥载淳,立即母以子贵,由嫔晋升为妃,成为懿妃。次年,懿妃又成为懿贵妃,成为后宫中居皇后之下、众妃嫔之上的第二号人物。由此,懿贵妃实现了自己的部分权力梦想,并朝着新的目标努力迈进。

由于咸丰皇帝沉溺于女色,使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他不到三十岁时就一副病态,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事没有精力应付。咸丰的这种状况给了权力欲极重的懿贵妃干预朝政、锻炼才干的绝好机会,而咸丰也乐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推给她。就这样,年仅二十三岁的懿贵妃在皇帝的纵容下批阅奏章,对朝廷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她的权力欲的膨胀添薪助燃,为大清朝日后的迅速衰败埋下了隐患。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热河病死,留下孤儿寡母,遗诏由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并改明年为祺祥元

年,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后”;同年十月四日,又分别为两宫太后上徽号“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从此懿贵妃又被称为“慈禧太

后”,因其居住西宫,故又称“西太后”。

咸丰帝之死与幼帝继位,使辅政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肃顺等人企图以祖制来阻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两宫太后对肃顺等人的骄横跋扈也早有不满,担心八大臣会乘机夺权。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再次施展借谋之术,把咸丰之弟——恭亲王奕讶作为两宫的联合对象,与奕沂联手对付辅政八大臣。

可以说,此时的慈禧与恭亲王奕诉都有被夺权的危险,所以两种处境相近的人如果困为某些特殊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就会造就一个合作性博弈,让双方共同努力摆脱囚徒困境。

肃顺等人在咸丰驾崩后,就根据遗诏发布命令,禁止恭亲王奕和统兵大帅胜保到热河为咸丰吊丧。奕讶接令大为不快,但还是忍下来,同时通过亲信四处打听承德的动向。

然后,奕诉又上奏折请求前赴热河。肃顺等人想借此机会铲除奕诉,答应了奕诉的请求。

奕诉于九月五日赶到承德,见了肃顺等人后,又奉两宫懿旨去见两位太后。到了太后住处,慈安、慈禧向奕诉询问了沿途情况,然后转入正题,商谈如何对付辅政八大臣,奕诉建议道:‘现热河已被彼所控,若欲治之,非还北京不可。望太后再忍耐时日,我回京严加部署,定可擒彼等听太后发落。”

两宫太后接受了奕诉的建议,随后又对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由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同时奕诉以议政王的身份任首席军机大臣,兼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六天之后,奕诉就匆匆赶回北京,暗中进行部署,令胜保率军迎接两宫及幼帝回京,又令地方督抚中的亲信向肃顺等表示效忠”,以麻痹肃顺等。

咸丰灵柩启行回京。在慈禧的安排下,由肃顺、仁寿等扈从梓宫,随慈禧之后从大路出发,而慈禧与慈安、幼帝则先率载垣、端华等从间道先行,这样就将辅政八大臣分隔开来,使他们不能互通声气。

慈禧一行于二十八日先抵京郊,立即召见恭亲王奕诉,次日进京后又召见奕讶。在这两次召见中,他们商定了政变的步骤和时间,准备将肃顺等人一网打尽。

十一月二日,慈禧召见奕诉等人,哭数肃顺、载垣、端华等人逼迫太后与幼帝的罪状,于是奕讶党羽周祖培见机要求治肃顺等人之罪。这时,慈禧将早相好的谕旨交给奕诉,令其捉拿在京的载垣、端华等人,并于同怕在密云逮捕肃顺,全部押到宗人l

府。

肃顺等人满以为胜券在握,完全没有料到慈禧和奕诉的联合行动竟然如此严密,他们事先没有觉察出任何异常。

因此,当他们被捕时,肃顺骂载垣、端华二人道:“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无奈道:“事已至此,哀何言?”

原来肃顺早就主张杀死慈禧,但二人不同意,结果养虎为患,让慈禧和奕诉走了先招,从而使辅政八大臣处处受制,最后落了个任人宰割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