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984000000066

第66章 红黑皆通,三教九流都要交(5)

约翰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会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但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其中有一个人回信给约翰说:“你对我们公司的想象是完全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会雇用你,你连句子都写不好,你的信错误百出。”

约翰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我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约翰写了一封怒骂对方的信。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语,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加强学习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但他帮了我。我应该写一封信感谢他。”

约翰把写好的信撕掉,另外写了一封:“你不需要文书,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好了。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惭愧。我会进一步努力学好瑞典语,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

几天后,约翰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约翰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上面这个案例讲述的是宽容。同时也可以运用到用人这一方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误会与伤害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复杂的商场中,对此,我们所要表现的不应敌对,仇恨,假如这个人才确实是不多得的,能为自己所用,为什么不学会放下?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像胡雪岩一样,善于用人、爱惜人才有多么重要。如果他能将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仇人都有效地调动起来,他就如同为自己插上了一双飞向成功之路的翅膀。

别吝啬我们的一点诚信,也不要释放我们的嫉妒和仇恨,对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的人,只要肯敞开心胸接纳他们,他们将会给我们出其不意的回报。在现代商业社会,许多出色的领导者宁愿让自己吃亏,也要得到他们急需的人才。近处看人,远处看钱。历来,大凡有胸襟和抱负的人,必定是懂得博弈用人的行家,其大展宏图便指日可待。

杨凤毛言听计从:将对手转化成朋友

胡雪岩替官府押送军火,遭到太平军的觊觎,联手漕帮俞武成打算截获这批军火。对于此,胡雪岩已是有所耳闻。但是俞武成并不是真正愿意这样做,他并没有让自己的弟兄出面,一切事宜都由对方操作,只是打着自己的名号而已。由于帮内开支较大,兄弟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迫于此,俞武成受到挟制,不得不答应。

俞武成的徒弟杨凤毛求见胡雪岩。杨凤毛是俞武成的得力助手,在帮中极有分量。一见着胡雪岩便下跪磕头,行起了大礼。他虽说是俞三婆婆交代,见着胡雪岩应当像见着俞武成一样。但照此时的立场来看,着实分不清来者是敌是友,胡雪岩需谨慎地对待才好。

客套寒暄过后,杨凤毛开始试探起眼前这位了不得的人物来。他劝胡雪岩对于江湖上的事情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不沾手就不沾手,因为一旦有了关联,以后就难以脱手。

胡雪岩知道俞武成想要那批洋枪,但他也是见过世面的,这样的话还不足以让他退后。于是感谢了杨凤毛的好意,并且表态不管是遇到多大的阻碍,这笔生意是做定了,同时还需要得到大家的关照,正所谓,“花花轿儿人抬人”。

杨凤毛只是想探探胡雪岩是否有经得住风浪的气量,一听到这番话,心中自然是有了底,对胡雪岩也是相当佩服,就没有了什么顾忌,倾心相待起来。

他开始讲述俞武成的麻烦处境。俞武成不想把事情闹大,更不想同朝廷作对,但是先前由于帮内的困窘,答应了太平军,此时若反悔,以后在江湖可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所以,就算胡雪岩找到俞三婆婆帮忙,俞武成也未必能够顺遂她的意愿。

这样的话,只有帮助俞武成摆脱这种处境,才能让事情顺利起来。可是要怎么做呢?本来就不想把事情弄大,如果动用官府军队的力量,反而闹得更大了。看来,只能是和解。

胡雪岩告诉杨凤毛,只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那就是收服这群挟制俞武成的人。他说,

小刀会那帮人,本是打散了的,愿意帮助太平军,是因为这让他们有了聚拢的可能,如果我们也能让他们聚拢,何不趁机拉他们过来?

至于太平军,他们愿意归顺最好不过,如果不肯,就放他们走,不去围剿已经算很对得起他们了。因为太平军现在的行径同当初起义时所说的替天行道、为国为民相差甚远了,同他们脱离关系,称不上是不道义。

杨凤毛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立即又行大礼感谢胡雪岩,并且希望借助何桂清官场的势力来帮助招抚工作的完成。胡雪岩听了极为满意,不仅解决了自己的事情,还借花献佛,让何桂清立了大功。于是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杨凤毛。

杨凤毛表示愿意对胡雪岩言听计从。但是胡雪岩却从中听出了他的心思,知道这只是他的谦虚话,实际上是另有一套话在里面。赶紧说道,自己只是帮助出力,具体要怎么操作还得杨凤毛分派

这话确实说到了杨凤毛的心坎里,也就敞开心来说亮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今天这番话只有你我二人知晓即可。至于什么时候找何学台,还需要听我的信息。”

胡雪岩一一答应了。杨凤毛马上去找俞武成,报告事情的进展,商议具体的行动。

就这样,胡雪岩和俞武成化干戈为玉帛,最终由对手转化成了朋友。胡雪岩在关键的时候,没有抽身而退,而是站在俞武成的角度,为他出谋划策,既解决了对方的困难,也排除了自己的阻碍,真是一举两得。

生意场上的亦敌亦友是一种独特的交友之道,领会其中的奥妙,你也会在商场中游刃有余。这里有一个关于九龙仓的故事: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它是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李嘉诚非常看好这块宝地,他认为九龙仓是一块蒙尘的宝玉,只要细心呵护,一定能够重新焕发光彩。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动声色地收购九龙仓股票,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意欲控股九龙仓进入董事局。但不料九龙仓股被职业炒家炒高,九龙仓老板不甘示弱,组织反收购。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包玉刚是何方神圣?他可是大有来头,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量1347万吨;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座大厦。

包玉刚的加入,使得一时间强手角逐,硝烟四起。这逼得九龙仓向汇丰银行求救,于是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周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考虑到日后长实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就趁机卖了一个人情给汇丰银行,鸣金收兵,不再收购。

李嘉诚权衡得失,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诚密会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包玉刚略一思索,不禁感叹: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妙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年纪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次就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把自己的九龙仓股票直接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可以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于是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对于双方来说都划算的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元,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在此番商战中,李嘉诚是最大的赢家。

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包玉刚、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表示:首先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做生意,交朋友如果一心想着自己从中捞得好处,可能会适得其反,到头来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所以,不管遇见何种阻碍,结交朋友,都要懂得拉别人一把,相当于是推进了自己。

成功的经验:巩固内部团结,加强外部沟通

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孤立的生存,只有与人合作,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双方从中获益,以此达到互惠互利。做事业也是,当它越来越大时,需要的人就越多。众人拾柴火焰高,做事要广结缘,懂得合作,善于用人,获得一个好的人缘,才能够顺利的走向成功。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渔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看到不远处那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连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于是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还有一对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过着捕鱼为业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胡雪岩在摸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两点跟成功有关的经验。一上下齐心,二是要有好的人缘。这两点说来简单,人人都懂,当真做起来就不容易。

胡雪岩字做生意的时候,事事时时都遵循这两点。就他自己商号内部而言,无论是伙计、帮手都能一条心,希望商号兴旺发达。胡雪岩善于让别人产生越一种彼此紧密相连的感觉,仿佛大家的饭碗是同商号是否兴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大家都朝着这一个方向努力,向着同一个目标靠近。在同行同业中,胡雪岩一直注重自我形象的树立和管理。同别人的合作,他总是谋取一个双赢的局面,从而结成了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自然能够得到同行同业人的相互配合和鼎力支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扬长避短,同他人协作的胡雪岩又怎会不取得成功。

仔细观察胡雪岩所用之人就能够发现,他的成功跟他的好人缘和那群生死相托的有识之士是分不开的。

单从内部的帮手来看。比如刘庆生,这个原本只是大源钱庄站柜的伙计,经由胡雪岩的造就指点,成为阜康钱庄的第一任“档手”。倘若不是他的独当一面,在创业之初胡雪岩怎能腾出手从事其他行业。刘庆生在钱庄的作为颇有胡雪岩之风,无论从处理罗尚德存取款一事,还是官票的处理,他手法之灵活,办事之果决,都足以让胡雪岩放心地过而不问。对胡雪岩的生意有的极大的帮助。

再比如古应春。他本来是一个洋买办,流利的洋文,对洋人脾气秉性,做生意方式的熟悉,对国人心理、做派和需求的了然于胸,助他在十里洋场之中如鱼得水。胡雪岩得此一人,就对他在上海同洋人的交易有极大的帮助。更难得的是古应春对与政局时局的敏感度,总能够及时觉察危机并向胡雪岩提醒。这等的忠心耿耿,给胡雪岩提供了全力的协助。

在从外部看,无论是钱庄生意还是生丝生意,他都能够得到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几乎每行生意胡雪岩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就像信和钱庄,丝商大户庞二等等。这些伙伴为胡雪岩的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胡雪岩,自己不甚读书识字,但他却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哲学,归纳起来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他善于观察人的心理,把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都拢集起来,以自己的钱业优势,与这些人协同作业。由于他长袖善舞,所以别的人也为他的行为所打动,对他产生了信任。他与漕帮协作,及时完成了粮食上交的任务。与王有龄合作,王有龄有了钱在官场上混,胡雪岩也有了机会在商场上发达。如此种种的互惠合作,使胡雪岩这样一个小学徒工变成了一个执江南半壁钱业之牛耳的巨商。自己力量是有限的,这不单是胡雪岩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心与人合作,善假于物,那就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且能互惠互利,让合作的双方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