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来事的男人有回报
984200000006

第6章 你也可以成为会来事儿的人——向动物劝来事经” (2)

很多人以为变色龙体色能迅速变化,是受光线强弱和气温高低的影响。但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变色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控制变色的。当环境变化的信号传至变色龙的大脑中枢时,大脑中枢就会立即通过神经中枢把指令传到皮肤表层下的色素块,体色马上就能改变成与所处环境一致的颜色。

变色龙正是通过这种保护色来迷惑敌人,躲避敌人攻击的。而且这种保护色还能帮它们不知不觉地靠近各种虫类,从而轻易地捕获到食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变色龙”是善于伪装的代名词,是很多人不屑一顾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那些有成就的人士没有几个不是在“践墨随敌,以变应变”中取得胜利的。在当今千变万化的社会,如果我们墨守成规,恐怕只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那么在为人处世方面,如何才能做左右逢源的“变色龙”呢?拿说话为例,就是要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不是就要曲意逢迎、逢场作戏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为虚情假意;也可以实事求是,理解为灵活机动,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这样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您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能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上司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和人交谈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国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与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善于雄辩的人说话,要切中要害;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3.摸准别人的心理说话

东晋时,贵族们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多了,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且,你说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其他人。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若不是自己熟悉的人,你就畅所欲言,痛快一时,但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很浅,你与之深谈,显得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话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

向斑马学习——巧妙伪装,保全实力

在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斑马,由于没有太强的防御性与攻击性,常成为食肉动物的攻击对象。

为了有效躲避食肉动物的袭击,斑马除了练就善跑的本领外,还给自己“披”上了一件能让敌人产生错觉的黑白相间的条纹“外衣”。

斑马黑白相间的条纹看起来简单,但是在阳光的照耀下,黑色和白色反射出的光线刚好是一长一短,在光线反向作用下,它的身体轮廓也就变幻不定,加上一般大型食肉动物视力都较差,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迷幻的景象,无法准确捕捉到斑马。这样一来,斑马就通过自己的外表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

从斑马的生存本事上,人类也能受到启发。细想一下,它们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只有一个,即首先保存自己,再伺机反攻。这是会来事儿的人必备的一种生存策略。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亲自去见夫差,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几天后,夫差的病果然好了,从此他对勾践有了好印象。

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两年后,文种又给伯嚭送来珍宝美女。伯嚭进宫见夫差,说道:“勾践事吴两年,服侍大王也殷勤周到,现在您可知道他是真心归顺了吧!大王不如放他回去,要他多多进贡就是了。”

勾践回国后,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艰苦奋斗,并且用绳悬一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以前受的凌辱与苦难。勾践亲自参加耕种,王后也亲自织布,以此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文种精通经济内政,范蠡擅长外交和军务。勾践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各司其职。

夫差好色,伯嚭贪财,勾践让人尽量满足他们,还派范蠡物色了越国最美的女子西施给夫差送去。夫差果然一见倾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姑苏台,取悦西施。勾践以为时机成熟,想发兵攻吴。文种进谏道:“吴国府库尚余,加上伍子胥在,足以抵挡三万越甲,伐吴时机未到。”勾践虚心纳谏。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劝谏夫差:“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吴患。”夫差充耳不闻,伍子胥愤然道:“大王不听劝阻,不过三年,吴国必为越国所破。”

伯嚭巴不得夫差杀伍子胥,就进谗言道:“伍相国不顾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自己一个人逃命,为报私仇又覆灭了自己的国家。”在伯嚭的谗言迷惑下,夫差终于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攻齐,获胜还师。

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兴头上批评说:“此次攻齐,不过是偶获小胜而已;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令他自裁。伍子胥自刎之前说:“我死后,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我将看着越兵攻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着精兵强将在黄池会盟中原诸侯,勾践乘机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攻吴,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夫差势单力薄,派公孙雄袒胸露背,跪行至越军求和。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谏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王不取,以致有今日;现在夫差兵败姑苏,天又以吴赐越,越岂能不取?大王卧薪尝胆,不就为有今日吗?愿大王三思!”不待勾践点头,范蠡果断地下令擂鼓进兵。

不久,越军灭吴。夫差痛悔自己误信伯嚭之言,而忠言逆耳却听不进,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临死前大叫一声:“伍相国,我没有脸面见你啊!”

韬晦之策实际是在力量尚不足以使自己达到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采取的假象策略。

韬晦之策有明确的目的性,具有极强的主观意识。韬晦之策具有极强的进取性,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能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韬晦之策又因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人不备而出奇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向蝴蝶学习——包装一副好形象

蝴蝶“外衣”上的斑纹艳丽夺目,在阳光的照射下,能产生不同的光芒和颜色。因此,我们看到的蝴蝶大多是在明媚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每当春夏之交,成双成对的蝴蝶,披着五光十色的外衣,在花丛中、绿树间飞舞、嬉戏,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也把人们的生活环境点缀得如诗如画、清新动人。难怪人们要把美丽的蝴蝶看成美的化身、爱情的象征。

人们喜爱蝴蝶的原因在于它们有着美丽的外表。同样,一个包装得恰到好处的人,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现实中,很多人都有以貌取人的倾向。

以貌取人的做法可能有失公正,但是会来事儿的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在生活中,几乎人人都在这样做,这不仅因为外表美是内心美的一种表现,也因为外表美是一个人给他人留下的最直观、最有冲击力的印象。

试想,一个衣冠不整、邋邋遢遢的人和一个装束典雅、整洁利落的人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同去办一样分量的事情,恐怕前者很可能受到冷落,而后者则容易得到善待。特别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办事,怎样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一个人若有一套得体的衣服配着,仿佛把自己的身价都提高了一个档次,而且在心理上和气势上增强了自己办事的信心。会来事儿的人切莫怪世人以貌取人,人皆有眼,人皆有貌,衣貌出众者,谁不另眼相看呢?着装艺术不仅给人以好感,同时还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气质与情操,它往往能在别人尚未认识你或你的才华之前,向别人透露出你是何种人。因此,在这方面稍下一点工夫,就可能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