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会浪漫的女人美到老
984300000005

第5章 浪漫的国度,谁人不识君 (1)

第二章 浪漫的国度,谁人不识君 (1)

女人天生爱浪漫,不同的女人有着不同的浪漫方式,有人是李清照式的哀戚,有人是张爱玲式的寂寞,有人是林徽因式的灵动,有人是三毛式的不羁……在浪漫的世界里,她们是一幅幅唯美的风景画,让整个世界荡起浪漫的涟漪。

李清照:最爱你那一抹哀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在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女人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道德束缚着身心。李清照却以女性特有的哀戚在这个男权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印记。恁是红颜美眷,终会在岁月的消磨中挥发殆尽,历史上仅有香魂一缕。而李清照凭借自身独特的凄婉气质,倾诉时节的动乱,将内心的哀戚淋漓尽致地流泻出来。她所营造的这种哀戚的意境,触动了无数人,尤其是女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更以和男性刚烈截然不同的凄婉笔调在文学的长河中荡起层层水浪。这或许也是女人以柔抗刚,对男性主权社会的一种温柔抗议。

李清照的哀戚不是她天生的气质,而是她作为一个弱女子,在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痛,历经人生的种种坎坷纠结后的惨淡心境。这种幽暗的哀戚自她的骨子里渗出,渗进她作品中的一字一句。曾几何时,她也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在富贵的家庭中享受着舒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那一年的百脉湖,莲花深处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姐妹,她们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这优美怡人的场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在相隔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读出那个时代的妩媚。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秀发香腮,面如花玉。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者与侍女斗一会儿嘴。李清照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得到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等待出嫁。她饱览着父亲的藏书,跟随父亲学做诗,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十六岁那年,《如梦令》出,整个汴京都在争相转述。直至千载之后的今天,我们都不得不为“绿肥红瘦”之绝妙而惊叹不已。

可以喝到酩酊大醉,可以用柔美隽丽的诗词书写美好的人生。不久之后,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历千难万阻之后才享受到甜蜜,而是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才华少年,两人可谓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文学的雅兴外,还有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封建时代的父母之意婚姻中,二人能有这样的爱情,真是天赐良缘了。中国文学史上,陆游与表妹唐婉留下爱的悲伤,李清照最初的爱情则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赋,此花不与群花同”,李清照颇带几分调皮地嬉笑于花枝花簇间与夫君耍玩的缠绵闯入我们的眼帘。

然而,这样的时光在清照漫长的一生中,是极为短暂的。不幸的事件接踵而来,父亲李格非因“元佑党争”远谪边郊,公公赵挺之非但见死不救,甚至还有落井下石之嫌,他对年幼儿媳的态度,也急转直下。在那个父为子纲的时代里,这自然也连带影响了赵明诚对娇妻的态度。赵明诚无意为爱抛弃一切,甚至想保住乃至升迁自己的职位,于是清照只有远避娘家。而这样的打击与苦难对于年仅二十的李清照来说,才刚刚是个开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词人李后主,丈夫的离世、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词人李清照,感情生活的痛苦与民族的灾难带来的纷繁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圣殿的最高处。

国破家亡之后的坎坷生活,李清照的内心充满着凄苦,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错,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共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张爱玲:在寂寞中品味人生的精灵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张爱玲《对照记》

在人生的长河中,既会有欢乐和愉悦,也会有寂寞和焦虑。而只有经过沉默修养和寂寞洗礼的人,才能捕捉到人生的真正底蕴,才会过滤出清澈洞明的智慧。人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认识自我。你愿意做一个学会品味寂寞的浪漫女人吗?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在寂寞中品味人生的精灵,她以灵动的文字述说她心底深处的寂寞。

诞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书香之族,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祖先的余荫固然令后人得享锦衣玉食,维持表面的花团锦簇,但显赫的过去也会成为无形的压力,后人如果想超越祖先是非常难的。许多软弱的人在这种压力下妥协了,不再去想尊严、荣誉等问题,张爱玲的父亲、弟弟就是如此。而张爱玲——这个瘦削的女子,不仅没有被祖先的压力所压倒,她的家世反而成全了她,成就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段传奇。

张爱玲从小就被视为天才。3岁时能背唐诗,7岁时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关于姑嫂相害相杀的家庭伦理悲剧。在这个时期她认识的字甚至还没有厨子多。8岁时,张爱玲尝试写了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张爱玲酷爱《红楼梦》,在开始尝试大部头小说时,她写的就是《摩登红楼梦》,全书共分五个章节,尽管情节不连贯,但遣词造句的功力已十分了得。

张爱玲在大学期间很努力,她对西方文化、西方历史和文学的了解是在这三年打下的底子,她的人生观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厚积才能薄发,张爱玲这只蛰伏地底的蝉,在气候土壤适宜的上海要一鸣惊人了。

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张爱玲敲开了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家的大门,她拿了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来毛遂自荐。周瘦鹃这位哀情小说作家在张爱玲告辞后,就在灯下细细拜读。一边读,一边击节,他为作者遣词造句的老练,洞察人情世故的深刻与冷漠而惊叹不已。于是《沉香屑》很快在周瘦鹃主办的《紫罗兰》上发表。

张爱玲的“两炉香”立即引起了文坛的一片惊叹,随后《心经》、《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连环套》等相继问世。短短一年,张爱玲就像天妇散花般将自己的小说、散文撒遍了上海文坛,年仅23岁的她自此成了文坛的风云人物。

身为名门之后,加之自身才华横溢,所以张爱玲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尽管她在作品里描写世俗的人生,但她一直是一个远离世俗的观戏者,永远与现实、与迷她爱她的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张爱玲最经典的打扮是在旗袍外面罩一件夹袄。据说有人曾经问过张爱玲何以这样打扮,她回答说:“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一个人假如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这就是张爱玲实际与功利的个人哲学。

虽然张爱玲孤高自傲,但她也是女人,少女情怀总是诗,加之她的家庭并没有给她多少温暖,所以张爱玲需要一个疼爱、呵护她的男人。人生阅历丰富,深谙女人心理的胡兰成此时出现,填补了张爱玲心灵上爱情的空缺,两人的一段旷世羁恋由此拉开序幕。可是张爱玲毕竟还是生活在人间,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她和胡兰成的关系是不容于世俗的,胡兰成在他们相遇时已经有妻子。张爱玲虽然我行我素惯了,但爱情是具有排他性的,所以她不可能不在意,况且胡兰成风流成性,时不时地惹上一段风流韵事。心高气傲的张爱玲开始能够勉强一笑置之,但最终还是不能避免二人的悲剧结局。

1955年张爱玲去了美国,在那里遇到了第二任丈夫赖雅。赖雅是她在文艺营认识的剧作家,她喜欢赖雅的才华与学问,于是这两个异国情人结合在了一起。10年后,赖雅去世。张爱玲的最后一次爱情火焰就此燃烧殆尽。

从1972年以后,张爱玲深居简出,埋首研究她钟情了一辈子的《红楼梦》。1995年9月,她在睡梦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没有人知道她的离去,她的尸体几天后才被人发现。许多人可能觉得张爱玲死得很可怜,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设定的,她要的就是没有一朵花、没有一滴眼泪送她退场。

张爱玲——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传奇落幕了。她死得寂寞,但洗尽铅华,她并不排斥寂寞,只有她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这个孤独的女子造就了文坛上至今为止最华丽的文字,赢得了数以万计近乎喧嚣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