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会浪漫的女人美到老
984300000006

第6章 浪漫的国度,谁人不识君 (2)

第二章 浪漫的国度,谁人不识君 (2)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读林徽因的诗,犹如随她一起漫步在细雨云间,那种悠然的感觉,就像在仰俯之间听到花开的声音,诗意而含蓄。其实,林徽因对新诗的兴趣与徐志摩有关。

绝大多数女人终生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要保持永久的吸引力,然而外在的东西很容易改变,也易退色,只有才情丰富,善于品味和创造生活的女人,才会永远有吸引力。林徽因被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气,更在于她自身散发出的灵动的唯美气质。

林徽因这个美丽的女子,温和如一湖水,沉静如一黛山。气质、美貌、知识集于一身,更为主要的是,她不但参与了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而且改造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献。不管是作为作家,还是在建筑家方面的才华,都足以让她穿越岁月的长河,熠熠闪亮。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似乎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几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姿容秀丽,笑起来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她从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纤弱,似一株婷婷的嫩柳,纤细柔美。无论是在同学中,还是在家里众多的姊妹中,她都是最受喜爱的一个。

1920年初夏,林长民去欧洲访问考察一年半,他决定带女儿一起去。这一段在国外的时间让林徽因大长见识,她在这里汲取了大量文学和建筑学的知识,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林徽因在东西方双重文化的滋养下长大。四书五经、诗词曲赋与拜伦、雪莱、莎士比亚、济慈、狄金森一起滋养着她的心灵,东西方文化在她的血液里水乳交融地流淌。正是林徽因身上独有的灵动气质,深深吸引了此时在欧洲求学的徐志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就此陷入对年仅16岁的林徽因的爱慕之中。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还登台演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在其中扮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给文艺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以后,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泰戈尔来华访问,文学界在天坛草坪上举行欢迎会,英语非常流利的林徽因成了泰戈尔的翻译。当时媒体纷纷报道:“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虽然欣赏徐志摩的才情,但在1928年春,林徽因还是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结了婚。相似的出身教养和文化背景使得这对趣味相投的夫妻默契而幸福。

1930~1945年,致力于建筑事业的林徽因夫妇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将近200多处古建筑物,比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识,并得以完善的保护。

不过,对于这样一名才情并茂的女子,上天似乎充满了妒意。1955年4月1日,纠缠已久的病魔终于夺走了这位奇女子的生命。

人们怀念林徽因,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卓越的建筑大师,也是因为她身上所具有的建筑之外的灵秀和飘逸。她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女子,徐志摩称她为“唯一灵魂之伴侣”,为了她而终生未娶的金岳霖称她为“人间四月天”。 因为她的存在,让这世间多了一位集才气、美貌、傲岸于一身的女人。

三毛:我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三毛

你读过三毛的作品吗?也许在她的字里行间,你能够找到自己心灵最渴望的东西。《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所有故事发生的时候都毫无预兆,只不过一刹那就成了永恒。

1991年1月4日清晨,台湾荣民总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座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一个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

那是三毛,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医院,3日才开刀完成手术。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报道了这个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三毛走了,蝴蝶已飞过沧海,白鸽已横渡斜阳。

“爸爸,我不要这个字!”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小小的女孩嘟着小嘴指着自己的名字“陈懋平”三个字中间的那个“懋”说。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于重庆,“懋”是家谱上属于她的排行。那会儿战火连年,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太平安康,于是给了女儿“平”字。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可是无论如何都学不会那个“懋”字。于是,每次写名字,调皮的她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去掉,叫自己“陈平”。没有办法,父亲只好怜爱地摇摇头投降。她给自己取名字那年,才三岁。

时光飞逝,1967年,当年的那个毛头小孩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喜欢将自己瀑布般的头发梳成两个黑油油的大辫子。

“我最喜欢做印第安人。”她笑着说,露出参差但很可爱的牙齿。

为了梦中的那棵橄榄树,她只身远赴西班牙。三年时间里,三毛先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书院,后来进入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1973年,因未婚夫猝死,三毛哀痛之余来到西班牙。峰回路转,没想到在这里,她竟邂逅了苦恋她6年的荷西,于是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留下了这对有情人公证结婚的身影。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西属撒哈拉是其中一部分,占地26.6万平方公里。这片仅有7万人的大漠,终年乏雨,黄沙漫漫,深沉而犷伟。这位年轻的中国女孩,跋涉万里关山来到这里,艰苦的生活和特别的经历酝酿了她无边的思绪,一一在纸上铺陈开来,化为《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等作品。令人惋惜的是,1979年9月30日,荷西溺水身亡,于是悲痛的三毛回来了,带着满身风尘。

直到1991年1月4日去世,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三毛踏遍万水千山,足迹遍及半个地球,德国、波兰、捷克、丹麦都有她的身影。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千千万万的人在她的作品中涤荡了自己的心灵。

白驹过隙,斯人已去,留下的是永远无法磨灭的身影和魅力。在那片遥远的天边,我们似乎又听到了那个三岁小女孩奶声奶气的声音:“爸爸,你看我的名字现在多好。”小女孩得意扬扬地指着去掉“懋”字的“陈平”说。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三毛的父亲陈嗣庆说。

20世纪80年代,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于是,《联合报》赞助她前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三毛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4年,因健康关系,三毛辞职,生活重心变为写作和演讲。直到1990年,三毛开始从事剧本写作,完成了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从马德里到撒哈拉,从中国台湾到丹麦,一路走来,三毛一直用淡然而执著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用她的笔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最后,我们用作家司马中原的一段话来作为她的结尾: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

赵雅芝:岁月流逝,美丽却如影随行

美丽就是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

——赵雅芝

有人说女人的美丽是有时间限制的,可是当年看《新白娘子传奇》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赵雅芝却依然那么美丽,岁月留给她的似乎只有空谷幽兰般的淡定优雅和花中牡丹般的雍容华贵。表面的美丽并不是真正的美丽,只有时时不忘充实自己的内在品质,才会让美丽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夺目。

今天,她动人的微笑、低调的作风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她更深层次的美丽。一个女人在岁月与镜头里不断修正自己,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不会被时光遗忘的优雅与美丽。

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形容赵雅芝最适合不过,香港无线电视台曾有人这样评价赵雅芝:“她的美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导演也说过:“赵雅芝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赵雅芝的美,在香港无线以美貌出名的女明星评选中,她名列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