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986000000009

第9章 品茗中外名作的神韵 (1)

现实主义先河《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你脑海里浮现这几句感伤的诗句时,或许你也会想到它的出处——《诗经》。

《诗经》也称为“诗”或“诗三百”。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总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它开创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诗经》以四言诗为主,采用“赋、比、兴”手法,据说当时《诗经》中的诗,都是能够配乐歌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即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共160篇,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王风、魏风、秦风、豳风等,也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

“雅”即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即宗庙祭祀时歌功颂德的舞曲歌辞。《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中的内容相当丰富,它几乎涵盖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如同周朝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窥见了早已消逝的周朝,清楚地看见贵人的奢靡,贫民与奴隶生活的艰辛,还有美丽的爱情,残酷的征战,盛大的祭祀活动……

浪漫主义滥觞《楚辞》

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于远离郢都的地方,他眷顾楚国,心系怀王,每次心烦意乱时,便吟诗发泄心中愤懑。那一首首哀婉的诗歌无不是他忧国忧民的心声。后人把他吟出的诗与后人模仿的诗合集——《楚辞》。

如果说《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先河,那么《楚辞》则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滥觞。

“楚辞”本来是泛指楚地的民歌,后来专指战国时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又由宋玉等汉代诗人继续创作。西汉末,刘向辑录选编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书名为《楚辞》。

《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而形成的。《楚辞》中大量引用楚地方言词汇,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篇章宏阔、句式参差错落、感情奔放、文采华美、想象力极其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乐府双璧之一《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它不仅仅是一首长诗,而且还是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

《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一对男女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这场悲剧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善良、美丽、聪明而又勤劳的女性,她同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之间感情真挚、融洽。但即使如此,焦仲卿的母亲却始终对她不满意,并且还逼着自己的儿子将她休掉。焦仲卿迫于母命,婉言劝说刘兰芝暂时先回娘家,并且在送她走时立下誓言,彼此永远不会辜负对方。

但没料到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她那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后赶过来,重申盟誓,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决心以殉情来反抗现实对爱情和婚姻的压迫。就在太守迎亲的那天,刘兰芝毅然“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得知兰芝死讯,也“自挂东南枝”,最终夫妻二人双双殉情而死。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当时封建礼教、家长统治的控诉与反抗。

小说合集“三言二拍”

明代时,人们为了打发空闲时间,争相去看一些短篇白话小说。那时候人们迷恋小说的程度与现在孩子们喜欢动画片的程度颇为相似。当时,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可数得上“三言二拍”了!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小说集的合称。“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总共收录198篇小说。宋元话本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其余为明代话本和文人的拟作,但都是经过冯梦龙和凌蒙初整理、润色后而入编的,整部书时代气息相当浓厚。这些作品都以明代的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市井细民为主要角色,主要描写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例如,家庭变故、爱情悲喜、恩怨纠葛等。因此被称为“世情小说”。作品通过对这些市井百姓“杂碎事”的描绘,来反映他们的价值取向,表现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着力表现了卖油郎对爱情和美好婚姻的热烈追求,在他身上体现出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BT2]科举场上的众生相——《儒林外史》

在古代,人们改变自身命运和生活的道路很窄,除了科考,几乎再没有别的路可走。因此在那个时代,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但也因为这个原因,使科举场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怪人”。吴敬梓在屡次落第后,突然发现了周围的这些“怪人”,于是他来了灵感,大笔一挥,铸就了一部《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以冷峻犀利的笔触、白描写实的手法和流畅诙谐的白话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头戴方巾、口诵圣贤之书的儒生的故事。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非常注重结合现实因素,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社会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如范进、荀玫因为地位发生了变化而性格前后不同,匡超人由一个朴实的青年变为寡廉鲜耻的假文人,都充分暴露了科举制度对于人性的残害。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如严监生临死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伸着两根指头迟迟不肯咽气,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的形象。

《儒林外史》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清代讽刺小说的扛鼎之作。它不仅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还开创了近世谴责小说的先河。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所谓的“志人小说”,通俗地讲,也就是那些写历史人物发生的一些趣闻趣事的小说,和那些幽默小故事书比较相似。这类书因为极具消遣性,历来颇受人们喜爱。但志人小说中最有名的还数南北朝的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每门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篇幅长短不一,有的数行即尽,也有的是三言两语。书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趣事逸闻。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书通过这些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该书还保存了社会、思想、文学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

明代有《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这四大奇书。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围绕“官逼民反”这个总的主题展开故事,共记有梁山好汉108人,每个人物故事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语言具有强烈的口语化特征,极富表现力。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因此人们有“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的俗语,并不是说这两部书不好,而是说他们的感染力太强了,甚至使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去模仿书中那些英雄人物的言行,在情感上,受到他们的潜移默化。

《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作者把这些好汉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根据其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胆量、武艺、胸怀、气概、精神、性格,同时,在突出他们英雄的共性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把他们的那些个性写出来。

《水浒传》在思想上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写出了起义英雄强烈的抗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写出了这场起义从单打独斗到联合起来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揭示了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有这样一部书,它能把我们带到三国时代的古战场,目睹一幕幕悲壮的战争场面,亲历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孙权等英雄的一生悲欢,倾听历史大江滚滚东去……这部书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演义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历史进程。

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豪强,他们彼此为了重新划分利益范围而争战不息。经过连年争夺,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刘备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从而占据四川全境;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81州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此后,这三个国家之间开始了争夺战,最终司马氏夺取魏国大权,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蜀汉,后亡东吴,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

《三国演义》为我们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它秉承了民间“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以蜀汉为全书中心,以蜀汉和曹魏的兴衰为主线。它把刘备塑造为圣君的典范、仁政的化身,而把曹操塑造成奸雄的典型、残暴的化身。这种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汉民族对元代民族压迫的抵抗情绪和对历史上汉族政权的向往之情。除了刘备与曹操外,《三国演义》还着力塑造了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物。其中,以诸葛亮着墨最多,把他塑造成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在艺术构思上,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但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战略战术、权利争斗、智慧哲理,在今天,它对人们的生活仍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神话小说《西游记》

唐朝高僧玄奘如果知道后人吴承恩将他写入了《西游记》,并且还给他安置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他肯定会含笑九泉了!

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自幼聪慧过人,但早年仕途颇不得意。晚年时,他绝意仕途,将平生除暴安良、济世匡时的理想寄托在写书上,最终写就了闻名中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