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我愿意生活在这三个朝代
986800000006

第6章 崛起前夕的暗潮 (3)

第一篇 第二章崛起前夕的暗潮 (3)

黄老之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汉景帝时在理论上趋于成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作出了理论上的总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儒、墨、法、名、明阳各家,说长论短,互有褒贬,唯独对道家推崇备至,似无缺憾。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提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到汉景帝时候,朝中上下基本上都信奉黄老,即使有人崇尚儒术,也不敢多言。一来是因为从汉建立开始到景帝治国方略一直遵循的是黄老无为之术,二来当时的皇太后窦漪房承文帝遗志也好黄老。汉景帝和窦姓宗族迫于皇太后的威严都得研读黄老之术,所以基本上没有人敢违逆皇上和太后的意思行有为之术。不识时务的辕固生当年就曾经被窦太后捉弄,起因就是因为辕固生对《老子》有所微词。

这种崇尚黄老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不过汉武帝刘彻可不想做无为而治的皇帝,而是要做大有为之君。当然儒学一抬头便遭到了太皇太后窦漪房的反对,再整个建元时期,儒学都受压抑,在艰难中挣扎。武帝识时务,所以建元新政失败后,他非常低调。在窦太后驾崩之后,汉武帝才向“贤良文学”之士发布了“策问”: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天人之道何以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汉书?董仲舒传》)

一连串的问题,其实归纳起来就三个:政治信仰问题;伦理(或道德)信仰问题;政治施为问题。汉武帝所表述的这些问题,就是要让人们对政权的存在有一个信仰,他希望可以找到社会持续安定和谐的终极办法,这是施行大有为政治的思想基础。

这一策问,董仲舒开始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得汉武帝赏识,这就是所谓“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第一策董仲舒畅言时事,纵论古今。他认为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这种理论为武帝所接受。第二策在意识形态上调合孔老,而归宗儒本。董仲舒认为无为与有为皆有其历史合理性。汉代承秦遗制,弊病太多,非行有为不可。他这一番话指出了汉朝再升平的表象之下,掩盖着的社会危机。无为放任之术,使得汉朝诸侯骄恣,豪强坐大,割据势力业已形成;再加上四夷侵犯,强敌匈奴也再崛起,所以汉朝确实是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第三策提出了褒贬不一争议不断的论断:“天不变,道亦不变”和“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这三策连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建议基本上都被武帝所接受,西汉皇朝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之后,总结历史经验选定了儒学,这对其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此汉朝抛弃了黄老无为之术,而尊儒术,施行大有为之政,儒运开始宏昌,汉朝从思想上武装了自己,帝国伟业从根本上开始蓬勃。

和亲是为社稷解忧愁

唐代诗人戎昱有诗叹曰:“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不过,这也为汉朝赢得了时间,于是才有后来的彻底翻身。其实,每个朝代的和亲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以美人示弱,用红颜换来短暂的和平;一是以和亲修好,将其作为政治筹码,均衡异域力量;一是以赐婚宣威,彰显上邦恩泽。

汉初的和亲便是第一种情况。大臣娄敬鉴于白登之围时美人计的效用,向便向高祖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刘邦之后的皇帝,也不得不将汉族女儿拱手送与蛮邦并陪送丰厚的嫁资,如此,匈奴必然慕汉钱财而立汉公主为阏氏,公主生子必为太子,接替单于,汉朝即可以血脉之亲维系边境安宁。然而,汉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匈奴或大或小的南下侵扰并未停止。

在汉匈相持之际,武帝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自然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西域周边国家的态度就变得重要了起来,强大的乌孙国便是其中之一。到此,江都公主细君便轻摇漫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乌孙地处西域,距汉地遥远,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敦煌一带,汉文帝时,才来到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一带从事游牧。起初乌孙曾依附于匈奴,后来逐渐强盛,于是远离匈奴,保持中立。其间匈奴也曾攻击乌孙,但未能胜利。

乌孙乃西域大国,地广人众,兵力强大,国内物产丰富。西汉若与乌孙缔结友好,一则可以彻底制服匈奴,二则有利于西汉势力的向西发展。因此,汉武帝采纳张骞“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的建议,应乌孙的请婚要求,将宗室女细君嫁于乌孙昆弥猎骄靡。

细君到达之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体弱多病,思乡情郁,几年之后,从乌孙俗,改嫁给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的细君抑郁而终。之后,又一位肩负社稷使命的公主走进了乌孙,即公主解忧。琵琶幽怨,社稷解忧,边塞之上,不仅有着将士的枯骨,也有着女儿的血泪。解忧与细君不同,一直诏书,解忧慷慨赴西,少了几分琵琶哀怨,怨有何用,多了几许巾帼豪情,为国解忧。

解忧与细君一样,与匈奴公主共事乌孙昆弥岑陬,最初在争夺丈夫、争夺国王的较量中解忧处境堪忧,但之后昆弥的病逝成为了解忧的转机。岑陬因其子年幼,故让自己的堂弟翁归靡暂代王位,从旧俗,翁归靡娶了匈奴公主和解忧公主为左右夫人。或许是适应了乌孙的生活,或许是与翁归靡情意相投,在翁归靡在位的数十年间,汉朝与乌孙关系融洽,与匈奴日渐疏离。解忧先后生下三个王子:元贵靡、万年、大乐以及两位公主:弟史和素光,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

在此期间,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一时,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汉交好。解忧的长子元贵靡被立为乌孙王储;西域小国莎车在国王去世无人即位的情况下,决定迎接解忧的次子万年为国王,看重的就是万年一半的汉家血统;龟兹国王降宾几经努力求得解忧长女弟史为妻,深以作了汉家的外孙女婿为荣。汉朝的和亲政策终于在解忧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色的女外交家、女政治家,即解忧身畔聪慧博识的侍女冯嫽。解忧和亲乌孙后,冯嫽嫁于乌孙显赫的右将军为妻,因其才华出众,被乌孙上层乃至西域各国贵族尊称为“冯夫人”。她不仅陪伴着解忧度过了在异国他乡的漫长岁月,与解忧在宫廷内外互为犄角之势,相互扶持,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以使节的身份斡旋于西域诸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为大汉王朝化解了种种边境危机。

历史总是风云变幻,解忧在翁归靡死后,为了保住自己苦心经营的和亲成果,再嫁政治斗争中取胜的岑陬长子狂王泥靡,也就是当年匈奴公主所生之子。随后,解忧利用泥靡与其同母异父兄弟乌就屠的矛盾发动了政变,乌就屠趁乱企图借助母家匈奴的力量与汉朝决裂,冯嫽再一次利用自己卓越的才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剖析时势,言明利害,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说服了乌就屠,使其安于“小昆弥”的名号。到此,解忧的长子元贵靡终于成为乌孙的大昆弥。

然而,若干年过后,解忧的长子和幼子相继病故,乌孙国内的势力大多归附了乌就屠,加之汉朝已不复汉武盛世的强盛,解忧的黄金时代也随之消逝。年迈的公主在经历了西域无尽的暴风骤雨后,返回了汉朝,长眠于自己的乡土之上。

而之后最耐人寻味的是昭君出塞,发生在公元前33年,此时汉朝已经把匈奴打得体无完肤了,为什么还要和亲?这就要说到当时的背景。原来是匈奴的贵族们争夺权力,几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其中的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力量的失衡使他决心跟汉朝和好,来谋求帮助。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元帝时候派兵帮助呼韩邪单于杀死郅支单于后,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元帝允许。汉盛匈奴弱,昭君的这次出塞就和细君、解忧有所不同,她也是主动选择去匈奴,为国家的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主动出塞的昭君,还是一缕香魂返故乡的细君,还是还有苦心维系和亲大业的解忧,还有毕生献于异域的冯嫽,她们用自己的孤寂成全了君王的长策。公主琵琶,弹的是个人的幽怨,解的是社稷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