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不是教你诈
986900000019

第19章 信息博弈,只愿君心似我心 (2)

第七章 信息博弈,只愿君心似我心 (2)

郑仲费力不讨好,最后稀里糊涂地把命都给丢了。可能是秦桧坏事干得太多了,整天都在算计别人,所以也担心自己被算计,一条地毯也能看出门路来。秦桧的褊狭之心我们当然不必学,恐怕想学也学不来,但他做事的慎密思路还是有必要借鉴的。防患于未然,就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把存在的隐患消除掉。所谓隐患其实就是信息,按图索骥,从小事情里看出大问题。

相传,商纣王一时心血来潮,制作了一双象牙筷子,宰相箕子看到后,觉得很恐惧,认为使用象牙筷,就一定不会再用陶制器皿来盛带汁的肉,就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有了玉杯和象筷,就一定不会用来盛豆类食品,就一定要想吃耗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就一定不穿粗布短衣而住茅屋,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上高台大室。按照这个方式推算下去,那么普天下的东西也不够他享受了,这个时候,离亡国就不远了。

后人评论说,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事物的苗头,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箕子见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就恐惧了,知道普天下的东西都不能满足商纣王的贪欲。果然,没过几年,纣王的要求就从筷子上升到了美女,为了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不惜戏弄诸侯,最后连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商朝灭亡了,箕子的话应验了。

不要对危险信息视而不见,一个错误的苗头一旦成为错误的结果,想后悔都来不及了。如果可以遏制事情恶化当然是最好的,因为此时投入的成本是最低的。即使暂时不采取措施,抱有侥幸的希望,也不能放弃出现最坏结果时必要的应对措施,以免情况急转直下,应对不及而导致血本无归。

博弈法则:

周易里有句爻辞是“履寒霜,坚冰至”,意思是,脚踏到冷霜的时候,就要“一叶知秋”,按照自然法则预料冬天不远了,就该开始小心危险的到来,为冬天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做好准备。

学会保密,多言的舌头是隐秘的杀手

智瑶是春秋末期晋国的执政者,是三家分晋前的一个过渡性人物。当时,智瑶号为智伯,与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共同执掌晋国政权,而智伯与赵襄子之间宿怨颇深。

智伯合韩康子之众将赵襄子围困于晋阳,进攻一年未能破城。后来,智伯引晋水灌晋阳,晋阳危在旦夕。当时,智伯巡行看水势,魏桓子和韩康子与他同车前往。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消灭一支大军啊!”魏桓子此时触了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汾水可以淹灌魏桓子的都邑安邑,洚水可以淹灌韩康子的都邑平阳。

视察水势之后,智伯的族人智过对智伯说:“韩、魏必定会叛我们!”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智过回答说:“我是从今天的事情上知道的。我们领导韩、魏一起攻赵,而赵亡,必祸及韩、魏。现在约定了胜赵后要三分其地,但在降赵已经指日可待的时候,他二人看着水流却忧虑重重,没有一点儿欢喜的表情,这不是要反叛还是什么呢?”

智伯本是个贪利愚鲁、少智寡谋的人,他听了智过的话后,第二天就把这些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他二人说:“这是有人进谗言,为赵氏游说,让您怀疑我们而松懈对赵的攻伐。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放弃朝夕间即可分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难不可成的事情吗?”在二人的请求下,智伯与他们设誓定盟,欢饮而散。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出来后,智过进去见智伯说:“大王怎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智过回答说:“我见他们看到我时脸色凝重,急速离去,这是他们知道我已得知他们实情的缘故。”

水淹晋阳后,赵襄子危极无路,于是派家臣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私会韩、魏二人,成功说服二人联合攻智伯,并约定晚上杀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军队。

三家联合反智时,智伯仍蒙在鼓里。赵襄子在夜里派出军卒杀死智伯守堤之吏,决开河堤,反使晋水冲向智伯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正面攻击智军。智军为水所淹,已乱作一团,韩、魏二家又从两边夹击。赵襄子杀死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并把智伯的头颅漆后用作饮酒的器皿。

智伯合兵困围赵氏,虽然存在很多隐患,但最终还是形成了必胜的优势,只要他稍微谨慎行事,眼前的胜利是指日可待的。但在关键的时候,他却犯了致命的错误:在晋水灌晋阳时,忘乎所以地提出用水可以灭军这一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日后两家反叛也就成了必然。

《周易》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强调的是守密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而你说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

1825年,李列耶夫领导了一场自由分子发动的叛乱。兵败后,被沙皇尼古拉一世叛处缓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把绞刑架的绳索挣断了。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情况被认为是天意赦免。李列耶夫站起身来,确信自己安全了,向着人群大喊:“俄国人连制造绳索也不会,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一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了这一信息。尼古拉一世本来已经签署了赦免令,但听到他说的这些话就改变了决定。沙皇说:“让我们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吧。”于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就这样,倒霉的李列耶夫因为多说了一句话而白搭了一条命。当他被再次牢牢地绑在绞刑架上时,一定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从嘴里扯出来。

为此,在现实中,我们一定要控制说话的冲动。“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话一旦说出口就无法收回。时刻控制自己的言语,特别是伤害别人的话、讥讽别人的话千万不要说,否则,付出的代价会远远超过得到的满足。

博弈法则:

在博弈中,任何信息的效用都有赖于其独享性,如果一个信息被充分共享的话,它的优势和效用就会降低或消失。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密,不让对手获得任何可能识破我方策略的信息,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

隐藏自己,摸清对手的底细

城濮之战,晋国公子重耳退避三舍后,大败楚成王。战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便是楚穆王。几年后,楚穆王暴病而死,他的儿子旅即位,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晋国会盟诸侯,订了盟约,威胁着楚国的安全。楚国的大臣们想与晋国决战,但是,新即位的楚庄王却无动于衷。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无赦!”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大夫伍举不甘心亡国,进见楚王,楚庄王正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说道:“我既不看歌舞,也不想喝酒,我是来请大王帮我猜谜的。”楚庄王无精打采地说:“我以为大夫来陪我喝酒的呢,那就说说看吧。”伍举说:“楚国京城里有一只大鸟,羽毛华丽,姿态尊贵,但是三年来不飞也不叫,老百姓都让我问问您这是一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以为楚庄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并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苏从,苏从也很振奋。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这只大鸟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喝酒、欣赏歌舞。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极了!”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早晚是要灭亡的,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我的话说完了,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握着苏从的手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他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

楚庄王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武举和苏从惊奇地发现,三年来楚庄王酒是没少喝了,但从来没醉过,他一直在细心地观察着朝政,对政事了如指掌。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率兵灭了庸国;第六年,战败了宋国;第八年,又战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的戎族。楚庄王还在周朝的边界上阅军示威,吓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

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楚庄王用这三年以强示弱,观察朝臣,积蓄力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的示弱策略是一种信息上的博弈,初临天下,对信息的把握还不全面,如果贸然行动,就会使自己暴露于对手面前,很容易处于被动地位,胜算自然会减少。相反,这种情况下,隐藏自己的真正意图和实力,在情势允许的范围内,先不要急于行动,待把各方信息尽可能全面把握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避重就轻,选择优势策略,是必要而又明智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把自己的魄力和行动力展示出来,从博弈论的优势策略来分析,这是不明智的。面临一种新的环境,博弈双方互不了解,都处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的状态下,这个时候首先出招很容易暴露自己缺点,让对手摸清自己的底牌,在随后的策略中陷于被动。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让对手先出牌,找到对手的软肋是当务之急。

博弈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