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对联选萃: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
翁同龢(1830-1904)先生曾有这样一幅墨迹:
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
这是一副陶渊明诗句集联。
上联“骞翮qiān hé思远翥zhù”,陶诗原句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这两句的大意是——志向很远大,四海都放不下;总想着展开翅膀,翱翔于高天之上。这里“骞”意为“高举”,“翮”意为“(鸟类的)翅膀”,“翥”意为“高飞”。
下联“拥褐曝前轩”,出自陶诗《咏贫士》,全诗如下: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大家看这一首诗,写的就是一个穷得叮当响、断炊绝粮的读书人,穿着粗布衣服,靠在栏杆上晒太阳。
整体看这一联,“骞翮思远翥,拥褐曝前轩”,上联讲远大的志向,下联说清贫的生活,正如王勃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仔细品味“拥褐曝前轩”这一句,尤其“拥”、“曝”这两个动词,笔力非常饱满——俺日子过得是清苦,但俺生就一身傲骨,绝不趋炎附势、倚门而笑,绝不蝇营狗苟、随波逐流~
由这一句“拥褐曝前轩”,不免使人联想到一个问题——《史记》中,为什么将《伯夷叔齐列传》作为列传的首篇呢?纯粹是因为时间在前吗?太史公这样做,有没有别的深意?
我们且看《伯夷叔齐列传》中的一段: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我们看这一段,为什么有的人作恶多端,却能长享富贵?为什么有的人品行高洁,却落得穷困而亡?
再往下追问——我们是因为有善报、才做善事吗?
恐怕不是吧!——善就应该是我们的底线,为了坚守这个底线,什么样的结果都该无所畏惧。
太史公这里讲“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是太史公真的“惑”了吗?
恐怕不是吧!——太史公应该是想用这样的疑问,启发一代代的后人去做灵魂拷问……
可能有人会说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朝取代商朝,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这样做,不是在拖历史的后腿吗?不是螳臂挡车吗?不是太迂腐了吗?
恐怕不是吧!——他们两人坚守的“道义”或可商榷,但他们让后世景仰的,正是这个坚守本身!
人嘛!总得有一些坚守、才可称其为“人”吧。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