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11)
840842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11)

走读生日记走读生日记2023-07-27 19:17:530

一个不论怎样有思想有见解的人,都难免存在局限。

这是我在读计有功这本书的同时,也在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带给我的感触。木心,时不时在他的文字中袒露他的狂妄,我确实并不是特别反感(反感的话早就不读了),却也不以为然。

木心遭受的苦难(如果算的话),我没有遭受过。没法共情。我只是赞同他的文字,他表达的方式。他的狂妄并没有影响他言语中的克制。这一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关于阅读木心这本书的随手记:

喜欢的人,像一座远远的山|阅读木心(4)

好了。

继续把阅读计有功《唐诗纪事》的随手记录分享在这。

这首写木兰花的诗,是李商隐年轻时即兴之作,却仍然显示出他非同一般的才华。用心品味这首诗,越品越有深意,品着品着却又回到文字表面上来,然后又感觉到另外一重意蕴,如此周而复始,余味无穷。一首好诗,大略如此。

李商隐的才华决定了他的诗歌不可能走寻常路,因为不走寻常路,自然就不容易落入窠臼中去。阅读他的诗歌,找不到一首陈腔滥调,可谓字字珠玉。

这首诗,他同样独辟蹊径,从送别的木兰舟,点出木兰花的来处,让一朵花开出了令人惊艳的诗意。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却又如此贴切合情合理合乎心意。没有才华,实在难以有此洞见和笔力。

自以为掌握了很多“知识”,实际上太多“知识”都是“无根”状态,说白了就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状态。很多时候,并不能把一个“知识点”条分缕析简洁精当的表达清楚。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熟知的这句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我在很多年前就会背诵这句诗,也大概能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只是,我并不了解这句诗的来龙去脉,甚至都不知道作者是谁。

在《唐诗纪事》中读到这句诗,才知道原来诗歌背景如此,作者名谁。心中有点羞惭,却也因为又了解了一句诗的来源去处多少有点欣喜。人,终归逃不脱矛盾二字。

这让我想起昨晚与会洲兄弟和六哥云小酌时候关于“正史”与“野史”的争论。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直接暴露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又一次现场直播。

自己感觉对“正史”与“野史”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实际上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根本就是自以为是。假如真正透彻理解了“正史”与“野史”的概念发轫以及演化,自然可以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不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归结到前文所说的“无根”“一知半解”上去。

不扎实,自以为是,只能“徒增笑耳”。恐怕这也是谨言慎行的意义所在。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连帅,有史料记载是曾官至宰相的于頔。关于于頔,堪称一代传奇人物,请自行查阅了解。

崔郊遇到姑姑家的婢女算不上幸运,他遇到于頔才是真正的幸运。

一首送给婢女的诗,不仅把几个唐朝人关联起来,更把一段佳话流传千年,可见文字的神奇力量。

Ps:同为唐朝人,同样名字,孟郊就没有崔郊的好运气。

连续五六天的连夜雨终于停了,把阴了两三天的衣服挂到窗外去晾上,想必这些衣服也有“终于透了口气”的感觉。继续读计有功《唐诗纪事》,就读到了李敬方这首劝酒的小诗,写的很有味道,不次于任何一首可以拿来细品的唐诗。

不向花前醉,花应解笑人。只忧连夜雨,又过一年春。

此处,计有功只记录了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另有版本,此诗后边还有四句:

日日无穷事,区区有限身。若非杯酒里,何以寄天真。

借酒消愁固然是喝酒的目的之一,借酒抒情也同样是喝酒的乐趣之一。这首诗更可以看作是李敬方借酒抒情之作。

诗的核心调子在我看来就是李白“月下独酌”的调子: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不过,李白也好,李敬方也好,他们并不是消极厌世躺平摆烂及时行乐,而是感慨人生苦短时光易逝。

这一点,恐怕是每一个人都会心生惆怅的原因,尤其在春天这个季节。

之所以对这首小诗有所感触,是觉得这首诗恰如其分的应景。在连续五六天日夜雨绵绵的黄昏,每每与会洲、六哥诸兄弟云小酌之际,多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奈何词不达意,无法像李白、李敬方一样用绝美的诗歌来一抒胸臆。可是,还是要尽力把这些情绪记录下来。

早起锻炼,一路芬芳。

梅花、紫叶李早已开过,茶花正在从盛放走向尾声,高大的泡桐树,也已进入快速落花期,而路旁湖边的海棠、樱花正在怒放……

每一朵花都是提醒,时间正在悄无声息的远去。该喝就喝一杯,明天不一定还有机会。

李白和李敬方的“酒”诗,恐怕更多的也是同样的潜台词。

有时候,通过一个人来认识另外一个人,往往比直接认识这个人来得靠谱。不论生前,还是死后,一个人很难在真正熟悉他的人面前作假。当然,这也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看人识人的能力。说白了,不过是一句俗话: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鳖做亲家。

我之前根本不了解费冠卿。看到这个名字,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那个丐帮败类全冠清。

你看,汉语的有趣之处太多,这种同音不同字的名字,如果不是落实在纸面上,光听声音,谁能精准的分辨?

杜荀鹤给了我记录这段文字的契机。

在晚唐,杜荀鹤堪称后世诗歌爱好者避不开的一位传奇诗人。关于他的生平,请自行查阅了解。

说起杜荀鹤,我最喜欢他写过的一首小诗,诗的名字叫《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写的是一棵松树苗,潜台词是内心的抱负。难免的,有抱怨和吐槽的成分蕴含其中。

这并不影响一首绝好诗歌本身的力量。读这首小诗,会让自己安静下来,会让自己平和下来,充满蓄势待发的信心,也坦然接受时光的侵蚀。相信,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

读一读杜荀鹤在费冠卿墓前写的这首诗,也会让自己感动之余,充满前行的动力。

关于《唐诗纪事》▼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1)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2)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3)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4)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5)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6)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7)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8)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9)

一个宋朝人,对唐朝诗人的记录(10)

开哥微信

2023年3月27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