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说说武山县的来历
840902

说说武山县的来历

让快乐伴你一生让快乐伴你一生2023-07-27 19:50:470

武山县因县城南有武城山而得名。

秦汉时期,县境大部属豲道,洛门镇以东属冀县。东汉中平五年(188年),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址设今县城西15公里 新兴川(今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置中陶县,故址在今鸳鸯镇附近。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国先后争占,历时百余年。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中陶并入新兴,隶渭州广宁郡。隋开皇十年(590),新兴并入陇西县,隶陇西郡。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县境沦于吐蕃,历时78年。咸通七年(866年)收复,属陇右道渭州。五代时期,县域为羁縻地(授予归附的吐蕃族居住),历53年。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在今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凤路秦州。熙宁五年(1072年),以古渭寨地(今陇西)建通远军,宁远寨属通远军。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升宁远寨为宁远县,属巩昌路巩州。金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宁远陷金。泰和七年(1207年)又降为宁远寨,属临洮路通远军。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国太宗六年(1234),宋蒙联军灭金,宁远寨归属蒙古汗国。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复置宁远县,隶属巩昌路巩州。明、清沿袭宁远县制,属巩昌府,县域包括现有地域和马坞、新寺两镇。清代末年,马坞划归岷县。

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决定更名武山县,属渭川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废道,设渭川行政区,不久即撤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天水行政督察区,辖武山等15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改甘肃第四行政督察区,武山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县西边境骆家沟、骆家镇、牟家窑、川口下、川口岘、何家坡、淡家沟、蔡家坪、黄家里、伍家山、瓦窑下、柳树沟、石板上、铨庄下、单道下、丁家咀上、桦林河17村及插入漳县的王家坪、爷池下、新咀里3村划归漳县,漳县插入武山境内的徐家门划归武山。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漳县孙家门划归武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调整武山、甘谷石庙儿附近的插花飞地。由石庙儿沿洮天公路至张家山堡东西棱线至贾家沟,东属甘谷县,西属武山县;由石庙儿起,沿洮天公路顺李家坪左侧山梁至管家沟东下,北折高家山堡直到甄家山一线,东属甘谷,西属武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武山县名,属甘肃省天水分区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4月,属天水区。1953年,县东边界划出米家庄归甘谷县,划甘谷县属管家沟、台子上、吴庄、多家湾、张家沟、彭家坡5村归武山县。县西边界划出当中岭、徐家门、李家河、赵家坪、东家屲、景家屲、宋家沟9村归漳县。1955年2月,属天水专区。1969年10月,属天水地区。1958年4月、12月漳县、甘谷两县先后并入武山,县境总面积达5368平方公里。1961年12月,三县分置,恢复原武山县域。1985年7月,属天水市。

水帘洞地处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班峡谷之中,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因洞窟前面雨季水线垂空,形成晶莹飞帘,故名“水帘洞”。区内以石窟艺术和丹峡奇峰为主体,面积约20平方公里,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组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文化底蕴深厚,水帘洞石窟群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七寺五台之规模,现保存有历代窟龛69个、塑像160余尊、浮雕42幅801平方米、壁画2440.3平方米,文物建筑8座361.4平方米、仿古建筑8座,舍利塔12座、题刻碑记27方21平方米、文物树2棵、无头干尸1具,其它文物60余件。其中拉梢寺大佛堪称世界第一大摩崖浮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对于研究我国北朝晚期佛教文化发展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景区地质地貌独特,所处的鲁班峡,旧称木林峡,属壮年期丹霞地貌,石林形状各异,有“莲花山”、“一线天”等自然景观,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祈福胜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