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一座桥挽救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43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开车从昆明一路往西,过了禄丰楚雄走不远就是大理,而从大理再往西南方向走,高速公路过了保山,迎面就是怒江——如今的高速公路不必翻山越岭,直接用桥梁隧道,比之过去的公路要省下不少时间。
◇ 前往惠通桥的路上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 前往惠通桥的路上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而过了怒江之后,下高速穿过一个服务区,走不多远,平直的柏油路渐渐变成在山间河谷蜿蜒穿行绕来绕去的样子,一边是怒江峡谷,另一边是崇山峻岭,倘若两辆大卡车在这里交汇,都非常困难——如今这条路是山间村寨人们外出的必经之路,山间芒果树上的收成都要靠这条路运到外面。
◇ 滇缅公路示意图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在八十多年前,这条路有另一个名字,叫滇缅公路,维系着中国抗战的物资供应,就是靠这条细细的红线。之所以要走老滇缅路,乃是为了看怒江上的一座桥,这座桥名叫惠通桥,它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桥决定了抗战的命运。
◇ 真实的抗战,是你们想的那样么?
当然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已经很少了。
大体来讲,相当多的人对抗战的理解,大约停留在“八百里外打死一个鬼子”,“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横店战役的阶段,主角可以各种扮酷耍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你所知,这并不是事实。比这个稍微接近一点事实的,大约会觉得抗战的转折点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或者“把意大利炮拉过来的那一刻”,好歹承认了中国其实打得非常艰苦。
◇ 在当时一支部队能有一门75mm火炮也算是精锐了
但光是艰苦不够,中国在抗战的头几年,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撑待变”,上海丢了,武汉丢了,广州丢了,眼看大半河山沦丧,那也要咬牙撑下去,因为如果不出意外,日本愈发侵略,肯定会触动英美各国在远东的利益,到时候中国就不再是孤军奋战了,而唯有英美的介入之后,抗战才能有胜利的希望——问题是在当时,谁知道要撑多久呢?
当然,对于这样的现状,有些人是不承认的,在他们看来,就算抗战艰苦,但既然有精妙理论在握,无论是否有英美的援助,无论日军推进到哪里,中国的胜利都是历史的必然,按照他们的想法,“ 小日本当时人少,并且资源消耗很快,并且中国有大量的山地,河流,大范围的纵深可以迂回去打消耗战,也就是持久战。”
◇ 历史没有“必然”这么一说的
换句话说,只要有游击队,一直撑下去,中国赢得胜利乃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观点等效同义表达,大概就是“同志们,八年抗战还有最后一年了,大家一定要坚持啊!”
然而事实就是当年的抗战,有那么几次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最危险的那一次,就发生在惠通桥上,时间是1944年5月5日,那一天,中国无比接近在抗战中战败,而各种阴差阳错之下,这座桥被炸断,才拯救了抗战中的中国,换句话说,就在那一天,中国距离亡国的命运,是真真切切地擦肩而过了。
◇ 滇缅路和惠通桥
怒江上的桥梁古已有之,明朝末年,这里就已经有了铁链锁桥,而清朝的时候此桥几经翻修,成了从保山过怒江到龙陵腾冲的必由之路。只不过当时的桥梁只能走人,想让汽车过去是不行的。
◇ 图为1935年《图画申报特刊》刊登的惠通桥全景
◇ 梁金山 (1882~1977) ,云南保山人,爱国华侨。早年到缅甸做工,办银厂。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捐资修建惠通桥。抗日战争时期捐款支持抗战、任缅甸华侨公会会长。
到了1930年代,华侨梁金山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二百多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如此一来,汽车便可通行无虞。
也就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抗战爆发,国府看到日军兵锋凌厉,而抗战必然是长期化的过程,必须未雨绸缪,早早地建设陆路对外交通的联络,于是就有了滇缅公路,这条路可以说是云南各族父老乡亲们用手给抠出来的,用鲜血和生命给建筑出来的。
◇ 惠通桥一旁的路牌(为现代复原)
怒江西岸,距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有个地方叫“老虎嘴”,那就是当年滇缅公路的遗迹,此处地势艰险,怒江和悬崖之间只有一线距离,容不下卡车通过,那就只能在岩石上凿出一个豁口来了。
◇ 滇缅公路上的“老虎嘴”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就这样,老虎嘴成了抗战的救命嘴,而在这条公路上,惠通桥是跨越怒江的唯一通道,几年间维系抗战的救命物资源源不断从这座桥上通过,支援着前线的抗战,所以说这是“救命桥”也不为过——当然,对于运输卡车而言,这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即使在现在,滇缅公路故道经过了加宽和铺设沥青,还是有很多上下坡和急弯,在这里开车也唯有老司机可以胜任,遑论抗战之时呢。
惠通桥和滇缅路在当时成了抗战国府“苦撑待变”的物资基础,此所谓“苦撑待变”,绝非轻飘飘的四个字,乃是一种现实判断下的绝大牺牲。要之,中国仅凭自己的力量,绝无可能战胜日本,抗战胜利之唯一希望,乃是在于侵华急迫,而威胁到英美利益,到那个时候,英美哪怕再不想跟日本起冲突,也不得不加入对日的战争,这就是抗战胜利的可能了。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英美对日宣战,看上去,国府苦撑待变终于等到了曙光,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几乎亡国的灾难。
◇ 亡国危局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英美在东南亚地区的部队被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败仗连连。缅甸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是日军重要的打击对象,拿下这里,向西可以进攻印度,那可是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向东北方向,则可以完全切断滇缅公路,并且沿着滇缅公路进入中国内陆。
◇ 日军对缅甸、印度洋的进攻路线
对日军来说,这等于在中国开辟了第二战场,之前日军从东向西打,打到武汉之后再想往西困难重重,如今如果有机会直接占领昆明,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就会完全丧失,到了那个时候,国府没有外援,也丧失了回旋的余地,也就只好认输,这不仅会改写抗战的历史,也会改写二战的历史,如果国府投降了,中国战场的日军就可以被释放出来,并且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就可以大大加速,届时英美如果要反攻日本,困难会大很多。
日本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的军队走小路和丛林,出现在英国军队后方,迅速地占领了毛淡棉和仰光,威胁着缅甸北部。英国军队在日军的打击之下溃不成军,而缅甸北部一旦失守,不但中国对外交通完全断绝,日军也可以从这里一路进犯云南,直插抗战后方,所以国府组织了远征军出国作战,无论如何要杜绝这种可能。
◇ 远征军撤退路线,日军进攻路线
只是这缅北地区就那么几个交通枢纽,日军通过迂回穿插完全占领了这些地方,远征军顿时陷入绝境。虽然在缅甸,远征军作战不可谓不英勇,甚至也取得了几次胜利,比如仁安羌大捷,但是终究只能撤退——好点的,如孙立人部,撤到了印度,更多的部队一头扎入了缅北的野人山,受尽折磨,死伤惨重。
◇ 正准备渡河的远征军将士,这些年轻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永远留在了撤退的路上
◇ 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至此,再也没有什么力量阻止日本军队占领缅北。5月2日,日军第56师团的先遣队占领畹町,次日日军占领遮放芒市,4日占领龙陵,距离惠通桥已经近在咫尺。
当时滇缅公路上有两座桥位置非常重要,一座是怒江上的惠通桥,一座是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日军前进太快,国府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之后,有过一次争论,惠通桥已经守不住了,干脆退守澜沧江一线,但这个决议被否决,澜沧江比之怒江,两岸可以过河的地方很多,实在算不得什么天险,如果真要是据险而守,能做的只能是守怒江。
换句话说,如果惠通桥落入日军手中,他们就可以轻松地在云南横冲直撞,把坦克开进昆明,到时候中国的灭亡绝不是说着玩的,因此,这座桥绝不容有失。
所以国府当即命令工兵营开到惠通桥,埋设炸药,随时准备炸桥。而宪兵队也接管了惠通桥指挥交通,严阵以待。
◇ 一个卡车司机引发的炸桥
此时,大量的难民也朝着惠通桥涌去,而日军的便衣突击部队,也都混在这些难民当中,准备兵不血刃拿下这座桥。他们几乎要成功了,5月5日,日军便衣队已经距离惠通桥不到一百米,还有资料说已经有几十人过了河,就准备悄无声息地夺桥了。
此时,一辆大卡车准备逆行过桥,车主姓何,仗着上面有人,准备不服从宪兵调遣,把车开过去,结果起了争执。有记录说当时宪兵鸣枪示警,还有的记录更生动些,宪兵不允许卡车过桥,而何车主的卡车在掉头时跟其他物资运送车辆发生碰撞,堵塞了这座桥的交通。宪兵队营长张祖武见状即刻命令把卡车推到江里,何车主自然不从,于是张队长命令以妨碍公务罪把他枪决,同时为了震慑过桥的百姓,宪兵对空鸣枪示警。
◇ 惠通桥之战场景复原图(事实上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日军)
◇ 张祖武,湖南长沙东乡长塘人,黄埔6期工兵科毕业。1941年春在滇越前线的屏边县炸毁日本军机立功,升为上校。后来编入中国远征军,任独立工兵第二十四营营长。
就是这些枪声让日本突击队不淡定了,他们认定是自己的行踪暴露,于是队长下令全军突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桥梁的控制权。然而对日本人来说,他们暴露的太早了,也许只是早了半个小时,全军突击令下达之后,虽然他们快速地接近桥梁,但这还是给张营长充足的时间,断然下令引爆桥梁。即使西岸还有很多难民和物资没来得及过桥,但自己得到命令,危急时刻炸断这座桥,此当时也。
于是惠通桥就这样被炸断了,日本的夺桥队员功亏一篑,他们距离直捣中国抗战大后方,只差不到半小时的时间,而在1942年5月5日那一天,中国距离亡国,也只差不到半小时。
◇ 炸断惠通桥的场景复原图
但惠通桥炸断,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危机解除,在这之后,日本人还是不死心,怒江东边的中国军队还没有站住脚跟,他们派出士兵乘着竹筏渡江,试图占据桥头堡,并搭建浮桥。
就在这时,驻扎昆明的美国航空志愿队,也就是飞虎队,派出飞机不停地轰炸日军,他们让自己的战斗机挂上炸弹,往日军的浮桥构件和公路车队里扔,炸弹扔完了就用机枪扫射,几天之内,日军被飞机压制在怒江西岸动弹不得,而就在这几天过后,中国大部队完全在怒江东岸构筑了阵地,日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中国的抗战前途,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完全保住。
往后两年的时间,中日两军隔着怒江对峙,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描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日本人唱军歌,而炮灰团的迷龙唱二人转——你要让我来呀,谁不愿意来呀,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呀......
◇ 后续
惠通桥被炸,虽然拯救了中国抗战,但也意味着中国对外的海陆交通完全断绝,只能依靠驼峰航线来运输物资,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而驼峰航线上,C47飞机每次的运力每次2.1吨,代价巨大,物资供应也不能满足抗战前线,所以重修惠通桥,重开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军队反攻的重点目标。
◇ 中国航空公司C-47运输机在驼峰航线上
1944年,中国远征军渡过怒江,重修惠通桥,并在付出了非常重大的牺牲之后,拔掉了滇缅公路上日军的要塞松山,拿下了怒江西岸的腾冲,龙陵,滇缅公路恢复通车,抗战也在不久之后赢得了胜利。
◇ 恢复通车的惠通桥
如今的惠通桥已经不是1942年的老样子,后来它几经重修,再往后,在它下游不到一公路的地方建造了红旗桥,惠通桥也就关闭了。如今,过怒江的桥梁非常多,从保山到腾冲龙陵方向的高速路上,过怒江的大桥两分钟就走完了。如果不是运芒果的车子,或者专程来看惠通桥的人,大概是不会绕山路专程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去看一个在地图上都显示“未开放”的桥梁,虽然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这惠通桥跟抗战的许多历史一样,也在慢慢地被人忘掉。
其实,大家忘掉惠通桥,也都可以理解,除了某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这座桥展示的是历史的偶然性,一辆卡车,一个司机,一个营长,一队日本突击兵,在某年月日就决定了抗战的前途。
这么说,多少让很多看上去宏大正确的口号非常可笑。在很多人心目中,历史就是必然发生的,即使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也要拼命地往必然性上去找理由,唯其如此,自己才能心安于现状,然而历史的很多偶然性的节点就在那里,不论看与不看,惠通桥就是这样的地个地方,而承认和记住这样的人事物,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罢。
◇ 今天的惠通桥 图由三喵先生提供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