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取它?
843933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取它?

扫地僧一一扫地僧一一2023-08-09 16:46:400

引子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愿意花钱去购买情绪价值,因为人们都需要令人愉悦的生活体验。

而在众多的“情绪价值”中,有一种是最昂贵的,那就是“控制感”。

那种别人对你唯命是从的感觉,非常爽。

这就是权力的体验。

我们喜欢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里都有权力的欲望。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老板还是社畜,你希望的都是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控制。

不过买来的体验终究是短暂的,想获得真正的权力,还得靠自己脚踏实地地去争取。

那么一个人要怎样才能获得权力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不过一开始咱得先搞清楚权力是个什么东西。

权力从何而来

如果我问你国王和士兵谁的权力大,你会觉得我是个白痴。但如果是下面这种情况呢:

假设一个手无寸铁的国王和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突然被扔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不会被外人知晓。

在这样的局面下,国王还拥有权力吗?

这个问题会让人觉得有些纠结,一方面国王相对士兵拥有压倒性的权力似乎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因为这里没有其他人,所以士兵就算不听国王的话国王也拿他没办法。

所以权力这个东西有时候看起来坚如磐石,有时候又显得虚无缥缈,那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权力可以理解为暴力的延伸。

因为权力的控制带有强迫性,所以人们很容易把这种力量跟暴力联系起来。

那么这个理解对吗?

有一定的合理性。

比如说在很多历史案例里,一个人如果开创国家成为国王,一般是建立在他用暴力手段消灭了其他对手的基础上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恐惧于他的暴力威慑,从此对他唯命是从,于是权力便由此产生。

只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刚才提到的那个“荒漠中的国王”就算是完犊子了。

因为如果权力只来源于暴力,那么他此时能不能控制得住眼前这个士兵就跟他头顶上的王冠毫无关系了,而完全取决于他打不打得过这个士兵。

这个结论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对,而且即使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也并非每个王者都是项羽那样的暴力大神,宝座上还同样坐着刘邦这样的街溜子。

所以仅用暴力来解释权力肯定是不完善的,我们身边的某个同事突然平步青云,肯定不是因为他偷偷练习了散打。

既然权力并非完全来源于暴力,那还能来源于什么呢?

在中世纪的欧洲,除了王权以外,还有一种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力,那就是神权。

整天在教堂里祷告的神父们并非什么以一当百的战神,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得到了官方支持,但并没有和王权平起平坐的地位。

然后等到西罗马帝国在五世纪被蛮族打秃后,就发生了一件事:

当时手无寸铁的主教成功跟蛮族首领进行了斡旋,避免了罗马城被袭击,从此教会也就成为了罗马的保护者。

后来教宗凭此地位在六世纪坚持领导罗马人抵抗伦巴第人(日耳曼的一支)的入侵,由此成为了罗马及其周边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再往后到了八世纪,教宗与法兰克王国结成同盟,赶走了伦巴第人并获取了大量收复的土地,至此教皇国建立。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神权崛起的开端就是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打秃的时候,大杀四方的蛮族居然愿意跟一个武力值为0的教会斡旋。

教会何德何能?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教会虽然手无寸铁,但却实实在在地控制着罗马人。

罗马帝国早在三世纪就开始走向衰落,在这个大背景下,教会组织的扩张成功弥补了中央权威收缩带来的社会权力空白。

而罗马人之所以愿意接受教会管理,并非因为教会能打,而是因为宗教信仰。

无论是为了避免“神的惩罚”还是想获得“神的庇佑”,听教会的就对了。

等蛮族杀过来时,教会已经成为帝国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我们如果站在那些蛮族大佬的角度上去观察这个局面,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待在教堂里的神职人员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罗马人却像被洗脑了一样对他们唯命是从。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轻易把这些人惹毛,要不然谁知道他们会命令罗马人干出什么来。

于是就有了双方的斡旋。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了:

权力到底是个啥?

权力的本质是一个观念。

无论是国王的武力威慑还是教会的宗教传播,他们最终的效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起了这么一个观念:

服从我,利大于弊。

别人脑中的观念,就是你手中的权力。

明白了权力是什么东西,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获取它。

权力=职位?

我们在筹划未来发展战略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要“脚踏实地”,反对搞“空中阁楼”式的计划。

所谓“脚踏实地”其实就是要有基本盘的概念,就好像古代争夺天下的将军都会先打造一个自己的子弟兵集团一样。

你要在职场发展,基本盘就是你的技能或者你的核心人脉圈;你要创业,基本盘就是你的核心业务和创业团队。

先把基本盘打造好了,再考虑其他的规划,这就是脚踏实地。

获取权力也是如此。

那么获取权力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基本盘呢?

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会是职位。

在人们的印象中,权力和职位是直接挂钩的。无论你是在什么组织里,只要获得了职位,就会获得相应的权力。

其实我们能有这样的印象,要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秩序的和平年代。在这里人们天然的愿意遵守规则,普遍认为遵守规则利大于弊。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权力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大多数人都遵纪守法”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大背景。

这个大背景一方面让权力的博弈变得非常温柔,另一方面也干扰了大家的认知,让我们容易把很多事情当成是理所当然的。

就比如说想当然的认为职位即权力。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符合这个认知的现象,比如说同样是一个级别的管理者,有的人可以呼风唤雨,有的人却连自己的下属都指挥不动。

这是因为职位所代表的只是一个规则上的共识,而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利益上的共识,它比职位要灵活得多。

职位可以说是权力的重要资源,获得了职位就获得了现成的规则共识,享受到了前人的积累。

但如果你把权力的基本盘完全寄托在职位上面,就很可能会遭到社会的毒打。

这是因为靠规则形成的共识是暂时的,如果没有利益共识的支撑,任何规则都会最终沦为海市蜃楼。

说到底,权力是一种操控预期的艺术。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就有这么一段经典台词:任何总需要在言语中强调自己是国王的国王,都算不上真正的王者。(Any man who must say I am the king is no true king.)

既然职位并非万能,那么我们在获取权力的大路上到底应该打造什么样的基本盘呢?

这就取决于你选择哪条道路了。

暴力之路

上文说过,暴力是权力的来源之一,“服从你利大于弊”这个观念,确实可以通过暴力威慑的方式植入到别人心中。

它在实践中偏向于扩大“弊”的一面,以“不服就增加损失”的预期来实现对方的臣服。

这条道路的基本盘,就是你的精锐暴力团队。比如说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就有一支强大的私人武装。

不过现在不是古代,我们也不是生活在某个混乱的国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拉起一支队伍来建立暴力威慑”的情节只存在于幻想中。

在一个正常的现代国家里,暴力是被高度垄断的资源。如果你在社会中肆意施展自己的暴力,会遭到国家机器的严惩。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获得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国家体系,获得国家机器的赋能。

因为这条道路的权力来自于自上而下的赋能,所以它的基本盘并非你自己的战斗力,而是你和上级的关系。

当然了,现代国家的暴力更多的是一种公权力,它早已被规则化了,我们作为守法公民,在这样的体系里发挥空间是有限的。

不过这条路子也不是说完全没用。

现实中凶巴巴的态度确实能获得不少额外的控制力。不过这类优势很难做大,稍微升点级就可能要吃牢饭了。

说到底,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力之路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在现代国家中,长期依靠暴力威慑来维持自身权力的案例往往只存在于家庭这类相对封闭的小型组织里。

协作之路

通过协作的方式来获取权力是现代社会中更普遍的方式。

不过“协作”这个词听起来不是在强调一个相互平等的地位吗?为什么会和权力扯上关系呢?

这是因为即使在平等协作的过程中,你也依然可以在别人的脑子里植入“服从你利大于弊”的观念。

具体要怎么做到呢?

首先,上文提到的职位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职位终究只是代表了纸面上的权限,并不代表你会实际采取的行动。

权力的形势是动态的,如果你在获得职位后没有去用实际行动维持其他人对“服从你”的利弊预期,那么其他人很快就会把你“看透”。

所谓“看透”就是意识到“听你的没啥好处”,甚至“不听你的也没啥损失”。

于是你会看见属下各种阳奉阴违、指挥不动,这就是权力被架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摸鱼都算是轻的,不偷偷给你使坏就不错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跑去借助上级的力量来压制自己的下属,那么你实际上已经失去权力了。因为这等于是在告诉整个系统你没啥用,之后你的上级也会开始不待见你。

所以职位并非基本盘,建立和维持别人心里的利弊预期还得靠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来的口碑。

有了口碑,就算你暂时没有职位,也一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力。

这个口碑并不是“你的能力如何如何优秀”,而是“跟着你有肉吃”。

这里面又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你能搞到肉”,第二是“你愿意分享肉”。

所谓“能搞到肉”就是指能解决具体的问题。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权力,一定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无论是帮助家人、朋友、还是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问题”不是指那些日常工作中的普通问题,而是指较为棘手且少见的难题。

事实上即使你是贵胄之后,如果不能解决在你这个阶层里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等待你的也是权力的稀释和衰落。

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迅速发现问题的关键节点并搞清楚解决步骤和所需资源的能力。

按照需求去有效调动资源的能力。

关键时候的决断力,即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结起来就是主动担责,积极交际,果断决策。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人,身上会自然散发出领袖气质,这才是你的基本盘。

无论在哪个圈子里,如果你总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在这个圈子里建立起“我能搞到肉”的预期,权力的获取也就完成了第一步。

当一个人“搞到肉”后,接下来决定他能不能更进一步的,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分享肉”了。

具体来说,就是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挣来的功劳与领导分享,把利益与团队分享。

独吞利益会让你更舒服,独吞功劳会让你看起来更接近目标职位,但只有懂得分享,才会让你获得真正的权力。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轿子是需要大家一起抬的。

所以即使大家的背景和努力程度都差不多,在往上爬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大的区别。

有的人越爬瓶颈越明显,有的人则越爬道路越宽广,往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PUA之路

除了暴力和协作外,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权力获取方式:PUA。

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通过对他人的精神压制来实现情感控制,后来该词被广泛用于形容“洗脑”这个动作。

之前无论是暴力之路还是协作之路,我们都是通过影响别人的利弊权衡来植入“服从我利大于弊”的观念。

而且PUA就比较牛逼了,它干脆跳过利弊权衡的过程,直接告诉你“服从我就是对的”。

这个套路听起来很沙雕,因为这看起来像是在把别人当傻子。

但实际上这个套路在现实中很常见。

比如说古代封建社会用君权神授的故事告诉平民维护君主王权是对的;印度用轮回 种姓制度告诉平民维护贵族特权是对的;好莱坞大片用美国大兵拯救世界的剧情告诉世人维护美国霸权是对的等等。

其实都是这个套路。

权力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所以这个套路虽然看上去有些无厘头,但在理论上又完全正确。

因为无论你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取权力,最终的效果都是改变对方的观念,你要能直接洗脑那也是你的本事。

所以在现实中大规模地去改变人们的观念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事情。

比如说中国后来也拍出了受到大量观众欢迎的“中国人拯救世界”的电影,结果很快就遭到很多亲美人士的记恨,即使这些电影的内容跟美国没有太大关系。

看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就是个电影而已嘛,至于吗?

现在你们知道了,还真至于,因为影响人们的观念等于动摇权力的根基。

当然了,普通人手中没有高效的宣传机器,不可能进行这样的操作。如果一个普通人想通过PUA的方式来获得权力,一般只会在一些小型组织里奏效。

比如说小公司、小团体、自己家里...诸如此类。

那么一般都有什么样的PUA模式呢?大致有以下几种:

通过塑造共同的危机或敌人,植入“只有服从我才能幸免于难”的观念。

通过画一个不切实际的大饼,植入“只要服从我就能获取重大收益”的观念。

通过反复贬低对方,植入“你毫无价值,除了服从我以外没有别的出路”的观念。

PUA之路的优点是成本低,你不需要为了建立暴力威慑或解决问题去投入实际成本,只需要一张嘴就搞定了。

但也有缺点,靠这个套路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缺乏实际的反制能力,别人只要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你的“权力堡垒”很快就会崩溃。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周围,是不是有人在用这种方式控制你。如果有的话,那么不用害怕,他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反制能力。

在你通过各种方法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基本盘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权力扩张的问题了。

权力的扩张

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根据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的一项研究表明,受智力水平的约束,一个人能够维持的稳定社交人数上限是150人。

其中最核心的圈子是3-5人,较为重要的圈子是12-15人,能够经常保持联系的圈子是30-40人,能够稳定联系的圈子最多是150人。

注意,这里谈论的是人脑的处理能力,而不是指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人数。

现在的通信技术已经可以让你轻松地和成千上万人进行信息交流,但是你能和他们进行信息交流不代表你能处理和他们的关系。

也是说无论你拥有多强悍的领袖气质,能够长期稳定控制的人数也不过一百多人。

这样的影响力显然撑不起社会中的大规模协作,比如说沃尔玛公司的总员工数量有230万人。

那么假设你是这家公司的老板,要怎么实现对公司的控制呢?

此时你就不能只靠自己一个人了,即使算上和自己深度绑定的小团体也不够,还得建立起一个权力体系才行。

这个体系表现在现实中就是一套官僚系统。

个人基本盘的规模不会太大,权力体系的作用就是给你的权力基本盘加上杠杆。

其实任何事业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总结为“基本盘 杠杆”模式。

权力的杠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幻术”。它的作用是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影响力幻境”,让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一种“会被老板影响到”的幻觉。

很多基层员工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没跟大老板说过一句话甚至见过一面,但他们始终都相信这个大佬可以影响自己的命运。

具体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依靠多个管理层级互相接力,把老板的权力传导下去。

简单是简单了,但也存在一个问题:

你既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控制所有人,那你怎么保证所有人都会真的服从于你呢?

说到底,“你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只是一个幻象。如果大量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共同反对你,这个幻象就会原形毕露。

在这种情况下你将不得不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作出妥协。

所以建立权力体系不仅仅是把官僚系统搭建起来那么简单,它还要依仗三个看不见的因素:

猜疑链;

利益平衡;

信息差。

关于猜疑链:

人与人之间的猜疑链客观存在,这导致人们很难放下猜忌进行亲密无间的合作;而另一方面,公司对全体员工的赏罚是一个公开的规则。

抛开偷鸡摸狗的行为不谈,对于员工来说,他面对公司的规则有两种选择:

要么老老实实拥护这个规则,获得确定的收益;

要么和同事联手反对这个规则,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条款。

但因为猜疑链的存在,你无法百分之百保证不会被同伴出卖,再加上人们厌恶风险的本性,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遵守公开的规则,即使有些条款不那么令人满意。

反过来说,一个领导者如果想收获属下的忠心,关键不在于反复做思想教育,而在于建立稳定的奖惩预期。

有这个稳定的预期在,属下的忠诚度就有了一个底线,就算有人想掀桌子,也很难轻易动摇整个队伍。

关于利益平衡:

对于高层领导者来说,系统里不能出现过分强大的团体,最好是大家互相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样他们就都需要过来抱自己的大腿。

但同时这些团体的矛盾也不能大到爆发内讧的程度,毕竟公司还要正常运营。

满足这些条件,系统就进入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长期稳定的利益平衡状态会驯化体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使得他们会自觉维护当前的权力结构,成为系统稳定的巨大助力。

这个助力大到一定程度后,甚至不需要老板下场,整个系统也能正常运转。

那么对于一个高层领导来说,在平衡利益这个事情上有什么大的基本原则吗?

十五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提到过这么一个观点:

王权是民众与贵族间无法和解的结果。

这是啥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出现国王这个“职业”,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民众与贵族的矛盾无法调和,所以大家都需要一个角色站出来平衡双方的利益。

当然了,马基雅维利的理论是基于古代西方的社会现实形成的。

中世纪的欧洲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国家的土地都分封给了各个贵族,封地上的平民并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封地的领主。

尽管如此,这个观点仍然很有参考意义,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看,高层管理者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平衡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的利益。

因为权力需要自上而下的传导,所以要依靠中层去管理基层;

同时又因为基层的要求比较容易满足,所以又可以拉拢基层去制衡中层。

这就是大老板们最基本的打法。

关于信息差:

人与人博弈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信息差。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将在博弈中占据优势。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信息差可以归纳成这么几条:

我知道的比你多;

我知道你知道什么;

你不知道我知道什么。

在博弈中利用信息差可以精确打击对手的弱点,也可以制造出让对手陷入混乱状态的意外事件。

只要对手越懵逼,你就越主动。

即使在和平环境下,信息差的存在也会让信息匮乏的一方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利弊处境,他们为了保险起见会倾向于选择服从信息占优的一方。

而权力的游戏正是大量人类博弈的集合。所以高端玩家从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信息和想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府”。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高层领导者想保持对属下的优势,就需要掌握比他们更多的信息。

理论上这并非难事,因为老板可以制定信息传播的规则,让中间管理层对信息进行隔离和过滤。

所以现实中一个公司里级别越低的员工能接触到的信息就越少。

然而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陷: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高高在上的老板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获取远超下属的大量信息,但他不是机器,他实际上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老板们就需要中层管理者来帮他处理信息。

于是公司里的中间管理层就成为了一个信息处理中枢。

这个模式一方面保持了高层对基层的信息优势,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高层的工作强度。

看似很完美,但隐患也显而易见:

中层管理者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并不会完全按照公司和老板的需求来处理信息,而是会把个人利益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删掉对自己不利的,夸大对自己有利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老板在现实中未必是全公司掌握信息最多的那个人。

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后,到底有多少能送到老板面前,谁也不知道。

美国的社会中甚至流行着这么一句谚语:企业里最后一个知道企业要倒闭的就是董事长。

所以老板总会想着去测试一下这个“过滤层”的可靠性。

他们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绕过中间管理层,建立一条直接和基层或外界沟通的信息管道,以弥补中间管理层带来的信息差。

如果你们公司的老板在很认真的做这件事,那至少说明他很有进取心。

只是无论老板们怎么努力,随着时间的增长,扩张后的权力逐渐遭到稀释仍然是无法避免的结果。

权力的稀释

正如前文所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获取权力的常规办法是“解决问题”。

你能解决的问题越多,手中的权力就越大。

虽然理论上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但现实中至少要到中层管理者的级别,才可能拥有足够的资源去解决较大的问题。

所以老板虽然可以拉拢基层制衡中层,但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中层管理者去解决。

这里面总会有能力特别强的人,而这个人解决的问题越多,在他身边聚集起来的权力也就越多。最终会形成这么一种局面:

老板的问题都要靠他来解决,基层前途都要靠他来给予。于是这个人就成为了权力体系中一个事实上的核心节点。

这样的得力干将多了,公司就会发展得非常好,但同时老板的权力也会被稀释。

另外现代社会发达的通信技术也导致基层员工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再局限于上级传达。在员工获得大量信息后,信息差的效果就会被削弱,所以基层员工也越来越不好控制。

现在中层管理者分走了你的权力,基层员工还不怎么听你的话,这就比较尴尬了。

老板们如果想维持权力不被稀释,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永远是公司里那个最强的“难题终结者”。

二是打压能力强的下属,限制他们的发挥,避免过多的权力聚集到他们身上。

第一个办法难度比较大,第二个办法又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反噬。

所以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创业者在公司做大做强后就放弃对权力的追求,直接拿钱退休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它自己的周期。权力体系也不例外,它会经历崛起、扩张、固化、动摇、重组等过程。

作为普通人,我们往往很讨厌“固化”这个词,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但如果我们从宏观一点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固化”其实只是整个系统周期的一个阶段。它不会永远存在,甚至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如果你对本单位所处的阶段不满意,大可积蓄力量等待变盘。另外市场上也存在大量处于不同阶段的公司,所以你也可以直接跳槽,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

真正关键的,还是个人的发展策略。

如果你要在权力之路上攀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主动揽活,不过这不是叫你去主动承担更多的日常工作,而是在单位出现一些突发问题时,你主动请缨去解决。

等你用个人能力挣到一定的资源奖励后,还要把这些资源低调地用在三个方面:

向上级交投名状;

在系统里交更多的朋友;

购买更多的信息。

这里面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两个字:坚持。

权力之路孤独而漫长,很多努力不会马上见效,它需要长期的布局和隐忍,把延迟享受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利用权力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些小优势,比如说:

强势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行事风格,往往可以促使你身边的人被你牵着鼻子走;

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可以让别人更愿意听从你的安排;

用可调动的资源在一个关系网里建起稳定的奖惩机制,就会有人自愿拥护你的地位。

结 语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如果一个国王和一个士兵被扔到信息隔绝的荒漠,这个时候谁更有权力呢?

国王的拳头没有士兵硬,他想要维持权力,只能寄希望于协作之路或者PUA之路。

而协作之路能奏效的前提,是存在一个“他们能回到王国”的预期。

在这个前提下,就看国王之前积攒的口碑和个人魅力了。

他只要不是臭名昭著,那么凭借其国王的身份,此时只需要一句口头承诺就能让对方相信“服从他利大于弊”,进而获得权力。

但如果这个国王是出了名的不讲信用和喜欢欺压下属,那么他此时就无法取信于士兵,更谈不上影响士兵的观念、控制士兵的行为了。

至于PUA之路,这完全看运气。

因为精神控制并不是一个能普遍奏效的方法,它对有些人好使,对有些人不好使。

所以一个PUA大佬在施展精神控制大法时,往往已经事先筛选过他的目标人群。至于这个例子中的士兵是什么类型,国王只能听天由命。

如果你觉得权力之路实在是过于复杂艰辛,自己难以攀爬,其实也不用着急。因为控制别人虽然很难,但不被别人控制则没那么难。

在现代社会把暴力高度垄断和规则化后,普通人被暴力胁迫的概率已经变得很小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自己不去追求个人利益的迅速增长,就没什么人能真正控制得了你。

因为无论对方再怎么树立“利大于弊”的预期,老子只要压根不追求利益增长,坚持有事付现谢绝画饼的原则,他就拿我没办法。

全文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