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两个美男子,以及他们的八卦
生而为人,谁不愿意追八卦呢?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争端,而无伤大雅的争端发酵起来,也就有了所谓的“八卦故事”。
“八卦”里的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八卦”发生的时间,可以是任何时代。所以,即便是“八卦”这个词还仅仅代表卦象的唐朝,即便在很有文化的诗人之间,也可以产生八卦故事。
唐朝初年,有两个仪表堂堂的帅哥,他们本身还是舅甥关系,因为一首诗,产生了一段八卦故事。
清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
这个八卦故事里,有生死与杀戮,有人性和道德,有诗词及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变成一团乱麻。但越是混乱,世人对它的兴趣,却变得越大。同时,事情的真相,也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事实与真相,对吃瓜群众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对故事的主人公而言——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也许非常重要。
壹
相信很多人都猜到了,这段故事里的主人公,分别就是唐初诗人宋之问以及刘希夷。
此二人身上,具备了八卦故事,想要成为“爆点”的所有元素。
首先,此二人都具备一副好皮囊。
《唐才子书》上说,宋之问“伟貌辩给”(身材魁梧,能言善辩);而据说是他外甥的刘希夷,“美姿容,好谈笑。”
两人都极其有文才,而且,有相当的知名度。
某次,朝廷举办“赛诗会”。武则天看完左史东方先生写的诗,觉得相当不错,头脑一热就把奖品锦袍一件颁发给了他。
过了一会,宋之问把诗献上,武后看完赞叹不已,竟叫人把东方的锦袍要回来,转而赏赐给宋之问。
时人将宋的诗文称呼为“良金美玉”,潜台词就是,简直没有不能用的地方。
清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
刘希夷的诗歌,相对而言没有宋之问的流行。但是,“非不能也,乃不欲也。”他故意依据古调写诗,体势与时代不合,也就不被时代重视。
但这不意味着他不出名。刘希夷约25岁登进士第,在必须要规规矩矩写文章的地方,他因为优美的文辞,而收获一片赞誉。
刘希夷在生活上很洒脱,饮美酒、写闺情诗。能言善辩的他,一定会成为很多女子心中的梦中情人。
还有,宋之问以及刘希夷,他们的家世都非常不错。
宋之问的父亲,有勇力,工诗文,善书法,官至右骁卫郎将。取得功名利禄之后,晚年的他,拜名医孙思邈为师,选择成为一名隐士。
刘希夷的身份是一个谜。但即便不考虑他与宋之问的关系,刘希夷二十五岁就能考取进士,说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的家境应该不会太坏。
最后一点,宋之问的人品,本来就很卑污。
他先是献媚于武则天的嬖臣二张兄弟。后来,“二张”被诛杀,他也被贬官,宋之问从岭南逃回洛阳,以卖友求荣的方式(告发好友行刺武三思),他终于获得迁擢。
除了在路线的选择上摇摆不定、趋炎附势,宋之问的一生简直都是污点。据说,他还在考功任上时,收受贿赂,大发官财。
所以,在宋之问的身上,再加一条罪状又何妨,似乎也无关紧要。
而且还是舅舅欺负外甥,文坛老宿欺负新星的那种,这样的“头条新闻”,谁会不愿意看呢?
贰
据说某日,刘希夷苦思冥想,想出来两句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刚写完这两句诗,恰好被舅舅宋之问看到,“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但刘希夷并没有同意。
气急败坏的宋之问,一不做二不休,竟然用土袋闷杀了外甥。
这就是大唐那个著名的头条新闻“宋之问杀外甥事件”。
本着追本溯源的原则,我们不妨深入考据一番,这件事最早是谁记录的,它是不是谣言,以及,此事件是怎么传播的。
“宋之问杀外甥事件”,最早的记录者名叫刘肃,此人生活在约公元820年前后的唐朝(距离宋之问也100多年了)。刘肃写过三卷《大唐新语》,在“文章”一节中,他曾经提到了刘希夷。
据说,刘希夷尝为《白头翁咏》,刚刚写完开头几句,他竟有些黯然神伤: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清 文柟 落花图
明年都看不见花开了?这样写诗实在不吉利,但刘希夷并不准备弃之不用,他打算继续作诗,从后面找补回来。
但是很可惜,他越写情绪越悲,直到“年年岁岁花相似”之句,他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
果然,诗成未一年,刘希夷即“为奸所杀。”《大唐新语》并未明说“奸人”究竟是谁,只是含混地写道:“或云宋之问害之。”
比刘肃年轻约二十岁的文人韦绚,写过一本《刘宾客嘉话录》,在这本书中,第二次提及刘希夷的死亡事件。
书名中所谓的“刘宾客”,其实就是著名诗人刘禹锡。此书主要记载了约公元820年,刘禹锡在白帝城的谈话等内容。这些谈话内容,是韦绚本人“即席听之,退而默记,或染翰竹简,或簪笔书绅。”
但即便如此,很多记述也含混不清了,毕竟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了。所以,韦绚特意在书中写道:“其不暇记因而遗忘者,不知其数。在掌中梵夹者,百存一焉。”
《刘宾客嘉话录》也记载了刘希夷的故事。说到他的死因,韦绚言之凿凿地说道:“(宋)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这便是关于刘希夷之死,两种最早的论说。有些人认为被宋之问所杀,有些人以为为奸人所害。
这两个资料,哪个更有信服力?
清 金农 人物山水图册
显然,《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是不值得相信的。即便这本书最初的记载是正确的。该书写成之后,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诸多异本,也导致了种种混乱。
根据学者的研究,一直到了清朝,《刘宾客嘉话录》还在不断地被篡改,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早已非韦绚原本。
韦绚的记录,大概率就是错的,后人自以为是的改写,只能让整个事件错上加错。
那么,《大唐新语》值得相信吗?坦率地说,也非常的不靠谱。
虽然,它与《旧唐书》存在着近二百条的相似记载,但这也改变不了,此书是唐代轶事类笔记小说的现实。
换言之,说到底它是《世说新语》之类的书。中国古代学者将其归类为“杂家类”,到了《四库全书》,更是索性将其分类为“小说家类”。
依据小说里的情节,过现实中的日子,这怎么能行呢?
叁
刘希夷死亡的真相,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团。但我们大概可以还宋之问一个清白。
首先,宋、刘两人的甥舅关系,本身就值得怀疑。
前文说过,宋之问的父亲很有本事,《旧唐书》上还将其能力称为“三绝”。巧合地是,他的三个儿子,各自继承其“一绝”。
《旧唐书》上载:“之问以文词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逊善书,议者云各得父之一绝。”
史学家记载了宋父生三子,并没有说生女儿,假设没有女儿,宋之问和刘希夷的甥舅关系,也就没有依据了。
宋之问其实有姐妹,但因为没有事迹,所以不值得记载?史学家重男轻女,所以不屑于记录?我们大可以忖度史家的心思,但没有材料证明之前,只能选择相信原文。
再者,以宋之问的地位和名气,他有必要“抢诗”么?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宋之问能混迹官场,除了善于奉迎,他自己也是很有实力的。如果说刘希夷二十五岁考取进士,已经算是非常优秀,宋之问约十九岁就进士及第,登临“龙门”,更是才子中的才子——弱冠之年时,他写的五言诗歌,已经独步天下,“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对于宋、刘两位的诗歌,古人有过一个比较,清朝学者贺载如是说:“刘诗如花落鸟啼,宋诗似云蒸霞蔚……宋实出于刘上,何苦夺其句而杀之?”
“宋实出于刘上”的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诸位不妨去搜索一下两位诗人的传世名句,刘希夷有几首,宋之问又有多少。
退一万步讲,宋之问偏偏看中了这一句诗(古代人对“岁岁年年”之句,评价并不高,诸如“何等陋语”、“殊无可采”等等),但这句诗真的适合他吗?
恐怕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众所周知,宋之问作诗以“规矩”见长,简言之,就是重格律,爱用对仗、典故;刘希夷的诗风,则是另一个极端,他绝少用典故,且常常放飞自我,用韵十分自由。
宋之问即便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抢过来,他大概率也用不上。
的确,《全唐诗》中都收录了他们的这句诗,但那更像是妥协的结果。
还有更更更重要的一点原因,即便是在唐朝,即便宋之问当了大官,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如果杀人了,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实际上,唐朝的律法是很严格的。而且,宋之问这个情况如果属实,那就是以尊长者杀卑幼者,这就是赤裸裸的伤天害理的行为,宋之问是绝不可能逃脱官司的。
换言之,以宋之问的情商和智商,他绝不可能干这件事情。
“刘希夷死亡事件”,深刻说明了“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道理。因此,再次浏览八卦新闻的时候,我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还是要尽量保持理智,做到:
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参考资料:白倩:《刘希夷诗歌研究》
王小艳:《刘希夷研究》桑丽影:《论宋之问与刘希夷之死》王红霞、李德生:《<刘公嘉话录>的版本流传及校勘举隅》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