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大娘,一个盛世的传说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兴“开元之治”,大唐王朝掀启华丽的篇章。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长河中,王朝由兴而衰的历程,很神奇的,竟与一个女子的人生轨迹相重叠。这个人,是公孙大娘。
她是王朝盛世的一个传说,但,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
壹
公孙大娘在历史上第一次亮相,是开元五年(717年)。帮她掀开人生大幕的不是别人,是“诗圣”杜甫。
公元717年,杜甫5 岁,随家人寄居郾城。对一个年幼体弱的孩童而言,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今天与明天,并不会有强烈的区别。可也是在这一年的某个时候,幼童杜甫经历过一次视觉盛宴的饕餮之旅。这份震撼在杜甫心中久久激荡着,在其后五十年人生的跌宕起伏中,都不曾忘却,反而历久弥新,以鲜活的生命力蓬勃生长着,直至多年后他都能清晰的回忆起“昔有佳人公孙氏”——这,便是公孙大娘在郾城《剑器浑脱》的表演。
清 任伯年 公孙大娘舞剑图轴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节录
五十年后,已是历经沧桑、华发丛生的诗人在回忆起当年公孙大娘的剑舞表演时,激动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不惜动用一系列的华丽铺陈,来形容当年观者如堵的盛况,来形容舞者“浏漓顿挫”的舞姿,以此可以想见公孙大娘在郾城引起的轰动。
公孙大娘身世、家世皆无考,可不管她是家道中落还是身出寒门,她卖艺为生,从事着那个时代公认的“贱业”,身份的微贱是一定的。杜甫回忆时称她“佳人”,当年当是才貌双全的妙龄女子。公孙大娘早年的活动轨迹多在许州(今许昌一带),如郾城,如与郾城临近的叶县。后有“张颠”之称的书法家张旭,便是在此城见识过公孙大娘的“西河剑舞”。
这个表演带给张旭的震撼不亚于杜甫,史载,公孙大娘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的剑舞舞技,给了张旭某种启发,使其开悟,自此草书日益精进。这则记载散见于《新唐书》之《张旭传》、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连李白都据此事拿张旭开涮。他在《草书歌行》中写道:“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牛刀小试后,公孙大娘想是很快就在许州站稳脚跟,经常为当地豪门贵府所延请,因为此时她开始招收徒弟,授剑习舞。其中一名弟子最有慧根,人称李十二娘。
一旦开门授徒,多少也意味着安于现状,不能也不会再全身心沉醉于舞技的开拓。终老一隅,不是公孙大娘心中所愿,于是她带着李十二娘离开了许州。
贰
彼时,唐玄宗刚登基不久,经过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改革,盛世大唐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长安作为万邦来朝的帝都,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每一个有经世之志的读书人,每一个胸有抱负之人,必定会前往这个大都市,一展鸿图。公孙大娘也不例外。她带着她的剑来到了长安。
宋 郭忠恕 明皇避暑宫图
不久,公孙大娘在长安声名鹊起,不论是纨绔子弟还是王公贵族,皆为她独具一格的舞技所吸引。
《明皇杂录》有载:
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舞。妍妙皆冠绝于时。
据此记载,可知这四种舞蹈,是公孙大娘问鼎长安的拿手本事。
《西河剑器》和《浑脱》,是在剑舞的基础上融入胡风、民间舞蹈的元素,《邻里曲》是为乐曲《邻里曲》编排的舞蹈。但最特别的还属《裴将军满堂势》。裴将军名裴旻,玄宗朝的金吾将军,善骑射,亦长于剑术,勇猛英武,屡建军功,曾被王维赞为“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由此可以想见,裴旻的剑术当是充满雄性力量的、变化万端且取大开大合之势。
公孙大娘的剑舞《裴将军满堂势》,正是在裴旻这一英雄形象的基础上创制的。“满堂势”顾名思义,自有一种高歌猛进、舍我其谁的狂放气度,于公孙大娘的表演而言,刚劲之余再揉进女性的柔韧,又有一种雌雄同体的特质,其观赏性不言而喻,所以时人形容她舞姿为“雄妙”。
由此,也可窥见公孙大娘大致的形象。其一,她极有舞蹈天赋,善于随地取材,善于融会贯通各种异质因素,为她所用。其二,许是常年以卖艺行走江湖,她对察言观色、人情世故的分寸感有一份她自己的洞察力,不然,凭她芥豆之微的出身,孤身闯荡长安,能得到大批王公贵族的赏识,在长安混得风生水起,是很难想象的。
公孙大娘生逢其时,亦在于唐玄宗。
《新唐书》卷二十二载: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
傅抱石 芭蕉美人图
公孙大娘入梨园,成为其中的翘楚,技艺碾压众人,一如杜甫所写:“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八千”是文学的夸张,却能看出公孙大娘当年“独出冠时”的风姿。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叫女子爱军装。
通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
——司空图《剑器》
此诗的作者为司空图,时任中书舍人。从此诗可知,公孙大娘表演剑舞时是身着戎装的,据此可以想见,除了拥有一大波男性粉丝,当年的她,舞场上的飒爽英姿,一定也是长安闺阁中的热门话题。
公孙大娘艺术事业的巅峰,是在勤政楼前为玄宗和他的贵妃表演。《明皇杂录》载:
上御勤政楼,大张声乐,罗列百伎。……时有公孙大娘者,善剑舞,能为邻里曲及裴将军,士谓之春秋设。欢纵亦然。
清 丁观鹏 摹宋人明皇夜宴图轴
时隔千余年,当年万人齐聚楼前欣赏歌舞、共享太平盛世的景况,只能凭“欢纵亦然”几个字来想象了。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好的时候,于公孙大娘个人而言,也是她最好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世间再无公孙大娘。
叁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況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唐大历二年(767),安史之乱十余年后,年过五旬的杜甫在夔州别驾元持家里,偶遇李十二娘。她的剑舞表演,神似当年的公孙大娘,细细一问,才知她正是师承公孙。杜甫想起自己幼时那段观看剑舞的经历,不由感慨万端。
五十年前,不管是他,还是公孙大娘,还是大唐王朝的前景,一切都让人振奋,充满无穷的力量与希望,梦想在路上,美好的未来正朝自己款款而来,似乎唾手可得。五十年后,却是沧海桑田,一言难尽。
在杜甫的文学想象中,公孙大娘曾是盛世那一道最璀璨的光影,是长安天空上那一抹最亮媚的色彩,她的逝去,也象征着王朝的命运,已走到了末路。
作者:寇研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0000
- 0000